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寧
? ? ?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設計教學活動,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很多實際的問題,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一、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可以在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來設計習題,同時在教學中布置學生利用課前、課后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后,我設計了一道與學生生活比較接近的開放題:老師帶大家到肯德基吃東西,出示肯德基部分食物的價錢:
田園脆堡:8元 ? ? ?薯條:6元 ? ? ?雞塊:7元
可樂:5元 ? ? ? ? ?雪糕:3元
(1) 請選購其中兩樣食物,并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錢?
(2) 老師選購了三樣花錢最少的食物,你猜是什么?你知道要付多少錢嗎?
(3) 如果你只有20元,能買什么,應找回多少錢?
題目一出示,學生就表現得特別活躍,層層深入的問題呈現螺旋上升的漸進過程,正因為這是學生身邊的事,而且能夠幫老師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濃,積極性極高,經過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選購方法,每位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培養了學生主動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明白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又如上完《人民幣》后,我要求家長配合抽時間帶孩子到超市、商店等地方,看各種物品的標價,說出每個價格的另一種表示方法,讓孩子自己購物,自己計費,自己找贖。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實物、實景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用生動、具體、形象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更好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如在教學“位置”時,我并沒有以書本主題圖作為主講題,因為我認為單純讓學生看著圖說一說,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沒有興趣就學不好這類知識。在教學設計上,我從本班的實際情景出發,引導學生明確班上分了幾組,哪里是第幾組,第幾個,然后放手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是第幾組第幾個,在練習時,我又用了多種訓練形式幫助學生鞏固,如指名讓學生說自己所在位置、老師說位置,相應位置的學生站起來做動作、指名說前后左右的同學的位置…… 然后再回歸書本例題,由具體到抽象,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感到數學生動有趣,從而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好數學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
三、生活中活用數學知識
學生在學習知識后,如果不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只能成為應試的解題能手,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切條件,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方法應用于生活實踐之中,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從而體現數學貼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學了分類知識后,我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尋找生活中與眾不同的東西并說明理由,可以獨立思考或討論,這樣的題目學生想出了很多答案:
學生 1:第三小組江楠與眾不同,因為他們小組七個人當中只有她是女孩子。
學生2:第六小組張彥與眾不同,因為他們小組只有他沒有穿校服。
學生3:摩托車、轎車、貨車與雪梨不同類,因為雪梨是水果,不是交通工具。
學生4:冰箱、電視機、洗衣機與自行車不同類,因為自行車是交通工具,而不是電器。
……
學生從中得到啟示,熱情高漲,紛紛爭著發言,可見,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的生活化,使數學更貼近生活,就會越來越讓學生感到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生就會更有興致地喜歡數學,更主動地學習數學。
新課標顯示:數學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也可以是他們在數學或其它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夠思考或操作的。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入手,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有限的數學知識融于無窮的生活情境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