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乾康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的劇本都是以文學著作為主,貫穿全劇的主線就是文學劇本的一個故事內容。例如西方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就是以法國著名啟蒙作家、喜劇作家博馬舍所著同名諷刺喜劇為藍本,斯太爾比尼重新編寫為劇本,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羅西尼譜曲完成的二幕喜歌劇。歌劇以故事為主線,使用交響樂團進行配樂,用音樂的進行來推動歌劇劇情內容的發展,而歌劇角色的“臺詞”使用聲樂演唱來表現,演唱的內容也有了更為專業的名詞——“宣敘調”、“詠嘆調”。所以,西方歌劇是屬于的綜合性的舞臺藝術。
中國的戲曲亦是如此,例如京劇《鎖麟囊》,以《劇說》里的一個小故事為主題,由著名劇作家翁偶虹編劇。中國戲曲也是以文學故事為主線,以中國民樂團為全劇器樂伴奏,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進行來引導故事的發展。戲曲中演員的亮相和武生的打斗動作都是舞臺的表演形式,使戲曲舞臺表演更為精彩,中國戲曲中特有的臉譜也是融匯了繪畫元素。所以,中國戲曲和西方歌劇一樣,也是屬于集文學、音樂、舞蹈、表演和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舞臺藝術。
西方歌劇起源于意大利16世紀末形成的用聲樂和器樂表現劇情的歐洲歌劇,經過長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西方歌劇在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劇作家會結合各民族的文化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西方歌劇在歐洲各地的發展融合更是形成了各自的規范的體系,發展出了許多劇種。例如:盛行于18世紀意大利,擅長于使用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題并且側重于展現絢麗的聲樂技巧,習慣用詠嘆調來烘托角色個性情感的正歌劇,如亨德爾所作的《阿格麗品娜》。還有多使用民間逸聞趣事為主題,對現實社會生活中富有喜劇性的事情進行描述,在演唱方面多使用簡單和弦伴奏的宣敘調的意大利喜歌劇,如佩爾戈萊西所作《女傭作主婦》。最后還有盛行于十九世紀法國的,多使用英雄主義體裁的,音樂風格絢麗,融入芭蕾舞場面宏大演出效果華麗的大歌劇。所以說,西方歌劇經過正統的發展是產生了很多的劇種,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歌劇作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在神州大地上,各地區、各民族蓬勃發展,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使中國有著高度統一而又各自成一體的多元化文化,因此,中國戲曲在各民族地區產生了上百種種類,不同的種類都有各自的表演風格和流派。例如,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早期流傳于江蘇、浙江等地區、已經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曲。還有被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的京劇、評劇、豫劇、越劇和黃梅戲。以此看來,不論是西方歌劇還是中國戲曲都是多元化的文化呈現。
西方歌劇藝術從中世紀開始,經過眾多音樂形式的發展,在16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誕生。1597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妮》(已失傳),但是現今世界公認的第一部西方歌劇是1600年作曲家丁·佩里所作的《尤麗迪茜》。這些可以說是西方歌劇的初步形成的時期,也是西方音樂的巴洛克時期。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歌劇發展主要有三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格魯克、莫扎特、貝多芬。在浪漫主義時期,誕生了羅西尼、多尼采蒂、貝里尼、威爾第、普契尼等作曲家,還有一些法國和德奧的作曲家比才、瓦格納等。現代的歌劇發展更是結合了現代的科技,使歌劇的舞臺效果和音響效果更為宏大,更具有觀賞性。
在中國漢代,民間開始出現了有表演性質的“角抵戲”,還有南北朝時期的“歌舞戲”,這些都可以視為中國戲曲的雛形。到了唐代,民間的表演戲開始進入宮廷,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更是促進了戲曲的發展,并且市場上開始出現了專門看戲的娛樂場所“勾欄”和“瓦舍”,市場的需求也使得中國戲曲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宋元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的發展成熟期,特別是北宋末期形成于浙江永嘉(今溫州)地區的“南戲”被認為是中國戲曲的最早表現形式。中國戲曲經歷了唐宋的發展成熟,在元代形成了第一個繁榮時期,其最具影響的就是“元雜劇”。而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榮期就是在明清時期,甚至在明朝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又自成系統的“明代四大聲腔”。在清代乾隆年間,安徽徽調進京與隨后的進京的各地方唱腔融合,形成了京劇的前身。在隨后的二十世紀,隨著文化發展,各地新興的地方戲開始出現在戲曲舞臺。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主席所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更是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發展,這也使得中國戲曲迎來了更為繁榮的發展。
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都是藝術的一種最高形式的體現,藝術的民族性體現的是個性,而世界性體現的則是共性。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都具備世界人民審美的共同美,都是世界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都是世界人類藝術創作的精華。所以說,西方歌劇和中國戲曲雖然由東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所創作,但在藝術美的視域下,還是具有很多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