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璐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我國向來就有“詩國”之美譽。“六藝詩為首,中興教領先”。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詩歌是在詩詞文學上發展而來,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習總書記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詩詞的魅力是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國幾千年來特有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
2017年國務院重大國策體現:全面復興傳統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大戰略。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11期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4月21日舉行的《經典詠流傳》年度盛典,將這場中華傳統文化之旅推向高潮。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苔》由一群來自烏蒙山的孩子演唱感動了很多人,梁俊老師為這首支教歌曲作曲,他曾于2013年到烏蒙山支教,沒有教書經歷的他嘗試“拿著古詩彈著琴亂哼哼”,教孩子們唱古詩詞,受到了鄉村孩子的熱愛。
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特別提出因地制宜和創新機制,需要基層教師實實在在地去做調研。根據城鄉、區域、校際之間差異程度,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設計更具活力的課程。
本人將課例《山居秋暝》在兩所小學針對三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進行教學實踐,歌曲是來自于《經典永流傳》,通過古詩詞音樂教學的方式,讓不同文化背景和音樂基礎的學生都能夠感受同一種文化的熏陶,有相同的審美體驗。那么在教學中的因材施教就顯得尤為重要。
越秀路小學地處廣西首府南寧市青秀區,2017年南寧突破4000億排名第一,2018年依然穩居第一。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的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每年文化藝術活動數不勝數,文化藝術氛圍濃厚。桂雅路小學創辦于2012年8月,是南寧市青秀轄區的一所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的公辦學校,學校努力打造“以愛育愛”為基點的獨特的“秀+”文化。
那馬鎮良壇小學位于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壇良村壇板坡,屬于南寧市良慶區的小鎮,南寧市良慶區那馬鎮壇良村壇板坡美麗鄉村建設規劃(2014-2020年)已按規劃基本實施完畢,學校設施逐步更新,教學硬件設施水平也有提高,但大部分居住人口還是主要以小農經濟為主,整體文化水平較低,生活娛樂的方式較少。
越秀路小學一年級就開設了音樂課,孩子音樂基礎相對較好,導入環節采用音、詩、畫相結合的方式,學生們很快的進入了情境。唱到“王孫自可留”這一句時,本人提問有誰能夠打出二分音符連線四分音符接二八前空這個節奏時,有三名同學踴躍舉手回答問題,雖不能說出節奏型名稱,但節奏能打的很準確,由此可見學生對基本節奏型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表演環節,特別唱是“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和“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兩句時能夠將王維的怡然自得的狀態通過表情和律動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馬鎮良壇小學還沒有真正的將音樂類課程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故而沒有系統的進行教學研究和教學設計。導入環節中,學生們對音、詩、畫相結合的方式感到好奇,紛紛討論,說明學生平常的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在音樂基礎方面,學生們對最基礎的節奏型和時值概念不清晰,特別是對“空拍”的把握。
城鄉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差別較大,同一課例《山居秋暝》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越秀路小學,課堂的可操作性更強,本人將詩歌表演和創編作為重難點,主要采用講授法、直觀演示法、自主學習法,詩詞內涵部用ppt圖畫音響和教師講解結合,完成學唱之后,學生根據詩歌的旋律或者詩詞進行改編,這種方式能多角度提高學生對詩歌文化的理解和興趣。
農村的音樂課還沒有深化到文化底蘊的音樂文化,那馬鎮良壇小學的課堂以欣賞和教唱為主,主要采用講授法、練習法。教唱的過程當中,本人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用“啦”模唱前奏部分,手劃指揮拍,另一組學生唱詞,手拍固定拍,讓學生初步形成音樂段落的概念。
通過幾次課程實踐,在鞏固學生音樂素養的基礎上激發了越秀路小學學生的表演欲望,大大增強了學生們對古詩詞文化的學習興趣,學生們能夠運用詩歌和音樂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創編,并且探索了如何運用不同樂器音色,學生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和極大的包容性。音、詩、畫相結合的形式大大提高了那馬鎮良壇小學學生們對詩詞音樂的興趣,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基礎節奏型,改善了學生音準的問題,學生能夠順利的邊打節奏邊歌唱。
將詩詞和音樂相結合的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于培養全方面發展的學生具有重要意義。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美育的熏陶,有利于改善和增強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針對城鄉不同基礎的學生應該設計相適應的教學方案,音樂課本的基礎之上,科學、合理、豐富多變,教師要設計一些更加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更易接受的教學方法,延伸至社會價值觀念、音樂文化素養的更新和培養,為創新藝術教育和傳承中華文化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