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于質疑、自主研學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
一、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使學習內容充滿生活氣息
教學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過師生合作與互動,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統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國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逐步解決中把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在運用數學方法使實際問題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樂和學習的樂趣。新教材的許多章節,都力求從學生熟悉的數學實例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創設情境,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實踐(“做一做”)、思考(“想一想”)
探索(“猜一猜”)、交流(“議一議”)等學習過程來展開。這樣能逐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我們可借助同學們都熟悉的鐘表、墻角、張開的圓規等活題材,啟發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數學問題:角有幾個頂點?什么叫做角的邊?角有幾種……讓學生體驗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加深理解教材所學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實際 ? 數學聯系生活
新課程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身邊的數學,更關注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數學生活化”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
中,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如學習《圖形的轉》可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鐘表、電風扇葉片、大風車、自行車車輪等,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使
數學“生活化”。這節課后,請學生應用所學的旋轉設計一個廣告圖案,并為設計書寫說明,這又使得生活“數學化”了。這樣的設計,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學生的心里需要,
使他們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聯系得更緊密。
三、組織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強烈愿望
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不但要緊扣課程標準,而且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愛動是學生的天性,教學中,若能圍繞學生的活動經驗,由學生身邊的事來組織教學活動,可使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作為活動主體參與數學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達到啟智明理的效果。
如在教學“利用軸對稱設計圖案”時,便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背景出發,精心設計一個活動,讓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同圖案設計活動:有的學生自然會想到的是中國民間的剪紙藝術ーー先將一張紙對折,在折痕的一側剪下塊,打開即可得到一個軸對稱圖形的紙片;有的學生想到的是做墨跡一一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能較好的紙,在紙的
側滴上一滴墨水,將紙打開、輔平、所得的圖案就是軸對稱圖形;有的同學想到的是扎眼……,不同的學生將從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經驗出發,都能得到軸對稱圖形的圖案,彼此交流,實
現了他們對軸對稱圖形本質的理解和認識的目的。
四、回歸生活實踐體會數學應用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作廣泛溝通,會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數學有很強的應用價值這個重要道理在數學教學中,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
如學過”相似三角形"后,組織一次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測量操場邊旗桿的高有的學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學生提出找根長竹竿量……這時,老師拿了一把1米長的木尺,筆直地豎在旗桿旁.在陽光下老師指著旗桿、木尺問:旗桿、木尺的長與影長有何關系?學生們悟出了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測量、估算出了旗桿的高.隨著個個問題的解決,學生的數學生活經驗日趨豐富,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以不斷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不斷增強,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總之,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努力使數學教學向生活靠攏,變禁錮、封閉的初中數學小課堂為開放的、與社會生活相融合的數學大課堂,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現代社會對數學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