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B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歷史文獻中最早談及到箏的就是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書中說到:擊甕叩缶,彈箏搏髀,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秦箏被描述成為一種可以象征秦國本土文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頻繁的出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獻當中。北魏曹植的《箜篌引》中有這樣的詩句: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由此可見,秦箏在古代的古箏藝術發展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有著輝煌發展的秦箏,到了近代卻一度衰落了。在20世紀50年代,著名的音樂家曹正先生首次提出了“秦箏歸秦”的思想,讓發源于秦地的箏再流回秦地。1959年,周延甲先生正式以文字的形式提出“秦箏歸秦”這一思想,于是振興秦箏成為陜西流派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陜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有關中民歌、陜北民歌以及大家熟悉的秦腔、迷糊、碗碗腔等,這些豐富民間素材為秦箏的復興提供了大量地創作源泉。隨著“秦箏歸秦”思想的提出,陜西箏人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陜西箏派的樂曲,例如:《秦桑曲》、《香山射鼓》、《姜女淚》、《云裳訴》等。
《云裳訴》取材于白居易的著名詩歌《長恨歌》,全詩借歷史人物和傳說,講述了唐玄宗和楊玉環哀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詩歌以“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為開篇,敘述了唐玄宗喜好美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使君王即使后宮佳麗三千人,卻也只寵愛她一人。唐玄宗沉迷美色不理朝政,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安史之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后,唐玄宗的倉皇出逃造成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悲劇,結尾處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揪人心痛,催人淚下。樂曲《云裳訴》采用這樣纏綿悱惻、何等凄婉的故事,在音樂之外賦予了人精神上的寄托,使音樂本身更豐富飽滿。
《云裳訴》采用了大量的左手顫音技巧,顫音可分為重顫和輕顫音,北方箏曲表現風格多為粗獷、明確、情感豐富哀怨,所以多采用大幅度長時值的重顫音,而南方箏曲旋律優美,風格淡雅,多采用平穩緩和的輕顫音。在七聲音階中fa與si是最能體現陜西箏派風格的特性音,所以重顫音大多都在fa與si上。處理這兩個特性音有兩種處理辦法,一個是歡音,一個是苦音。首先若當作歡音處理的話,fa和si的彈奏音高都是本位音高,不升也不降。而當作苦音處理時,“fa”的音高在fa與升fa之間,而“si”的音高在si與升zi之間。歡音腔歡樂、明快,苦音腔凄涼、悲戚。兩者中又屬苦音在樂曲中運用最多,最具特色。而秦腔的音樂風格較為夸張,所以顫音多出現在高潮樂段,這樣就對手腕的控制力要求較高。
樂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搖指技法,搖指也是古箏技法中重要的演奏技法之一。想要達到流暢的效果關鍵在于手腕的運動,手掌依舊保持松弛狀態的半握拳形狀,這就要求演奏者的手腕有較高的靈活性和控制能力,手掌向左向右搖擺得幅度一致,才能保證呈現出來的音效是連綿不斷的。長搖適合表現具有旋律性地樂段,在樂曲快板中,用搖指演奏出來的旋律使樂曲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
快速指序是現代箏曲常用的一種技法,這也是傳統箏曲中沒有的技術難點。在彈奏快速指序時要手指和身體放松,可以先采用貼弦的方法練習,盡可能慢練,在保持顆粒性的前提下再逐漸加快,不要急于求成,要注重科學的演奏方法??焖僦感虻某霈F使古箏的發展更加迅速,解放了四個手指對于大指的依附性,從而獲得獨立演奏能力,為箏的演奏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云裳訴》作為陜西流派的代表箏曲,運用了陜西地方戲曲“秦腔”的音樂風格,細膩綿長、哀怨委婉。秦腔又叫梆子腔,是我國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和京劇、昆曲一樣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的瑰寶。秦腔在陜西這片文化底蘊豐富的沃土中生長,其藝術風格的產生、傳承和發展都來源于陜西的民間音樂,又因為陜西被稱為秦地,因而得名“秦腔”。秦腔的表演風格粗獷而又細膩、樸實而又深刻,情感豐富、以情動人同時正好符合了秦文化豪爽的精神氣質。
在秦腔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主要分為五大流派,流行于合陽、蒲城等二十多個縣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漢調桄桄,中路秦腔—西安亂彈。各路秦腔的不斷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秦腔的繁榮和發展。在五大流派中,中路秦腔是發展最好的,最為大家熟知的流派。秦腔流派的出現,標志著秦腔已經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
回顧半個世紀以來古箏藝術的發展歷程,古箏已經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在眾多優秀的作曲家與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古箏樂曲的創作風格也越來越豐富,箏—這一古老的華夏民族的彈撥樂器也越來越輝煌,也希望自己能夠盡一份綿薄之力,不遺余力的投身到古箏發展的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