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羽 揚州大學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在當今的高師院校鋼琴教學過程中已很常見,但如何真正地促進教學,使教學效率最優化,教學質量有保證,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對一”教學模式是鋼琴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但具有經驗教學法的特征,口傳心授、教法單一、注重技術訓練、知識不夠全面。集體課模式是根據高師院校鋼琴教學的定位、教學目標、培養目標等一系列要求,產生的較理性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基本樂理、和聲、曲式分析、視唱練耳、視奏、即興伴奏、自彈自唱等許多相關學科的知識,與鋼琴彈奏技術相互滲透,便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數碼鋼琴集體課在一般集體課的基礎上有所拓展,也是對現代音樂教育的新突破,能充分體現數碼優勢和集體優勢。“數碼優勢”表現在對傳統鋼琴功能的拓展上,硬件上增加了旋律配和聲、電子節拍器、錄音等功能,可以用已學的樂理、和聲、即興伴奏等知識逐一實踐應用,增加了教學內容的互通性和趣味性。“集體優勢”表現在對鋼琴演奏的基礎知識、技術要點、作品分析等共性問題,可以集中講述,減少教師的不必要重復,提高教學效率,還可以鼓勵學生共同討論和交流,啟發思維,提高學習積極性,又可以鼓勵學生當眾示范演奏,增加公開教學的觀摩性,鍛煉學生的演奏心理,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數碼鋼琴集體課是利用最新的數碼電子科技,由一架數碼主鋼琴帶動幾十架副鋼琴進行集體授課的先進教學系統。數碼主鋼琴由教師使用,其采用了數字音頻采樣技術和數模轉換技術,演奏音色能與演奏會用的三角鋼琴相媲美,同時與電腦相連,通過投影設備,可以清晰地指導和檢查每位學生的動作。與傳統琴房相比,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又合理整合了音樂教育專業的相關課程,是現代音樂教育的新突破。
高師院校擔任鋼琴課教學的教師大多畢業于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思路基本停留在“一對一”的口傳心授的觀念中,對數碼鋼琴課的教學形式、內容、方法等缺乏基本認識。更有一些教師因循守舊,不愿意接觸新的教學手段,內心排斥和抵觸學習新事物,不能勝任此課程的教學工作。
為了保證數碼鋼琴課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應達到的教學效果,必須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除了具備必要的技術水平,鋼琴教師還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集體課教學法等,掌握最前沿的教學理論,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要自如地運用數碼鋼琴設備、中心控制臺、攝像頭切換、錄音設備、音響等,為教學服務;還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工具制作教學課件,將有關音頻、視頻分類整理,逐步建立鋼琴教學資源數據庫,與師生共享,使數碼鋼琴課的教學質量更上一層樓。
例如,巴洛克時期的代表音樂家除了熟悉的J.S.巴赫、G.F.德爾,還有F.庫普蘭,J.P拉莫,D.斯卡拉蒂等,他們的作品可以選取部分進行教學;20世紀的各種風格流派的鋼琴作品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展示,如拉格泰姆、爵士、藍調等美國黑人音樂。另外,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勛伯格、格什溫、梅西安等著名作曲家的作品,都可以有選擇地學習。
鋼琴演奏離不開鋼琴技術的支撐,而鋼琴技術種類繁多,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訓練。由于高師院校面對的學生大多沒有鋼琴彈奏基礎,也不是以專業演奏家為培養目標,在課程學時和課時設置上有一定限制,所以不能照搬傳統的學琴過程,必須在技術訓練和曲目選擇上有所側重和取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側重實用性,復調內容和較高難度的技術訓練稍有涉及即可,不作為學習重點。
在集體課教學過程中,學生鋼琴基礎不一,即使同一起點的學生,因各自天賦素質和后天努力程度不同,學習進度的快慢也有差異。對于天賦不高的學生,教師要耐心鼓勵,確保學生能完成正常學習計劃內的任務、技巧和知識點的學習,重點教會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對于天賦較高的學生,在完成學習計劃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擴大他們的練習曲目量,增強他們的識譜和即興伴奏能力,并向縱深拓展,與相關音樂學科知識交融,合理提高他們的水平,使學生的能力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如今,數碼鋼琴集體課這一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師范類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體系。但是,針對目前鋼琴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必須逐一應對,各個擊破,才能更好地為音樂教育事業培養出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真正促進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