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衛
(河南省商城縣蘇仙石中學,河南 商城 465322)
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要培養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就必須注重培養綜合素質極高的人,要樹立全面發展的理念,才能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務,達成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要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就不能忽略學生成長過程中所需的各方面內容,無論是基本的文化知識、道德品質,抑或是審美教育,都要有所涉及、有所深入。音樂作為初中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因為其現有教育過程中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與弊端,因此更需要對其予以優化和創新。
無論是初中生還是初中學校,在國內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之下,都難免會遇到升學所帶來的壓力,而為了能夠讓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基本的升學考試科目的學習上,能夠對音樂采取非常重視的學校寥寥無幾。大部分學校都是每周或者每個月象征性的安排一節課,授課內容也以音樂鑒賞為主,很少涉及具體的音樂活動;一旦進入到考試周,音樂課程必然是最先被取締的,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讓學生很難意識到音樂的存在,很難注意到音樂本身的價值。
教育意識的薄弱最為直接的影響,就是學校方面不會將更多精力用于優秀音樂教師的招聘上,全校數十個班級共享一個音樂老師,或者音樂學科的授課工作由其他行政服務類的老師來兼職,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正因為非專業或密布的授課時間安排,促使很多音樂授課者根本無暇顧及音樂質量,套路式、模式化的授課方式很有可能延續在整個從初一到初三的授課過程中,缺乏新意,也很難讓學生產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和其它學科經常會面臨的困境與問題相同,初中音樂教學也經常出現“填鴨式”教學,忽略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的情況。這種方式與教學思路顯然制約了學生對于音樂知識更為廣泛的接受,與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南轅北轍。
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初中音樂教師必須具備聲樂、器樂、舞蹈、創作及授課五重能力,作為課堂教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和引導者,教師本身素質的高低與課堂效果、教學質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性,其在五重能力之余還要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和氣氛調動能力等衍生素質。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圍繞音樂學科本身所生成的知識教學,還要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整合——而這些都是作為一名優秀音樂教師所要具備的能力。對于學校方面,不僅要將其作為招聘音樂教師的重要依據,還要根據學校內部的班級設置、課余活動開展情況,組建音樂教師隊伍,做到課堂教育、音樂活動及課外興趣培養等一一對應。
改善教學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首先,音樂為“情”而生,每一段樂曲、旋律都必然包含一定的情感元素,要么熱情濃烈,要么沉悶莊嚴,縱然對音樂再不了解的人也會從不同的音樂中體會到不同的情感,獲取不同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打造開放式的課堂,讓學生沐浴在音樂的海洋中感受美、創造美,在“美”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其次,教師要注重對音樂學科的“備課”過程,不能因為其不屬于傳統的文化課程而予以松懈,或者在課堂上想到哪里講哪里、想到什么說什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愛好、特點來設計授課模式,包括課堂結構、板書設計、互動方法、游戲引入等,還應對多媒體播放、音樂鑒賞素材的使用等進行合理有效的規劃。
音樂除了是一種有聲的藝術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情感、音樂色彩和樂理技巧等多個方面。想要讓音樂課堂不至于變成流水賬、無營養,關鍵就要發揮出音樂的潛在價值,即注重對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關于這一點就需要教師上好初中音樂鑒賞課,無論是聆聽《黃河大合唱》的慷慨豪邁,還是《小夜曲》的輕盈靈動,其間都可以挖掘出學生潛在的于國、于生活的濃烈情感,所以教師一定要嘗試通過體驗、參與等方式,幫助學生構建關于音樂的審美心態。
總而言之,在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漸豐富的今天,對于廣大初中生而言,音樂不僅是文化課學習之余的點綴,更是有益于其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所造成的音樂課弊端,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深思,探究更可靠的方法予以改善和優化。而在一系列方法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理念的更新,換言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抑或是學校內部的管理人員,不從思想上重視音樂教學,則一切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