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欣
(惠州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
美聲唱法是我國當代聲樂教學中作為重要的體系之一,在教學方法上,美聲教學需要與時俱進,在繼承傳統美聲唱法的基礎上,發揮優勢并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既注重歌唱技巧的教學,也要讓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融入情感,增加歌曲的表現力。也需要注重多元化教學,對美聲教學不斷總結探索,促使教學方法更加科學和系統。本文針對美聲唱法教程中女高音演唱的常見問題進行相關分析,并提出提高教學效率的相關策略,助力提升我國的美聲教學。
美聲唱法源自意大利,20世紀初傳入我國,并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發展。[1]通常在進行美聲演唱教學之前,首先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認識聲音,將對聲音的研究和實踐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對于教師來說,也需要了解美聲唱法的教學演變流程。美聲唱法自誕生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在美聲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美聲教育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該時期的美聲唱法在女高音的表現上注重聲音的明亮以及輕柔感,使聲音具有一定的朦朧感,在唱法上和民歌唱法相結合,在演唱中也有我國京劇的特征。到了五六十年代,我國的國力逐漸發展,此時,國外的聲樂教育理念漸漸的教學相融合,專業的美聲教育開始出現在高校課堂中,也涌現出了很多女高音代表,如張應玨老師等等。此時的美聲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聲音的控制,在音色上除了繼承了傳統的美聲教學目標之外,也增加了對音色圓潤、寬厚的追求,在發音時注重位置的穩定和統一,利用共鳴增強歌曲的感染力。到了二十世紀,我國的美聲教育在女高音聲部訓練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個明顯的標識就是各個學校都開始注重對聲音觀念的教學,我國著名的女高音演唱家張麗萍老師認為,在表現女高音時,需要保持力度與松弛的狀態,表現音樂的美感。我國由于缺乏女高音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所以在演唱時常常會受到民歌和戲曲的影響,導致喉嚨太緊、聲音缺乏融合圓潤,這些問題都需要在美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美聲唱法從傳入我國國內后,從最初開始不太被人們所接受,到后來的被人們所喜愛,人們的聲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當然聲音觀念是高校開展聲樂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學,對于美聲女高音訓練來說,能夠更好地體會聲音是掌握聲樂藝術的重要環節,具體有如下方法。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各種聲音的傳播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電子音樂取代了原本的音樂傳播形式,實際上很多電子音樂的聲音都是經過后期錄制形成的,這種電子合成的工業表現形式阻礙了聽眾和音樂之間的直接交流,尤其對于美聲女高音學習者來說,電子音樂中的演唱者當高音上不去的時候,只需要用調音設備將聲音進行改造即可,這種聆聽音樂的方式也會使初學者受到錯誤的引導,無法辨別真正的好聲音,所以在樹立聲音觀念時需要讓學生能夠多聽世界著名高音演唱家的早期藝術歌曲,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聲音觀念,而不是在盲目聆聽的過程中受到錯誤的引導。
為了有效地提升美聲教育的效率,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范唱的演練,通過這種直接的教學方式給學生進行聲音的示范,這種教學方法也能夠讓學生在聆聽教師范唱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聲音理念,了解正確的發聲方式。教師在范唱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聽,讓學生了解自身在演唱時存在的問題,經過科學的訓練方法,為學生打好了聲樂學習的基礎。在某種程度上,教師對美聲唱法的范唱對于學生的基礎音樂能力構建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在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聲音觀念之后,聲樂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學習基礎進行合適的訓練,在女高音聲音訓練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
歌唱需要方法,但方法也必須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3]對于初學美聲唱法的女高音來說,在訓練的心態上如果急于求成,會導致聲音無法閉合的問題出現。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聲動作過于夸張,在長期這種錯誤的練習方法指導下,學生的喉嚨附近肌肉會形成錯誤的肌肉記憶,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發音,聲音也會變得很松散、缺乏力度,在音色的表現力上,顯得僵硬。
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一些學生在發音時過于追求圓潤厚重的音色,忽略了科學教學方法的引導,學生對于美聲唱法產生的錯誤的理解,簡單認為美聲唱法只需要發出足夠大而敦實的聲音即可,這種錯誤的聲音觀念下,學生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音量條件,使得音色特征生硬,矯揉造作感強,缺乏實際美感。
除了上述情況中存在的問題之外,還存在與之相反的另一種學習常見問題,即“鎖喉”,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在演唱的過程中,運用了較多的聲帶,喉嚨附近的組織由于用力過度而出現了損耗,導致聲音變得干癟無力,演唱的過程也不夠松弛,發出的聲音常常也是刺耳的,缺乏圓潤的音色表現。鎖喉不僅會影響音色的表現,也會導致氣息和聲音無法結合在一起,這種鎖喉的現象也常常出現于美聲女高音演唱的初級學習階段,如果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以及腔體共鳴,則也會導致鎖喉。氣息對于女高音演唱來說至關重要,所有的歌曲演繹都需要建立在呼吸的基礎上,呼吸同樣也是唱功的體現,如果在演唱的過程中,學生不能保證良好的呼吸狀態的話,則會影響整首歌曲的表達,也無法發出悅耳通暢的聲音,只能緊緊靠聲帶與肌肉的擠壓力量來完成演唱。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美妙的音色都是真假聲有機結合的,否則就會呈現太實或太虛的音色。[4]在女高音演唱的過程中常常需要更切換真假聲音,一些學生在切換真聲和假聲時常常會留有非常明顯的銜接點,過度不夠圓滑,甚至會產生卡殼的聲音,音色上的不統一也會影響歌曲表達的流暢性。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也來自于,在訓練的過程中沒有找到合適的換聲點,缺乏有效的訓練,一些學生在聲音切換時,真聲可以保證真實度,但是在假聲的處理上卻完全沒有真聲的音質效果,非常僵硬。很多初學美聲高音的學生,在演唱的過程中會大量的使用真聲,再進行切換時,不知如何掌握有效的過度發音方法,缺少對于穩定的中音區的構建,把握不好真聲和假聲的自然銜接,所以在聲音表現上缺乏立體性強的渾厚感。
為了更好地掌握美聲唱法中的女高音演唱技巧,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能夠保持一個放松的狀態學習知識,無論是站立還是表情,都要確保能以自然不僵硬的狀態完成演唱,并在過程中能夠保持微笑,這也是女高音演唱之前的必要準備,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針對女高音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調整,主要有幾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氣息是所有演唱過程中的重要基礎,教師對學生進行氣息的訓練時,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讓學生先能夠保持氣息的流暢和穩定,使氣息不阻礙學生進行發聲演唱。首先,教師需要讓學生明確呼吸的方式,在演唱美聲女高音時,最為普遍的訓練方法就是口鼻同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掌握一種“驚嚇感”,同時體會口腔和咽腔充分打開的狀態,此時的呼吸感覺能夠產生和演唱美聲女高音唱法的同等效果。通過這種訓練的方法,學生能夠更快的掌握呼吸的方向以及頻率,掌握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從而更好地演唱高音作品。其次,在學生明確了呼吸的方式之后,也要對學生進行關于氣息流動性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嘆氣的方式感受氣體是如何被呼出的,呼出在吸入的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通過說話來進行過渡,然后逐漸增加難度,通過加上母音和音高的方式進行多樣化的發聲訓練。
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U母音的訓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逐漸增加學習的難度,從最初的三度延伸至五度音階。相對于其他的呼吸發聲訓練來說,U母音在美聲女高音中是一個比較容易能夠發出的母音,通過這種練習,學生能夠迅速的打開口腔和咽,進入到美聲訓練狀態中[5]。隨后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關于哼鳴的訓練,讓學生能夠通過正確的呼吸方式打開胸腔和咽部,將氣息順利地輸送至腰腹部,然后再將氣息緩緩地送出,在整個過程中,鳴訓練需要學生能夠保持口腔、下巴和咽喉的足夠放松狀態,在哼鳴時學會控制氣息,并掌握體內共鳴的位置。
對美聲女高音的中音區訓練,實際上是對整個美聲教學中的最基礎部分進行訓練,能夠影響學生進行高音的發揮。實際上,美聲歌曲中很多音高都處于中間區,高音的比重并不太多,進行中音區的訓練能夠讓學生學會掌握更為穩定的氣息,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腔體以及共鳴狀態。教師需要訓練學生將氣息與發聲結合在一起,要讓學生能夠在演唱的過程中掌握呼吸和呼入的感覺,明確自身的發聲位置,從而有效地控制好氣息。為了能夠呈現良好的高音表現力,飽滿的腔體狀態也需要耐心對待,只有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夠到達一個穩定的狀態,不應由于操之過急導致避免鎖喉等問題發生。
氣息的穩定也需要日常的積累練習,掌握松弛的喉位,同時又能張開嘴發聲,[6]此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技巧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想象和意識轉移的方式,分散對喉部肌肉的過度集中,使聲音能夠更加流暢的發出來,也要幫助學生找到最為適合自己的發生點。對于共鳴狀態的訓練,教師可以將之分為偏低音區以及偏高音區的不同共鳴訓練,讓學生認識到兩者的差距,在切換的過程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聲音表達方式。尤其是在過渡音區的銜接上,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多聆聽、多練習的方式,找到真假聲的最佳感覺,不僅要在氣息上能夠得到協調,在音色上也要做到統一,掌握好真假聲的比例。尤其是在進行假聲的共鳴時,要在頭腔找到一種擴張感,鼻咽腔要有一定的上升感覺,所有的位置都需要隨著音高的提升而有所改變,這也對學生的氣息控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揣摩世界著名女高音的相關作品,在聆聽的過程中剖析其對于過渡音區的控制經驗,通過反復聆聽,體會聲音在體內流轉的過程,從而更好地完成真聲和假聲之間的自然過渡。
綜上所述,本文以聲樂教學中的美聲唱法女高音作為研究對象,剖析女高音在訓練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在教學層面上可以改進的相關策略,在實際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到聲音這種客觀存在,認識到對于聲音的控制,來源于體態以及心理狀態,只有通過勤奮刻苦的練習,才能夠表達出優美的音色、音質,讓歌聲成為一種演唱者和觀眾之間進行互動溝通的方式,以結實的質感和流暢的美聲表達,使聽眾能夠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意識的體驗。對于女高音教學的研究,也需要教師能夠具有清楚的思路以及系統的訓練方式,這樣才能夠和學生的個體實際情況融合在一起,提升美聲唱法教學的效率,培養出更多發揚美聲音樂魅力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