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代官營養馬業的盛衰

2019-12-16 17:41:25
南都學壇 2019年4期

丁 君 濤

(湖北經濟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我國地域廣闊,草場資源也比較豐富,“我國草原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東麓—遼河中上游—陰山山脈—鄂爾多斯高原—祁連山(除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緣一線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1]107,內陸很多地區也分布有草山和草坡,很多地區宜農宜牧,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宜農宜牧區的畜牧業逐漸被農業排斥,畜牧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農業逐漸在經濟結構中占據主要地位。北方一些地區降雨少、地域廣闊、人口稀少,適宜發展畜牧業經濟,特別是草原長期生活著強大的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有著實力強大的騎兵,當中原王朝趨于衰弱,軍事力量不強時,北方游牧民族就會南侵。為了防備北方少數民族及維護自身統治,中原王朝不得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論語》所謂“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其強大的作戰能力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恩格斯就曾高度評價騎兵在古代的作用,認為“騎兵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兵種”[2];嚴耕望先生認為中國古代優良的養馬場對于國家實力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通觀歷代,凡是能控有今陜西中北部及甘肅地帶的朝代,總能居于強勢;凡是不能控有這一地區的,總是居于弱勢;其故就在騎兵”[3]。因此足兵就必然需要裝備大量的馬匹,只有擁有大量的馬匹才能夠建設一支強大的騎兵和維護政權的穩定。為此,歷代政府都通過各種手段以解決國內的馬匹需求,其中最根本的方式就是自行發展養馬業,完善自身的馬政。

一、唐代官營養馬業的管理機構

唐建立之初,北部和西北方向面臨諸多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特別是突厥。強大的少數民族長期侵擾邊境地區,突厥更是深入唐疆域的核心地區,使得唐政權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唐政府非常重視官方養馬業的發展,制定了非常細致的法律規定等,設置或保留了完善的養馬機構,以促進養馬業的發展。

唐代建立了非常龐大的養馬業管理機構,在中央有太仆寺、駕部等,分布全國各地的機構有監牧,這其中對官方養馬業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的是監牧系統,監牧分布范圍非常廣,貞觀初年主要在原州及其周圍,此后面積不斷擴大, “跨隴西、金城、平涼、天水四郡之地,幅員千里” (《監牧頌德碑》)。這一地區地域廣闊,降水量也較少?!拔覈?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東北大興安嶺經通遼—榆林—蘭州一線直至西藏拉薩附近,斜貫國土全境,這是我國半濕潤區與半干旱區分界線,大體為我國農區與牧區的分界線”[1]22,優越的地理條件為發展放牧業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唐代的馬政管理機構是在繼承隋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馬政機構在唐五代逐漸經歷了許多演進和變革,其總的趨勢是權力逐漸集中,逐漸皇權化。唐前期的太仆寺、駕部、尚乘局是唐代中央常設機構,這三個機構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共同促進了唐代官營養馬業的發展。太仆寺的長官稱為太仆卿,從三品,“掌邦國廄牧車輿之政令,總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及諸監牧之官屬”[4]479。其職責主要有兩部分:一是中央宮廷皇帝及王公等人的乘騎、畜產品的供給;二是對于各地監牧籍帳以及屬官的考課等。監牧隸屬于太仆寺,屬于基層的畜牧業經營機構,“監牧,貞觀中自京師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州之南,蘭州狄道之西,置監牧使掌其事”[5]。監牧作為基層的畜牧業管理機構,其下屬還設置有牧尉和牧長,專門負責馬匹等牲畜的放牧、對畜群進行分級管理,以及對人員的獎懲等工作,馬、牛都以120頭為一群進行放牧,全國共設置有65個監牧,可以說監牧是唐代養馬業興衰的關鍵。駕部主要負責“掌邦國之輿輦、車乘,及天下之傳驛、廄牧官私馬牛雜畜之簿籍”[4]162-163,其所管轄的傳驛系統擁有大量的馬匹,駕部管理政府的畜力和車乘的配給,當然也包含馬匹的使用,特別是傳驛等交通用馬。

牧場所養的馬匹相當一部分要由馬政部門接收,中央的太仆寺、尚乘等都接收一部分,但是閑廄使出現之后,馬匹的養育、調度等權力逐漸集中到閑廄使的身上,“今內別置閑廄使,其務多分殿中及太仆之事。至于輿輦、車馬,則使掌其內,監知其外,游燕侍奉,皆不與焉”[4]323。隨著其權力不斷擴大,到開元中葉,閑廄使成為單一的最高馬政長官,閑廄使地位的上升反映了馬政權力的集中和皇權化。晚唐時期,還出現了飛龍使,飛龍使管轄范圍原本只限于飛龍廄,多由宦官擔任,隨著宦官勢力的壯大,飛龍使逐漸取代閑廄使,皇家馬政機構最終取代了原有的國家馬政機構。

二、晚唐監牧的南遷

晚唐政府由于失去了隴右等地的牧場,為了重新興盛監牧系統,逐漸將監牧南遷,德宗貞元年間,“會(柳)冕奏:閩中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于東越,名萬安監,又置五區于泉州,悉索部內馬驢牛羊合萬于游畜之。不經時,死耗略盡,復調充之,民間怨苦”[6]880。有學者認為在福建養馬并不合適,“出于無奈的唐王朝竟在福建養馬,這實在是養馬史上的笑話”[7]97。但是福建實際上也是一個產馬地,只是質量和數量都遠不如北方,“福建素來產馬,至今閩南沿海各縣農民仍養有約七千匹,但外省人幾乎不知該省有養馬之事”[8]。唐代這一地區實際也養有馬匹,只是養馬的區域很小,質量也較差,屬于小型馬,“僅福建濱海數縣,在唐朝已有馬群牧養,不過產量有限”[8]25。因此唐政府在此地設立監牧有一定的道理。

此后又在蔡州、襄州、銀州等地設立監牧,多數牧場大都不算成功,如元和年間,“十三年(818),以蔡州牧地為龍陂監。十四年(819),又置臨漢監于襄州,牧馬三千二百,費地四百頃”[6]444。等到文宗大和四年(830),裴度就任山南節度使時,“白罷元和所置臨漢監,收千馬納之校,以善田四百頃還襄人”[6]1100。元和十四年建立臨漢監,在大和四年又予以廢除,中間不過二十一年,從馬三千二百匹,逐漸減少到千匹??梢姳O牧內遷后存在很多實際的困難,效果并不好。

晚唐時期,監牧內遷不得不面對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地理條件和農牧爭地。養馬業的發展需要特定的地理條件,馬匹的成長,除了需要大量的糧草,還需要開闊、平坦的土地和適宜的氣候?!妒酚洝吩泴︷B馬區域作了一定的記載:“龍門、碣石北多馬、牛、羊、旃裘、筋角;銅、鐵則千里往往山出棋置:此其大較也”;“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9]3254-3262。可見在龍門、碣石以北,隴西、天水、上郡一線面向西北一帶,是我國主要的放牧地區,這一線也是一個重要的農牧分界線,因此我國養馬之地主要集中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這一地區干旱少雨,地勢平坦,草場豐富,適合畜牧業的發展,“以后從漢初到唐朝約1000年間,國家馬政建設的中心就著重在今日陜西、甘肅一帶”[8]27。對于唐政府而言,河西、隴右地區是最為重要的牧場,“安史之亂前,唐王朝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發展了以隴右牧群為骨干的巨大牧場群,分布在中國西北方一個巨大的環形區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養馬場”[7]35,但是,晚唐時期,河西隴右一帶長期面臨吐蕃的軍事威脅,唐失去這一優良牧區后,不得不將監牧內遷。其內遷的區域,往往農業發達而畜牧業發展有限,如襄陽和泉州等地,在蓄養大批馬匹以后又管理不善,常常大量死亡。原本河北地區適合養馬,但是河北藩鎮長期是中央心腹大患,這一地區自然不可能成為唐政府的養馬地,淮北一帶雖然也適合養馬,但是這一地區的藩鎮也時常不聽從中央號令,唐同樣無法在此地養馬。唐后期比較成功的監牧主要在銀州等地,銀州刺史劉源就曾請求在其轄地建立監牧,太和七年十一月,度支、鹽鐵等使奏:“以銀州是牧放之地,水草甚豐,國家自艱虞以來,制置都闕。每西戎東牧,常步馬相凌,致令外夷浸驕,邊備不立。臣得銀州刺史劉源狀,計料于河西道側近,市孳生堪牧養馬,每匹上不過絹二十匹,下至十五匹?!盵10]1147這一地區的監牧發展非常順利,不到四年時間,就從三千匹發展到七千余匹,“開成二年七月,夏綏銀宥等州節度使劉源奏,伏準太和七年十一月敕,委臣于銀州監置監城一所,收管群牧,自立務以后,今計蕃息孳生馬。約七千余匹”[10]1147。而且其牧地不斷得到擴展,這是唐后期比較成功的監牧,此外離長安等地比較近的一些監牧也得到了保留。

困擾唐后期官營養馬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于農牧爭地。中唐以后,內遷監牧就面臨征用土地以設立牧場的問題,必然需要處理農牧爭地的問題,唐代的統治者又多以行政手段獲取民田作為牧場,引起了地主的反對,“其數益多,出于遠界須有憑倚,今訪擇得綏州南界,有空地周回二百余里,堪置馬務……是臣當管界內空地,并非百姓見佃田疇,今請割隸……如實無主,使任監司收管”[10]1147??梢娿y州刺史在試圖擴展其牧場時,都需要確保這一土地無主,以免激起矛盾。

臨漢監征地四百頃,按照唐代土地的產量計算,將農田轉變牧場并不合算,《新唐書》卷53《食貨志三》載,元和中“以韓重華為振武、京西營田、和余、水運使……募人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墾田三千八百余頃,歲收粟二十萬石”,共耕種土地一千九百五十頃,每年收粟二十萬石,合每頃大約產粟一百零二石。當然也有更高的,《文獻通考》卷6《田賦考六》載,貞元八年(792)嗣曹王李皋為荊南節度觀察使(治荊州,今湖北江陵),在江陵東北七十里重修古堤,整治廢田,“廣良田五千頃,畝收一鐘”。一鐘大約合糧六石四斗,一般而言,襄陽地區的善田產米應該在每畝二石以上。善田四百頃,產米八萬石,以文宗開成元年(836)二月和糴粟麥,貴糴每斗六十文,平糴每斗五十文,賤糴每斗二十五文。為了比較準確地反映當時的糧價水平,以平糴時的價格作為當時通常的糧價水平。平糴時,粟每斗五十文,按照唐代粟、米比價計算,則開成元年(836)的通常米價約為八十五文每斗。一石米八百五十文,米八萬石,折合八千八百六萬八千萬文錢,以每匹絹大約一千文計算,大約有絹六萬八千匹。唐代后期向回鶻買馬價格為每馬四十絹,照此計算,大約可以換得馬一千七百匹,遠多于臨漢監所養的千馬。因此在內地養馬并不劃算。不僅在襄陽地區設置監牧不劃算,晚唐所管轄的很多地區都不劃算,文宗大和二年就因經濟上的不劃算廢除了海陵監牧,“海陵是揚州大縣,土田饒沃,人戶眾多,自置監牧已來,或聞有所妨廢。又計每年馬數甚少,若以所用錢收市,則必有余。其臨海監牧宜停。令度支每年供送飛龍使見錢八千貫文,仍春秋兩季各送四千貫,充市進馬及養馬飼見在馬等用。其監牧見在馬,仍令飛龍使割付諸群牧,收管訖分析聞奏”[11]。文中“若以所用錢收市,則必有余”一句證明在農業地區,特別是賦稅重地設置監牧養馬得不償失,這也正是很多監牧設而又廢的原因。

在傳世文獻中論述較多的監牧主要有沙苑監、萬安監、銀州監、臨海監、龍陂監等,許多監牧設置不久就予以廢除,實際存在時間比較長的主要有沙苑監、銀州監、龍陂監、樓煩監等四監,據學者推測晚唐的馬匹不會超過十萬匹,“貞元二十年(804)前國家監牧養馬不過四萬匹。元和至大和二年(828)是中唐后監牧養馬的高峰,恐也不超過六萬匹,難望唐前期之項背”[7]97,因此元稹所說“臣聞平時七十萬馬”,“如今垌野十無其一”[12]。隨著中央政府的監牧一蹶不振,地方藩鎮的養馬業得到快速的發展,武宗時期,昭儀節度使劉從諫“畜馬高九尺,獻之帝,帝不納。疑士良所沮,怒殺馬,益不平”,“大將李萬江者,本退渾部,李抱玉送回紇,道太原,舉帳從至潞州,牧津梁寺,地美水草,馬如鴨而健,世所謂津梁種者,歲入馬價數百萬”[13]1355,從文中可以看出,潞州地區的養馬業已經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了,能夠通過養馬業每年獲得錢數百萬,在一定范圍內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形成了一種優良的品種,被稱為“津梁種”,劉從諫向皇帝進獻的馬匹可能就屬于這一品種。不僅昭儀節度使在其轄區大力發展養馬業,其他的節度使也出于各種各樣的目的,在自有轄區養殖了大量馬匹,以河北三鎮養馬的規模最為龐大,淄青節度使李正已,在擁有淄、青、齊、海、登、萊、沂、密、德、棣等十余州后,“復取曹、濮、徐、兗、鄆,凡十有五州。市渤海名馬,歲不絕,賦繇均約,號最強大”[16]1346。靠近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所在區域適合發展養馬業的,地方藩鎮都積極地進行養馬等活動。

三、唐前期對于官營養馬業的投入及成就

唐初期官方養馬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在于統治集團的重視、選賢任能、管理得當、積極引進優良馬匹,以改良馬種,“它們已與大批不同品種的馬匹雜交。如703年向唐朝宮廷奉獻的大食純種馬、由吐蕃人于654年奉獻的小野馬,同時還有霍罕、撒馬爾罕、布哈拉、基什、喀什、買賣城、弭秣賀、庫塔爾馬、犍陀羅、于闐、龜茲馬、貝加爾湖的黠戛斯馬等”[13],大量馬種的引進,明顯提高了唐代養馬業的發展水平。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也獲取了大量的馬匹,這一點也促進了其養馬業的發展,貞觀四年(630)對突厥的作戰中就“獲雜畜數十萬”;貞觀九年在對吐谷渾的作戰中也獲得了大量牲畜(“獲雜畜二十余萬”),同時還有以朝貢等形式獲得的大量馬匹,如薛延陀在貞觀十七年“獻馬五萬匹”,以這種形式獲得的馬匹也充入監牧中,在絹馬貿易中買到馬匹,很多也進入監牧系統,但是更多的馬匹則來源于貿易,“隴右地區的馬場基本上都是通過絹馬貿易獲得的良馬充實建立的,麟德年中,隴右牧馬蕃生達七十多萬匹,后經戰爭損失,由于絹馬貿易的補充,開元年間有四十三萬匹”[14],另外,政府長期大量地買馬也促進了唐代前期官營養馬業的發展。除此以外,唐代前期養馬業的興盛更得益于政府對于養馬業的持續投入,古代養馬的成本較高,而且要占用大量土地,馬匹的養殖成本并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受的,只有官僚、貴族、地主和部分養馬專業戶等才養有大量的馬匹,一般居民很少備有馬匹。

正因為養馬業需要高額的投入,唐代前期經濟實力強大才能夠支持龐大的監牧運行,從而保有大量的馬匹。唐代的馬匹每日耗糧數據如下記載,“諸尚乘馬,秋冬日給蒿一圍,粟一斗,鹽二合,春夏日給青芻一圍,粟減半”[4]331,同在長安的太仆寺典廄署所管轄的馬匹每日耗糧數與尚乘署一樣,“馬,粟一斗、鹽六勺,乳者倍之”,如此計算,一匹馬每年消耗糧食在三十石左右;軍馬的耗糧標準是“一馬日支粟一斗,一月三石,六個月十八石”[15],監牧和驛所的馬匹也消耗大量的糧食,出土文書中也有大量關于驛所糧食消耗情況的記載,《唐天寶十三——十四載(754—755)交河郡長行坊支貯馬料文卷》該文書就記載了長行坊下屬各管驛匹食用料的記載,其中馬匹的食料,如某館“九月一日,郡坊馬肆拾匹,內貳拾陸匹食全料,送旌節;拾肆匹食半料,共食麥三碩三斗。付健兒茲秀元,押官楊俊卿”[16]252-253。從文中可以發現,全料為1斗,半料為0.5斗,不同的馬在不同的情況下食用的口糧數量都有所不同,細馬數量較少,“廿五日,郡坊細馬伍匹,食麥粟伍斗,付獸醫曹駝鳥”。唐代政府為了保有大量的馬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資源,有關馬事的勞動者數量也極為龐大,馬事勞動者每年消耗的糧食數量也非常多,據學者馬俊民等研究認為,“開元末共計馬數七十五萬八千匹,年耗糧一千零九十一萬石……養馬業全年消耗一千一百三十四萬二千石”[7]47,而且唐政府發展養馬業,并不以謀利為目的,“少府監裴匪舒善營利,奏賣苑中馬糞,歲得錢二十萬緡,上以問劉仁軌,對曰:利則厚矣,恐后代稱唐家出賣馬糞,非佳名也,乃止”[17]。要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使得官營養馬業維持下去,除了政府的大量投入,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采取開拓大量的營田、屯田、向民間征收等措施。

唐前期政府擁有大量田地,有足夠的實力開拓營田、屯田等,監牧八坊[注]唐代監牧下屬的八處養馬之所。都擁有自己的營田,以做到自給自足,減少政府的負擔,負責馬政的官員同時也掌管大量的營田,牛仙客、王鉷等都兼任支度營田使[注]主管營田經營的一個職位。,八馬坊擁有營田一千余頃,長行坊就有自己的營田小作可以補充糧草,《唐上元二年(761)蒲昌縣界長行小作具收支飼草數請處分狀》[16] 252-253就記載了蒲昌縣營田的情況,現轉錄如下。

1.蒲昌縣界長行小作狀□

2.當縣界應營易田粟總兩頃共收得□□叁千貳百肆拾壹束每粟壹束準草壹束

3.壹千九百肆拾六束縣□□□

4.□拾捌束上,每壹束叁尺叁圍。陸百肆拾捌束□□□

5.陸百伍拾束下,每壹束貳尺捌圍

6.壹千貳百九拾伍束山北橫截等三城□

7.肆百叁拾束上,每壹束三尺三圍。肆百叁拾束,每壹束三尺壹圍。

8.肆百叁拾伍束下,每壹束貳尺捌圍。

9.以前都計當草叁千貳百肆拾壹束具破用,見在如后。

10.壹千束奉縣牒:令支付供蕭大夫下進馬食訖??h城作。

11.玖伯束奉都督判,命令給維磨界游奕馬食。山北作

12.壹千叁百肆拾壹束見在

13.玖百肆拾陸束縣下三城作 叁百□□□束北山作

14.右被長行坊差行官王敬賓至場點檢前件作草,使未至已前,奉

15.都督判命及縣牒支給破用,見在如前,請處分。謹狀。

16.牒件狀如前謹牒

17.上元二年正月 日作頭左 思 訓等牒

18.知作官別將李小仙

從此件出土文獻來看,蒲昌縣長行小作擁有的田地大約有兩頃,土地較為分散,分別在縣下三城作和山北的三城作,收集的草共有3241束。唐為了保有大量馬匹等牲畜,在全國各地都設置有此類小作等田地,如柳中縣城長行小作、柳中縣界長行小作等,在高昌、交河等地這一類的小作非常普遍,正是這樣的小作極大地減輕了唐政府養馬業的負擔。

除此以外,官方還建立了向民間征收草料、馬匹的制度,在吐魯番出土的《唐西州高昌縣出草賬》就記載了向民間征收草的情況,少者交草一束,“范龍才壹束”,多者數十束,“龍興寺貳拾肆束半”,“崇圣寺拾肆畝肆拾玖束”[16]23-25。這種稅草的行為在唐代極為普遍,“貞觀中,初稅草以給諸閑廄,而驛馬有牧田”“唐前期的稅草,為地稅的附加稅,據畝征收。建中以后,稅草制仍存而未廢,這時的稅草成為兩稅的附加稅”[18],通過向民間征收各類資源也為唐代養馬業減輕了負擔。

唐代前期養馬的牧場規模龐大,擁有的牧丁多達數十萬,官方養馬業正是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獲得了充分的發展,而養馬業的蓬勃發展也為唐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起到了促進作用,二者相輔相成。

正是由于唐政府細致的管理和持續的投入,唐代養馬業從五千匹馬起步,逐步發展壯大,“唐之初起,得突厥馬二千匹,又得隋馬三千于赤岸澤,徙之隴右,監牧之制始于此”。唐代正是自此建立了自己的監牧制度,至高宗時,馬匹數量達到了七十萬六千之多,“用太仆少卿張萬歲領群牧。自貞觀至麟德四十年間,馬七十萬六千”[9]443-444。這七十萬六千匹馬僅僅是監牧所擁有的馬匹數量,實際這一時期唐政府在軍隊、驛站、閑廄以及其他機構還擁有特別多的馬匹,特別是軍隊和驛站,唐代軍隊的馬匹數量非常多,北庭翰海軍擁有的馬匹數量就有四千余匹,《資治通鑒》卷二一五天寶元年條云“北庭瀚海軍馬四千二百匹”,另外驛站自身擁有的馬匹也不少,僅西州長行坊,所管轄的馬匹在千匹以上,《大唐六典》記載:“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驛,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陸驛,八十六所水陸相兼。”如此多驛所,需要的馬匹數量也是極為龐大。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命王毛仲領內外閑廄。毛仲既領閑廄,馬稍稍復,始二十四萬,至十三年乃四十三萬”,“天寶后,諸軍戰馬動以萬計”“十三載,隴右群牧都使奏:馬牛駝羊總六十萬五千六百,而馬三十二萬五千七百”,“議謂秦漢以來,唐馬最盛”[9]444。政府各類機構中總計擁有的馬匹數量遠多于監牧中馬匹的數量,整個官方養馬業不僅僅依靠太仆寺、監牧等機構,軍隊、驛站等用馬大戶也從需求的角度推動了養馬業的發展。

天寶末年,安祿山因任內外閑廄都使兼知樓煩監等職位,乘機挑選大量馬匹至范陽,至安史之亂爆發后,大量士兵前往平叛,隴右空虛,“其后邊無重兵,吐蕃乘隙陷隴右,苑牧畜馬皆沒矣”[9]444,吐蕃入侵后,大量馬匹損失,許多優良的牧場也落入吐蕃的控制之下。此后,唐政府又多次試圖重建官府監牧,德宗貞元時,“會(柳)冕奏:閩中本南朝畜牧地,可息羊馬,置牧區于東越,名萬安監,又置五區于泉州,悉索部內馬驢牛羊合萬余游畜之。不經時,死耗略盡,復調充之,民間怨苦”[9]880。由于自身軍事力量的削弱,境內藩鎮割據,互相爭斗,周邊少數民族不斷侵擾,使得朝廷的監牧破壞嚴重,朝廷雖然一度將監牧地向其他地區遷移,但是由于農業的不斷發展,畜牧業與農業激烈爭奪土地,監牧此后發展并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就,馬匹的供應也在相當程度上依賴與少數民族的馬匹貿易。

四、結語

總體而言,在安史之亂以前,國家實力強大,政府掌握了廣袤的牧場,這些牧場為監牧和民間養馬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養馬業的繁榮為軍事實力的強大奠定了基礎,軍事上的強大又為養馬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也正是因為前期養馬業的日漸繁榮,唐代才能夠擁有發展經濟的良好條件。同時,由于官方對民間馬匹貿易的管理較為寬松,馬匹貿易在這一時期也顯得非?;钴S。隨著中唐之后國家實力的衰弱,養馬業的規模日漸縮小,大量的監牧在內遷后都面臨農牧爭地、環境不適宜等困難,官營養馬業不斷萎縮,整個國家缺馬的情勢也日漸變得嚴峻起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婷婷电影网| 日韩a级片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播五月婷婷|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午夜欧美在线|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动漫h| 中文字幕啪啪|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91美女在线|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超碰免费91|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国产jizzjizz视频| 九色视频最新网址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国产jizz| 日韩专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色久综合在线|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 日韩高清一区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综合色天天| 国产乱视频网站|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红杏AV在线无码| 亚洲丝袜第一页|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熟妇丰满人妻| 久久女人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成人日韩精品|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欧美性天天|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无码AV动漫| 制服丝袜一区| 5388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欧美笫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