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禮”可以幫助兒童調節人際關系,甚至可以成為兒童社交的核心指導。缺少“禮”,兒童之間的交往不會變的簡單、直接,而是粗暴、任性。進入小學,家長和教師參與兒童社交的機會減少,而更多依賴的是兒童自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這就對學齡前兒童的社交教育提出了要求,“禮”育首當其沖成為兒童社交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
一、學齡前兒童“禮”育概述
(一)學齡前兒童“禮”育的內涵
學齡前兒童“禮”育是指幼兒園和家庭在兒童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進行的行為規范與準則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外在表現形式。通俗來講,兒童“禮”育就是給兒童立規矩,為兒童所有行為的背后,加載尊重、感恩、同理心思考的教育。
(二)學齡前兒童“禮”育的具體內容
學齡前兒童“禮”育包括生活禮儀、學校禮儀、公共場所禮儀三部分。其中生活禮儀可以由用餐禮儀、儀容儀表、兒童社交三個方面。學校禮儀包括課堂禮儀、師生禮儀、同學交往禮儀、會議禮儀、校園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則內容和范圍更加廣泛,例如乘坐交通工具禮儀、購物場所禮儀、游樂場所禮儀等內容。
(三)學齡前兒童“禮”育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淺,國無禮則不寧。”禮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準的標志,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也是衡量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尺度。俗話說“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學齡前兒童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個性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接受家庭德育的最佳時期。因此從小對幼兒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有助于促進幼兒社會化進程,對其今后的學習和整個人生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尤其對幼兒的個性、社會性及道德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學齡前兒童家庭“禮”育的現狀
(一)家庭缺失“禮”育
現代家庭提倡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其自由成長,一切追求民主和平等。實質上,某些家庭確實扭曲了自由的本意,原本應該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卻一味追求孩子的自然生長而對孩子放縱,錯失了對孩子進行“禮”育的機會。殊不知,過分的縱容、無節制的放肆,會讓孩子的童年充斥陰影,這種陰影來自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確”,“如何做才是更好”的茫然。
(二)家庭“禮”育停留在表層
注重德育的家庭,家長在孩子的品德、教養和心態教育方面都做到了不同程度的努力,這樣家庭的學齡前兒童能夠見到認識的人主動問候,認真傾聽長輩說話,乘坐扶梯時懂得靠右站立等等。然而“禮”育絕對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句問候、動作,它必須有意愿、態度和想法來支持。已經開展家庭“禮”育的家庭享受到了周圍人群對于孩子的贊譽,這部分家長能夠理性地評估孩子的智商,卻往往高估了孩子的情商,所以將“禮”育停留在表層而沒有展開深度思考。
三、提高學齡前兒童家庭“禮”育效果的建議
(一)以禮帶禮,家長帶領孩子制定“禮”育計劃
家庭“禮”育的實施,首先應加強家長自身的禮儀修養。對于孩子而言,家長為其創造的德育環境,是他們能否繼承父母的成功或者實現逆襲的重要籌碼。而家長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扮演好孩子人生導師的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家庭“禮”育計劃,努力踐行規范的文明禮儀。沒有一種學習的成果是一蹴而就的,任何知識的積累都必須是有計劃、有階段目標、循序漸進的。家庭“禮”育的過程,更是如此。也許我們很多家長并不優秀,也不完美,給孩子制定家庭“禮”育計劃的同時,其實也是實現自我提高的機會。
(二)家長的“禮”育要求和獎懲態度要保持一致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經歷的不同,同一個家庭的家長在孩子“禮”育方面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一旦家長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分歧的爭論,就會讓孩子學會躲在教育的真空地帶免受責罰。更加嚴重的后果是:如果孩子對其中一位家長存在偏見,那么他很容易未經思考,馬上站到這位家長的對立面,最終讓孩子變得不明是非,還會對家長產生憎恨的負面情緒。長遠來看,這樣的行為還會導致孩子在成年社交中,形成見風使舵、投其所好的習慣。因此,家長的“禮”育要求和獎懲態度要時刻保持一致,達成共識。一旦存在分歧,必須停止爭論,正面解決孩子的“禮”育問題,或者先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判斷,讓孩子自己先去反思,家長再商量如何保持一致。
(三)形成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家風、家規
家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風格和風尚。家規,則是一個家庭對于為人處世、行為準則的規定。學齡前兒童的日常行為習慣以及思想、性格、態度、情感等心理因素都是其家風、家規的外在表現形式。每個家庭都應該跟孩子明確說明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規,并且能運用一些藝術形式,例如書法、詩詞、美術等將家風、家規表達出來,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禮”育的儀式感。家風、家規是一個家庭世代相傳的道德品質、審美格調等家庭文化的積累和提煉,它是一種耳濡目染的傳承,而非教導與訓斥。一旦在孩子心目中打上家風、家規的烙印,就能夠幫助孩子建立相應的世界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很難改變。因此,形成積極向上、正能量的家風、家規對于學齡前兒童的家庭開展“禮”育非常重要。
(四)運用同理心開展家庭“禮”育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擁有同理心,具有對情緒行為的自控能力,是家庭“禮”育的重中之重。說教是一種普遍的教育方式,但一定不是最好的。學齡前兒童已經具有獨立的行為能力以及判斷是非的準則,如果采用單一的說教方式進行家庭“禮”育,則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意識,事倍功半。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換位思考,讓他們去感受自己的行為帶給別人的感受,而換位思考最好的方法則是角色扮演。學齡前兒童,特別是女孩子,喜歡扮演各種人物、事物,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特性,借用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去達到換位思考的目的。
結語:每一個注重“禮”育的家庭背后站著的都是有愛,有情感,有生活態度的家長。學齡前兒童在童年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即“禮”育,它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獨立而自信的品格,良好的情商以及自律的能力。這些能力也是孩子獨立于父母之外進行社交的重要因素,我們作為家長必須對家庭“禮”育賦予更多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