吳桂忠 蔡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朗讀是把書面上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能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朗讀的形式多樣,有教師朗讀,學生齊聲朗讀讀、配樂朗讀、錄音朗讀等。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朗讀能表情大意增強語感
朗讀不瀏覽、默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課文深化環節。書面上的文字是不完全的語言,因為缺少了一個語言的重要因素——語音。語音所包含的語氣、語調、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書面語言都將受到局限。而朗讀作為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作,不僅可以把語言完整地、藝術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運用語氣、語調等傳達出那些“不可言傳”的情感。朗讀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含義,更要仔細感受文本言語形式的具體色彩,以便準確地表達文字作品的情理,使聽者在有聲語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過文字符號間接地感受到作者心聲。培養朗讀者和聽者語感能力,是語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務。
朗讀是用聲音傳遞感受,聲音蘊含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更直接、強烈的感染。同時朗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同活動的過程,教師或學生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增加了傳入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大大強化了課文的理解。在教學中,對課文內容作任何分析講解,都離不開對課文抑揚頓挫的朗讀,讓聽者深深地受到感染,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能讓學生通過感官和心靈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發揮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即語感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使學生“先聲奪人”。因此,讓學生通過朗讀直接感受課文的語言文字是培養語感、提高聽讀、理解水平最有效的方法。語文課經過朗讀,更具有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學生心靈的作用。它往往比單純的講解分析更能使人體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少講語文知識,淡化分析講解,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課文語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課文的言語形式,從而達到提高“聽讀”水平的目的。
二、朗讀為聽者讀者產生愉悅
歌聲有旋律,美好的旋律讓聽者如癡如醉。悠揚的歌聲能刺激大腦皮層中樞神經的興奮,給聽者帶來愉悅性,喚醒感受美、享受美的情趣,是聲音帶來的美好幻境。同樣,朗讀也有旋律,就是朗讀文段、詞語時的輕重緩慢、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是聲音和情感的高度融合,能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在朗讀的語境中伴隨著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生動的語氣傳入耳鼓那深邃的思維內涵、高尚的情操,那美好的憧憬、語言的美感,也就同時流入聽者的心田,激蕩著他們的胸懷,陶冶著他們的性情,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動的美感愉悅中,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語言的美感給人的高尚精神享受常常使人忘記疲勞。但是不論是聽別人朗讀,還是自己朗讀,如果朗讀者沒有一定的語言藝術素養和功底,語音不準、吐字不清、停頓不妥,不但文段旨意有誤,而起思想情感偏離,就不可能領會到有聲語言的精妙,感受不到朗讀有美妙歌聲的愉悅。不善于朗讀,精彩的內容讀得吞吞吐吐、支離破碎,就無享受可言?特別是語文教師,如果不善于朗讀,怎么能帶領學生進入文字作品的情境,去領略文字作品的意味,去追求語言表達的完美呢?因此,聽者和朗讀者的語言造詣越深,越能透出朗讀的美感,才有美妙的享受。朗讀所展示出的語言美感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說明語言與人的精神世界血肉相連的關系。一個人的精神世界總是和他的語言世界相連結、相吻合的,語言世界的擴展同時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實。英國作家卡萊爾說:“在一切言語甚至最普通的言語之中,都有著某種歌唱的韻味。”可見語言本身具有提高人類修養,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價值,反映了語文學科的主要規律。而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語文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情感教育為主要內容。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過朗讀活動,將文學作品美的情感滲透于學生的心靈,將文學作品美的語言作用于學生的語感,通過朗讀把書面無生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經過耳傳入中樞神經產生興奮喚醒讀者聽者感受享受美的情趣。
三、朗讀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
朗讀,是用普通話把作者的無聲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的書面語言,讓聽者聞其聲,如見其形,展現事物形態,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情景,從夢幻到現實的過程。低年級朗讀在課堂中表現不明顯,學生識字量少,大多語文課童趣性強,不能感覺出朗讀對課糖的活躍性。朗讀在三至六年級就大不一樣,這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識字量,文章大多脫去童話性,語文教學不在是識字教學,而是通過閱讀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思想品質和情懷。學習語文就是讀中感悟,在閱讀中有默讀、瀏覽、輕聲讀等,不論哪種讀都無法與朗讀相提并論,朗讀具有渲染氣氛,活躍課堂,摒棄乏味,緩解疲憊,放松緊張的作用。朗讀是一節語文課教學進行到一定程度,根據文本特點,學生學習情況等進行的讀,是一種高標準的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審視事物的閱讀。帶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普通話讀準字音,注重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讀。如果朗讀處理得恰當,直接關系到一節語文課成功與否,是消除學生課堂學習疲憊、枯燥乏味的有效方法。課堂冷落了可以采用集體朗讀、指明朗讀、小組朗讀等多種形式來有效渲染課堂氣氛,放松學生學習的緊張性,緩解學習壓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作用,全面提高自身的朗讀能力,全身心地去指導學生朗讀,有效地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的朗讀達到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和諧婉轉的水平,表現出作品的音韻美、語言美,旋律美,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