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蓉
(江蘇省張家港市福前實驗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的當今時代,學校教育也迎來了新的變革,多媒體設備與網絡的結合,使得小學音樂課堂的容量明顯擴大,學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學習環境,而教師也能準確地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起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關注。然而,推動音樂與多媒體結合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作為教師應當積極正視這些疑難困惑,思考和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
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在不斷發展、不斷改進的過程中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更多地打破了純書本教學的限制。在以往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憑借一本教材或者幾種簡單的工具讓學生理解和感受知識的內涵,通常達不到理想的效果,書本上的內容篇幅有限并且多是文字符號和簡單的圖畫,很難做到徹底打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世界,洋洋灑灑一節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其實很少。為此,教師應當在講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結合當前教材利用多媒體設備設計一些充實有趣的課件,優化和豐富書本內容,比如用一段視頻或者音頻引入新課,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氛圍,達到進一步擴充課堂容量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加強相關技術素養,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加磨練運用多媒體設備的技巧,全面分析教材內容,考慮學生的當前認知水平,善于挖掘與多媒體教學相關的信息,有創新意識,反思教材講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積極改進,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并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實踐。
有的教師認為準備多媒體課件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不愿意浪費時間在這一方面,但其實如果教師能夠精心設計音樂課件,將教材中枯燥單調的音樂字符以生動流暢的動畫、視頻、音頻等形式展現出來,帶領學生登上教材尚未觸及到的知識島嶼,借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和教材限制,就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并消化更多的知識。當然,物極必反,教師也不可過度地依賴課件,不應盲目隨意地運用多媒體,否則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阻礙,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有些時候如果一味應用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則可能會使強烈的畫面感代替學生對于音樂的直觀感受,從而限制學生對于音樂的自由想象,也就使課堂教學流于形式而非實現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融入豐富的藝術元素,強化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令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情境探究中去。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使學生產生置身于真實場景之中的感受,多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加深學生對于情境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營造各種故事或舞臺氛圍,使學生處于一定的背景之下,渲染豐富多樣的環境,促使學生體會音樂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并抒發自己的情感,提升個人的藝術感召力。教師在設計情境時應當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有的教師純粹是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從不分析這些情境的創設是否踐行并且實現了教學目標,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那些空浮、宏大的情境如果脫離了學生的認知范圍,只會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疏離感,影響學生最終理解和運用的程度。為此,教師應當深入地了解學生,明確學生真正需要什么,引導學生腳踏實地攀行,體會音樂與生活融合的幸福感。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寫成于抗日戰爭時期,在群眾中廣為流傳,而教師為了讓學生更為真切地體會到樂曲所具有的鏗鏘有力、振奮人心的特點,感受中華兒女為保衛中國而揮灑熱血的無畏精神,便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視頻,結合游擊健兒愉悅奮戰的畫面,配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音樂,讓節奏與視頻的氣勢相呼應,使學生全身心沉浸于激昂磅礴的聲勢中,渲染出動人心魄的情感氛圍,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尊敬和強烈的愛國之情,達到以情引樂、以樂襯情的效果。
為了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當試著利用多媒體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逐步減輕學生的戒備情緒,在自然親切的互動中實現具體的教育目的。教師要細致把握學生的心理,借助多媒體中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抓住關鍵時機主動進行交流,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與學生真誠地溝通,鼓勵學生表達對音樂的所感所想,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激勵學生以自由輕松的心態進行創作。例如,教師在課上和學生進行了一個小游戲,由教師給出音樂片段,由學生推測音樂的影視劇來源,一來考驗學生平時對于音樂的留意度,肯定學生的參與態度,二來活躍課堂的氣氛,在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總而言之,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而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也應當堅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的觀念,加強對多媒體輔助教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掌握,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努力使音樂課堂變得繽紛多彩而富有活力,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