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茹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正歌劇起源于17、18世紀的意大利,內容多以神話及古代英雄傳奇故事為題材,后來流傳到了西歐各國。歌劇《蒂托的仁慈》的創作打破以往正歌劇的慣例,修改為二幕歌劇,詠嘆調《我走我走》是最能表現其人物形象的一首唱段,因而筆者以該唱段為例來分析塞斯托的人物形象,以便更好的把握這首詠嘆調及塞斯托的人物內涵。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生于薩爾茲堡,奧地利作曲家,歐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海頓、貝多芬并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最為著名。
劇情簡介:維泰利亞原本是前羅馬帝國的公主,自己的國家被蒂托王的父親推翻和統治,原本以為蒂托王會選她做皇后的,卻沒想到蒂托王欲和一位外國女人貝麗梨斯結婚。于是她就利用羅馬青年貴族塞斯托(當時由女高音反串演唱)對她的感情,指使他去刺殺蒂托王,以報自己的國仇。
從劇情方面可以看到塞斯托的三種人物形象
塞斯托的癡情體現在被維泰莉亞多次利用后依然執著于對她的愛,將錯就錯的執行維泰莉亞的命令,從而釀成大錯。比如,維泰莉亞利用塞斯托對她的愛逼迫他去刺殺蒂托王以報被蒂托王父親推翻她自己國家。
這一特點體現來自塞斯托自己內部的糾葛與痛苦。塞斯托本身就是蒂托王的摯友,行動的塞斯托內心的充滿了糾結、痛苦、彷徨。不去刺殺蒂托王,他將成為維泰莉亞口中的叛徒。
作為本劇最復雜的人物,塞斯托有著四重的人物關系:他和蒂托王是摯友;是維泰莉亞的愛慕著;是塞維利亞的哥哥;又算是安東尼的大哥。
該曲子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整首詠嘆調的調性布局為主—屬—主。歌曲一開始為降B大調;之后轉到了降B大調的屬調F大調上;最后又回到了降B大調上,部分離調在這首歌曲中也有出現,這也進一步豐富了這首曲子的色彩,更重要的是進一步詮釋塞斯托這一角色在劇中的豐富形象。
這首詠嘆調在速度上可分為三部分呈遞進關系的內容。第一部分(1-43)速度為柔板,節拍為3/4拍,這部分是塞斯托對維泰莉亞的情感表達。第二部分(44-95)速度為快板,節拍變化為4/4拍,較大程度上加大了該部分的動力性。第三部分(96-152)速度為非常快的快板,節拍為4/4拍,在音樂處理上已經達到這首詠嘆調的動力頂點。該部分塞斯托碰澎湃的情感表達,該部分的幾處較長較快的三連音花腔演唱也成為點綴塞斯托人物的形象,曲罷便要去刺殺蒂托王。
歌劇《蒂托的仁慈》是莫扎特創作的為一首意大利正歌劇,因而詠嘆調《我走我走》全曲采用意大利語演唱。相比較其他語言,意大利語在演唱專業歌曲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因為意大利語大多數詞匯結尾都以元音結尾,這在歌曲演唱的發音方面,更利于歌唱者演唱。我們可以發現第一部分(1-43小節)歌詞的結尾或者長音部分大多以元音“o”或“e”結束或保持,演唱者要抓住這一發音特點,配合該部分緩慢抒情的音樂情緒,盡可能的保持元音“o”和“e”的演唱位置統一以充分表現該部分音樂情緒。
對于詠嘆調《我走我走》,是在維泰莉亞命令塞斯托去刺殺蒂托王后,而在歌曲的情感變化上,有了三個維度的遞進。第一部分(1-43)是塞斯托對維泰莉亞的溫情的離別傾訴,該部分的情緒特點為抒情舒緩但又有一絲憂傷的。第二部分(44-95)表現塞斯托明白自己要去刺殺摯友蒂托王的復雜與糾結,配合該部分加快的速度,演唱者充分把握這一部分情感特點。第三部分(96-最后)達到了塞斯托的一個情緒頂點,速度也是變化為很快的快板,在最后這一部分達到高潮,最終他依然妥協于對維泰莉亞的愛去刺殺蒂托王。
塞斯托是歌劇《蒂托的仁慈》特別重要的人物,歌劇表達的主題是蒂托王的仁慈與博愛,塞斯托在此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劇情和唱段方面會賦予該角色較多較復雜的內容。詠嘆調《我走我走》正是塞斯托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