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
(山西省孝義市文化館,山西 孝義 032300)
1934年,美籍俄國當代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委托上海國立音專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中,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當時名為《牧童之笛》,后依民謠“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而改)獲得了頭獎。此后齊爾品把這首鋼琴曲帶到歐洲親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從此,這首鋼琴曲聞名國內外,成為各國鋼琴家們的常備曲目,也成為音樂會中最常演奏的中國作品之一。
這首短小精致的鋼琴作品幾十年來已有無數前輩學者對她做出表演分析和研究,在浩瀚的鋼琴作品海洋里,每一位演奏者都應深入了解作曲家和樂曲的創作特點才能更好的詮釋作品,作為一名鋼琴從業者,《牧童短笛》是也我日常練習和教學中比較喜歡的作品。小時候在一次音樂會上,樂曲優美的旋律一出現就吸引了我,婉轉悠揚的旋律、頻繁出現的顫音,仿佛竹笛般清脆活潑的聲音,呈現出一幅幅江南鄉村美景,靈動美妙。
全曲篇幅不長,只有三個段落,但旋律悠揚動聽,作者運用了西洋復調的創作手法,結合我國傳統民族五聲調式江南民謠創作而成。第一段每一個樂句高聲部旋律的結束音同時引出低聲部的倒影旋律,形成相互呼應,相互對答,這些復調的創作特點一定要掌握好,左右手兩聲部交代清楚,突出橫向線條和聲部感。使樂曲形象生動鮮明躍然紙上。樂譜一開始就注明了速度commodo,輕松的舒服的,不宜過快,在演奏時要特別注意樂句之間的連接和樂句中高低音的手指力量轉換,手腕轉動讓每一句的音能夠自然連接,使旋律自然流暢,連綿不斷。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孩子們經常會出現的失誤就是“不恰當時出現的重音”,習慣性地總在強拍或有力的手指奏出強音,在這個樂段是不適用的,在彈奏樂句時應根據旋律走向,注意連貫,配合呼吸,用歌唱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為恰當。在音色上,應立起指尖,控制好手指下鍵的力度、速度,奏出孩童般純凈、清透的聲音;此外,還要注意相似樂句演奏力度的變化,用強弱不同力度彈奏,是音樂不至枯燥乏味,如在12—15小節,可照作者要求使用左踏板,減少音量,形成樂句層層遞進。
第二段速度vivace(活潑的,充滿生命的),由C調轉為G調,節奏由4/4轉為2/4,旋律歡快、節奏緊湊,模仿了竹笛清脆歡快的音響效果,鋼琴中上波音彈奏的技法就是模仿竹笛清脆的音色,牧童調皮玩耍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演奏中右手旋律部分的顫音一定要輕巧靈動,聲音清晰,跳音短促、干凈,來展現孩子的活潑開朗。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部分彈奏重音要分明、跳音輕巧,大膊放松指尖支撐,手指力量不能放松,隨著旋律強弱變化而變化。本段在背譜時要有樂句感,找到左手三度音程下行規律才不至彈得“稀里糊涂”。音樂織體的變化、歡樂活潑的旋律和節奏與第一段悠閑恬靜的田園景象形成反差,創作手法多變,同時引出第三段再現樂段。
第三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恢復原速,典型的再現單三部曲式。作曲家運用民間加花的手法,對骨干音進行裝飾,使旋律更為豐富,加花手法類似歐洲音樂的“變奏”,演奏方法與第一段相似。在結尾處注意減弱和減慢,給人漸漸遠去,不絕于耳的回憶感。
在演奏難度上,樂曲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旋律特點創作,符合中國聽眾的審美,五聲音階排列在鋼琴演奏時會有些“別扭”,故在彈奏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指法排列,才會讓樂句流暢,呼吸自然。第二段節奏、速度加快,生動活潑的音樂感覺,這就很考驗學生的“基本功”了。每一個樂句的弱起,在弱拍頻繁出現的波音,快速的跑動,無疑為彈奏增添了困難。在彈奏時,大臂放松,手指靈活,觸鍵不能太重或太死,指尖力量不能松掉,跳音要有彈性。跑動時右手手腕和指尖緊密結合,流動自然,很多學生在彈奏時會在這里忽略掉左手跳音,在這里要特別強調。還有踏板的使用,每小節強拍踩下去,只占半拍即可。
全曲旋律優美流暢,一氣呵成,生動活潑的音樂形象吸引著一代代琴童,至今仍是一些鋼琴演奏家的保留曲目,成為經典。《牧童短笛》的成功證實了中國民間小調和西方音樂創作手法是可以完美結合,呈現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上,這些都為后來更多地鋼琴作曲家提供了寶貴經驗,為新中國音樂家們指明了方向。人民日報曾評論:作品將西洋作曲技法與中國民間音樂元素相結合,就如賀綠汀先生所說“任何藝術,脫離了自己的民族,便是沒有出息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新民晚報》寫道:“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和西洋樂理的界限”。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賀綠汀先生中西匯通,結合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洋創作技法的一首《牧童短笛》扭轉了中國鋼琴創作的歷史,讓中國音樂走向世界,給處在對鋼琴音樂探索和發展階段的音樂家們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