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卓如
一、群華為何長期不按時完成作業(yè)
早讀鈴剛響起,學習委員小輝把同學們的作業(yè)本子拿到教導處。看著在作業(yè)情況記錄未完成情況一欄上赫然刻著的一個熟悉的名字——群華。這個可惡的家伙!開學到現在僅四個星期就有五次沒有完成作業(yè)的記錄。平時他的成績總是才三十多分。如果照此下去,他的功課能趕上去才怪呢?!我陷入深深的沉思:為什么群華同學常常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呢?又或者即使是完成了,總是馬馬虎虎、錯漏百出呢?
二、了解原因
剛剛接手新班時,有老師悄悄地對我說起有那些同學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其中就有群華!看來自己先前的說教法在群華身上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得想想辦法救救這個“頑童”。于是,我決定走近他,從他身上找出為什么不愿意做作業(yè)的原因。
(一) 走訪學生
課下,我向幾位同學了解群華平時做作業(yè)的情況。通過調查得知:群華做作業(yè)時總不會認真去做,總是希望別人讓他抄,如果沒得的話,他自己就在書本上東拼西湊,胡亂填在本子上交上來。
原來如此,怪不得群華的作業(yè)總是東拉西扯,不僅說不上質量,而且沒有邊際。
(二) 加強溝通
放晚學后,我來到群華家里,準備為他補課,可是家長看見我之后覺得非常愕然。后來知道群華多次沒有完成作業(yè)之后卻又大發(fā)雷霆:“枉我這么辛苦,起早摸黑去幫別人打工賺錢,你卻不好好讀書,我沒有你這個兒子了!”我勸家長冷靜下來,現在不是怪責的時候,我們現在只是想了解群華為什么如此畏懼做作業(yè)?家長吞吞吐吐,最后承認兩夫妻都忙于去外地打工,根本無暇顧及他的學習情況,更不用說做不做作業(yè)了。
我在心里納悶:這也難怪,回到家里,群華就像脫韁的野馬,根本沒人管!一個十多歲平時厭學的小孩哪有自覺的好習慣呢?
(三)走近“野馬”
通過調查,我大概知道群華平時是怎么做作業(yè)了。其實群華是一個很孝順父母的同學,于是我就從這一方面著手,讓他體諒父母親的辛苦從而努力學習。事后,群華愉快地答應了,可他卻提出了一個讓我深思的問題——他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其實,我并不是存心不完成作業(yè),我都希望做一個好學生認真依時完成作業(yè),可是,我根本不會做,你叫我如何做呢?”
原來這才是他不依時完成作業(yè)的主要原因。因為基礎差,學習跟不上,常常做錯被罰做,于是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做!
三、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老師平時教育學生:檢查作業(yè)可以發(fā)現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便查漏補缺。因此,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對待,做好每一次作業(yè)。可是,事實上,對于每次的作業(yè),同學們都認真去完成了嗎?單以群華同學為例,開學到現在只不過是四個星期就有五次不完成記錄,平均每星期就有一次。然而,“我根本不會做,你叫我如何做呢?”他的一番剖白卻又教人心酸、無奈。
(一)重建信心
看來要讓群華同學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還得從重新建立信心開始。于是,我在班上宣布取消罰做作業(yè)這一制度。同學們聽了雖然沒有說什么,但從他們嘴角里漾出的笑意就可知:我們班已經逐步民主起來,老師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居高臨下了。
這以后我更加留意群華的作業(yè)情況,果然不出所料,雖然他的作業(yè)仍然是錯的比對的多,甚至有時要做三、四遍才完全正確,但是作業(yè)記錄里的名字明顯減少了。
(二)同學間伸出友誼之手
雖然群華同學正在逐步克服不依時完成作業(yè)的陋習,可是一項作業(yè)總是要做三四遍才完全正確,這總不是辦法吧?!于是,我找來平時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幾位班干部安排他們就坐在群華附近,希望他們能以班集體利益為重,發(fā)揚互助精神,切實地幫群華一把。于是我為他們制定幫扶計劃:1、根據群華的實際情況,為他制定近期目標。2、希望群華每節(jié)課能留心聽課,期望達到堂堂清的效果。3、實施檢測。隔天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負責幫教的同學根據書本內容出題目,對群華同學進行考察。只有這樣他才能對所學的新知識感興趣,才有信心學下去,做起作業(yè)準確率也會高一些。
(三)設法得到家長配合
在學校有同學、老師的幫助,許多同學們做起作業(yè)來往往會順利得多,但是回到家里,由于家長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以群華同學來說,他的父母每天早上4時多就要到市場幫人開鋪,忙得焦頭爛額,哪有時間檢查他的作業(yè)呢?因此,趁輔導群華學習時,我懇切地向家長提出:賺錢固然重要,孩子的前途同樣不容忽視。我建議他們兩人中能否有一個換換工種,以便抽時間檢查群華的學習作業(yè)情況呢?兩位家長聽了之后深有感觸,最后做母親毅然做出明智的選擇:找了另外一份比較輕松的工作。這樣,母子間因為時間充裕,反而交流也多了。雖然他母親未必能完全正確檢查群華的作業(yè)錯誤情況,但最起碼能督促其認真完成作業(yè),不再欠交作業(yè)已經是一大進步。
(四)消除負面情況
以往有哪位同學不做作業(yè),了解群華學習情況的家長總不忘會說:“你不認真做吧。看你像群華那樣的時候,你想改就難了。”好像群華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反面典型教材!我認為要想讓群華在同伴中站起來,只有重新讓人們去認識他,消除之前的一些偏見想法,才會更利于其茁壯成長。
在一次家長座談會上,我有意夸大群華在上次作業(yè)取得優(yōu)秀的重大轉變。認為人誰無過,只要肯改正,我們都應該給予機會,這才是君子之道。家長們聽了之后都向群華的家長投來理解、寬容的目光。從此,以群華為反面教材的事例明顯減少了。這不能不說是對群華的一種鞭策與鼓舞。
四、反思得失與結論
群華同學長期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們常說,把處于邊緣的孩子拉上來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又有誰知道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呢?當我指定幾位負責任的班干部去幫助群華時,卻遭到個別家長的質疑:你做老師,為什么不想其他辦法去幫群華而叫我孩子去幫他呢?更有甚者,作為班主任的我利用放晚學時間去輔導群華時卻聽到如此不和諧的音調:只不過也是領一份工資,至于這樣嗎?但凡種種都教人思索不已:教育的公平性什么時候才會真正實現?在教育、轉變群華同學的身上,我自己也獲得許多教益。確如一位前輩所言:在轉變群華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群華只不過是一位十多歲的兒童,有時可能因為家長的疏忽大意,他又會犯不做作業(yè)的毛病。如果這時動輒指責批評,那么之前的努力也許就會白費。學會多鼓勵、多贊賞,才會讓他重新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