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君
(江蘇省南通市竹行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
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它常被比喻為音樂家的骨架。在小學音樂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音樂本身的意義以及價值,還能幫助學生在教師的第一聲節奏口號的唱響中,快速地掌握節奏,充分地理解音樂并且發揮相應的表現力。由此可見,音樂節奏對于音樂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骨架,可以通過節奏將音樂中長短不一、強弱分明的看似單調的旋律音組織起來,引發人的節奏感。如一首奏鳴曲里的一個樂章雖然有一個基本的速度,歡快時也許會稍稍的快點,抒情時會稍稍放慢些,但基本速度不能改變,整體上感覺速度還是必須統一的,這樣,樂曲才會完整。可見節奏在一首樂曲中比作音樂的脈搏,生命存在的每時每刻,我們的脈搏都在跳動。然而小學音樂中節奏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樂感,進而影響學生的視唱能力,所以音樂教育的初期老師要重視節奏訓練的重要性,通過一些簡單易懂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學本身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節奏,體會節奏,最終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那么教師可以對于唱歌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提煉,對于消極并且生硬、接受度難的樂理進行活化,結合孩子喜歡的方式將生硬的、理論的音樂知識轉化成形象的、趣味性十足的學習表現內容,結合小學生本身認知能力,簡單趣味地展示授課內容,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節奏的魅力,提升興趣和活力,為學生懵懂期的音樂學習打下相對堅實的基礎,達到節奏教學的目的,實現節奏教學的意義。
觀察節奏的變化,聆聽大自然、生活中節奏聲響,尋找節奏素材,老師引導學生發掘這些節奏,把它們惟妙惟肖地搬到音樂課堂中,讓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原來這就是音樂中的什么節奏。比如:我今年教授的一年級《過新年》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拿起自己的鉛筆做的鼓棒,在桌面進行敲擊,發出咚咚的聲音來模仿大鼓和小鼓的聲音,并且能夠聽出相應的節奏感,學習相應的音樂記號。教授停頓完畢后,根據時間進行頻率的改變,再感受咚咚的節奏感,從而能夠區分節奏的變化,使學生淺顯易懂的掌握音樂知識。
老師給出音樂視唱中兩小節,讓學生根據感受的節奏做出相應的律動,比如:走動、拍手等,慢慢感覺變化,區分強音和重音。接著老師給出節奏的變化,讓學生根據變化調整步伐或拍手的給出老師一個反饋,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時值的區別。收集完這么多的節奏,接下來我們就要把這些常見的簡單的節奏型讓孩子們消化吸收,在此基礎上進行音樂里比較常見生活中不常見的節奏型訓練,由簡單到難,慢慢提高學生的節奏的感覺。
有節奏的朗讀歌詞,也能提高學生的節奏。比如四年級的《水鄉歌兒多》,我一開始沒有忙于教授歌曲,而是讓學生聆聽,通過節奏律動感受3/8拍歌曲的特點,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有種小船搖曳的感覺,載按節奏的朗讀歌詞[1]。這樣的教學思路能夠啟迪學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音樂的原動力,好的音樂都是承載著好的想象力,教師要有善于發現大自然、生活中教學素材的能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愉悅環境,通過節奏感知音樂,通過節奏感賦予音樂的美妙。
音樂課是孩子釋放天性的最好課堂,它既可以為小學生奠定良好的音樂基礎,還能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充足的空間。同時,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所以他們對打擊樂器會表現出相當大的興趣,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每當我在課堂上展示各種打擊樂器時,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精神抖擻,而我恰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及時的抓住他們這種迫不及待的心理,對他們進行各種打擊樂器節奏的訓練,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早已離不開音樂的參與,它不僅可以在我們傷心時給予我們安慰,還可以有效洗滌我們的心靈,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樂趣。而對于學習音樂的小學生來說,如何真正的了解音樂,認識音樂是他們的首要功課。對此,節奏作為一首樂曲的靈魂,節奏的不同展示,樂曲的風格不一,表達的情感也是富有多樣性。研究節奏的意義會給小學節奏教學中帶來實在的價值:
通過具體的事物模仿、跟讀、踩點、觸感達到抽象的音樂具象化,生動形象化,由難至簡,由空到實,從而完成了僵硬的教學生動化,學生的理解更有針對性,更有深度,表現力愈發地完美,教學的氛圍也會變得活躍起來,學生的興趣也能提升地更加到位,節奏的生命力賦予了音樂本身的魅力,教學更有意義[2]。
節奏的訓練將枯燥無味的教學變得經常化,反復的節奏如沒有變化就會產生抵觸和消極性,將之賦予趣味性,趣味性經常化,游戲化,那么節奏這種變化就能發揮它的魔力,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地提升,完成一個優秀的節奏教學;節奏的訓練可以將音樂本身生態化,大自然生活中的元素融入進來,能夠變得生態化,保留了音樂節奏的本質,讓這本質發酵成營養元素滴進學生的心田,產生對音樂節奏的共感,對音樂的熱愛會有極大的幫助,輔助教學,讓教學在音樂節奏的樂土中生根發芽,滋養著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