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英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個方面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然而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地方的學校、家庭與社會均存在德育意識淡薄、德育方法偏差和德育合作滯后的問題,導致了不容樂觀的德育效果.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勢在必行。如何才能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呢?
一、學校教育方面
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優勢,因此,必須加強學校教育。加強學校教育應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1.采取多種方式,注重培養良好習慣
作為學校教育,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根本,從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等方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懂得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使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讓學生們積極去發現、尋找現實中的生活陋習和不良習慣,這樣從小處著眼,不僅規范了學生的道德行為,樹立了正確的道德準則,同時也讓學生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父母、鄰居和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還要通過各種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團結合作、互相欣賞、互相包容。比如,通過“領袖事例”教育讓學生從一個個側面了解我國近現代史,讓領袖們走過的革命征途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通過“國情系列”教育,使學生在了解基本國情以后,深入淺出地講清個人與祖國的關系,懂得“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確立長大以后要報效祖國的觀念。這不僅磨煉了頑強的意志,還讓學生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理想,報效祖國。
2.建立家長聯系簿
班主任要經常不斷地通過書信、電話、網絡、老師家長約談等方式,隨時把學生在校的思想、學習狀況向家長匯報,并分布傾聽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意見。同時,家長也要利用書信或者主動找老師交談的形式,及時將學生在家的表現反映給學校,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共同商討教育方法,以便對癥下藥。
3.定期召開家長會
家長會對教師與家長之間密切的交流、對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和諧地相處、對家長能更多地了解和關注學校工作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家長會上,學校可以向家長提出德育方面的建議和要求,通報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聽取家長的意見,請家長介紹教育子女的經驗,還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如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小片段,學生的各科作業、作品等。讓家長對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有了一個更深的了解。同時,通過家長之間的互相交流也讓家長們學到了一些優秀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后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由此看出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它具有早期優勢,是子女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于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使兒童的智力得到盡可能早的開發,使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長在尊老愛幼、待人處事、工作態度和人生觀方面要為孩子做好表率,平時要潔身自好,讀書學習,引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妥善處理家庭矛盾,感情問題,不要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創傷,導致孩子心情郁悶,對生活、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成為學困生。除此之外,家長還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溝通情感,給予孩子溫暖和關愛,使他們有戰勝失敗的信心和勇氣,但對孩子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要過分苛求;既要有家長威嚴,又不失家庭民主;既要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成績,又要重視孩子的心理需求;既要做好家庭教育,又要密切配合學校,保持一致性,從而使家長與學校形成一股合力,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統一。
三、社會教育方面
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是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學校可通過聯系當地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街道、社區、村鎮等,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讓校外教育隊伍對學生開展教育;通過開展創建和諧單位、和諧社區活動,為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社會實踐提供條件,組織有意義的社區教育活動;主動配合社區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凈化育人環境,并充分利用社區的教育資源,在節假日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健康向上的活動,寓教于各種有益活動之中,使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學習社會規范,擴大社會交往,養成現代素質,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需要,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做準備。
總之,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是基礎,學校是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社會是重要的依托和平臺,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為了切實發揮教育培養人、必須打破學校和社會的界限,以學校為龍頭、家庭為基礎、社會為平臺,把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三位一體”的思想道德教育網絡,才能共同創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