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芷伶 廣西藝術學院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和發展與課堂教學的聯系緊密,同時民間舞也是舞蹈專業院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間舞的教學至關重要。本文闡述了對民間舞教學方法的一些見解,以期能夠促進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發展。
“口傳身授”是舞蹈教師在課堂上的常用教學方法,“口傳”包括教師在教授一個新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時,必須將這個舞蹈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該地區或民族的地域環境、人文風俗、舞種分類等基本情況對學生進行介紹,讓他們對這個地區或民族的文化有初步的感知和了解。這樣學生在學習該舞蹈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在民族歷史積淀下每個動作具有的含義,進而在學習中更好地掌握舞蹈的風格性。因此,教師在教授某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時,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對該民族的歷史、人文、風俗等方面有大概的了解,之后再開展舞蹈技能教學。
在民族民間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學生從最基礎的動律開始學習,之后慢慢推進到組合中單一的動作,最后再將整個組合串聯起來,這樣一個由簡至繁的過程可以保證質量。因此,在這一階段,“身授”是核心,要求教師的教學示范動作必須要準確。特別是在教授復合性動作時,一定要先將學生的基礎打好。如果教師急于求成,就容易使學生記不清楚動作,或者會造成在動作的連接處出現卡頓甚至“跳串動作”的情況,也會削弱動作組合的風格性。倘若民族民間舞展現不出其風格特征,其情感表達和觀賞性都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教授民族民間舞蹈動作時,一定要從簡至繁、循序漸進,讓學生扎實掌握每個舞蹈動作,這樣他們才能完整地展現舞蹈作品。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是靈魂,沒有內心情感的支撐,舞蹈便只是機械化的動作,不能給觀者傳遞信息和情感。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舞蹈外,還需要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而創設一個與某一民族民間舞蹈作品相似的情境,能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帶動他們的情緒,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設置情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情感。無論是古典舞、現代舞表演,還是國標舞表演,都是帶有情感的,民族民間舞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跳自己當地或本民族的舞蹈時更多的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表達,通過肢體語言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既能帶動現場氣氛,也能起到自娛和娛人的效果。所以,當學生想象自己進入舞蹈作品的場景中時,能夠深刻體會到舞蹈作品強烈的民族性與風格特征。因此,舞蹈教師可以通過創建一個與舞蹈作品相貼切的情境,來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從而形成一種代入感,使他們在舞蹈過程中對所學舞蹈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情感認知,而不只是單純地、機械化地模仿老師的動作,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
“因材施教”顧名思義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性格、興趣等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教育。將這個教學原則運用到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中,便可以理解為依據不同學生的身體條件、領悟能力、舞蹈感覺等進行多方面考量,在此基礎上準備適用于不同學生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在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一味地按照自己設定的方案和計劃來開展教學,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改良,并尋找和總結出一套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教學體系,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除了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教師還需適時地鼓勵學生,增強他們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自信心,盡可能地消除學生在學習民族民間舞過程中形成的壓力,進而使他們大膽地在舞蹈中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即使學生的舞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也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民族民間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全面的考量和計劃,并且在面對課堂上所發生的一些與自己教學預期不一樣的狀況時能適時地變通,因此,適應與應變能力是舞蹈教師不能缺少的方面。此外,教學對象無論是舞蹈專業學生還是非舞蹈專業的學生,在教學計劃、教學方法、教學難度等方面都需要“對號入座”。民族民間舞教師不僅要有專業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舞蹈文化內涵的支撐與積淀,所以民族民間舞教學質量的提升,既需要優秀的民族民間舞教師,也需要正確而高效的教學方法。中國民族民間舞以其獨特的魅力浸入各大院校的民間舞課堂,并影響著其舞蹈專業的教學發展方向。因此,民族民間舞教學肩負著傳承與發展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