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嫣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音樂與音樂文化是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文化的定義可謂是多種多樣,陳華文在《文化學概論新編》中通過綜合各種關于文化的論述后給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就是人類在存在中為了維護人類有序的生存和持續的發展所創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有形無形的成果”。在古代,“文化”一詞見于《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文化不是一種物質現象,而是一種精神現象,而音樂從抽象的角度更具有一種文化的精神。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會音樂就伴隨著人類生產勞動和生活而產生和發展,在遠古社會中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音樂占據了主導地位。“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①,不難看出音樂起源于人類的思想感情變化。
其次,“音樂文化”的概念目前雖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凡是與音樂有關的范疇都可稱其為音樂文化,它包含了兩個層面內容。一是音樂本體文化:通常是與音樂有直接關系的內容,如音樂體裁形式、音樂作品、音樂家、樂器及其器樂的發展、樂律等;二是音樂外延文化:是指與音樂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的內容,例如音樂制度、音樂審美趨向等。
再者,中國音樂文化是歷史上各名族共同創造的,且與人類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的音樂文化具有復雜性、完整性、發展性。
中國古代的音樂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在先秦的“六代樂舞”中度過了奴隸制社會;在漢魏“樂府”、“相和歌”,隋唐“梨園”、“教坊”和“燕樂”中度過了封建社會由產生到繁榮階段;在宋元的說唱和戲曲,明清“四大聲腔”和京劇中度過了封建社會后期階段。
箏,又稱“古箏”,史稱為“秦箏”,是中國傳統的古老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究其根源,詳細產生于何時何地,目前尚不能做定論。有關于箏的史料記載,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可見在戰國時期,箏就在秦地流行了。關于箏的形制,漢晉以前的箏有十二弦,演奏技法比較原始,主要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來撥彈琴弦,左手的滑音或者顫弦非常少;到了唐朝,箏的音域擴大,琴弦增至十三弦,但在演奏技法上仍無很大的變化;直到二十世紀古箏出現了大變革、大發展,逐漸出現了十八弦、二十一、二十五弦等多種形制,在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和創新。
中國古箏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南北兩大箏派的局面。北派有河南箏派、山東箏派等;南派主要以浙江派與客家派為代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曹正先生率先統一規范使用了古箏演奏技法中的符號,為古箏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趙玉齋先生創作箏曲《慶豐年》,打破了單手彈奏古箏的局面,開辟了雙手演奏箏的新紀元。90年代以來,古箏音樂出現了真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
白居易在詩中寫道“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②,這里的“弦凝”和“指咽”并不同于真的無聲,而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這與道家“大音希聲”的音樂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雖然停止了,卻產生了比有聲時還要強烈的情感效果。
知名作曲家王建民創作的《幻想曲》、《西域隨想》中,不再采用傳統的定弦方式,而是加入了變音,使中原音調和西域音調相結合;在技法上也加入了叩、擊、拍弦等手法。這不僅僅使古箏演奏的表現力和演奏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而且很好地結合了西方優秀音樂的演奏技巧與作曲的技巧。由此可以看出,古箏藝術在傳播和創新發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與變化,體現了其包容美。
《高山流水》《蘇武思鄉》等古箏樂曲都是以我國的傳統故事改編而成的著名箏曲,可見箏樂不僅扎根于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融合民族的文化精髓。從記載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黔中吟》中也能看出,箏樂在發展與創新過程當中融入了民族特色,體現了民族美。
中華傳統文化始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其中的古代音樂文化更是通過多年的積淀,得到了較為顯著的修改和完善。如今,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不僅對當時的文化傳承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還對現當代音樂作品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也就是說,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對于現當代音樂的發展同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理,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儒道佛等思想和箏樂中的包容性、民族性的文化特點,都對現代箏曲的創作有著極大的影響。
古箏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寶,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人來說,古箏不僅是一件民族樂器,更是代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民族文化招牌。而面對當今“古箏熱”現象,我們要積極培養文化覺意識,理解古箏中的審美思想。作為箏樂文化的繼承者,要大力弘揚箏樂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流派和箏曲發展的同時也要積極創作順應當今時代潮流的新曲目。
注釋:
① 荀子,《禮記·樂記》
② 白居易,《夜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