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清標
(福建省泰寧縣文化館,福建 泰寧 354400)
合唱是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的有利手段。它能更有利的培養學生的聽覺和形象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鍛煉他們克服困難的意志。眾所周知,團體活動更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同時具有砥礪心智與提高綜合素養的作用。合唱這一音樂活動也不例外,不僅能夠達到陶冶情操與帶動智力發展的作用,同時能夠強化知識技能,適當學習壓力,并提高學生集體榮譽感與表現力、向心力,這也是其他學科教學不能比擬的。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學習總結,我對童聲合唱產生了濃厚的感情。以下談談我對小學童聲合唱的三個方面:
童聲合唱是合唱這一聲樂演唱形式中的一種。童聲是指少年兒童變聲前的嗓音,此類人聲的特點是:聲音明亮、純凈。男女少年兒童的歌唱音域和歌唱音色,是不以性別區分的。因此,從歌唱發聲角度講,童聲合唱的各個聲部,是可以由男孩女孩共同組成的。
童聲合唱擅長表現純真活潑奇幻的聲樂形象。如童聲合唱曲:《太陽——熟透的蘋果》、《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月亮河邊的孩子》等,給人以純潔清澈、天真、和諧的藝術美感。合唱的核心是“合”。一個優秀的合唱隊,必定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以及在長期演唱合作中形成的凝聚力。
發聲器官的科學運用與訓練,直接影響合唱效果與器官保護,為確保發聲器官功能切實發揮作用,合唱教學的發聲訓練要注意以下四點的教學:
1.姿勢正確的姿勢首先要求學生處于生氣勃勃的精神狀態之中,坐著排練時,上身保持直立時的姿態,雙腳平放在地面上;胸部保持吸氣時的狀態,雙腳可略分開。良好歌唱姿勢習慣的養成尤為關鍵,因為姿勢對呼吸與發聲的科學性影響較大,這也是教師在訓練中需要注意與強調的。
2.呼吸呼吸是歌唱發聲的原動力,歌唱呼吸是通過鼻腔和口腔同時進行的。應該認識到:用擴展呼吸器官來吸氣,而不是用吸氣來擴展呼吸器官。吸氣時不宜有聲響,吸氣亦不可太深。學生要依照教師手勢進行集體的呼吸活動,教師也要注意觀察學生給予針對性指導。歌唱時呼吸方法多樣,包括腹式呼吸或胸腹式聯合呼吸等方法,后者相對前者的呼吸狀態更加適合歌唱。要求學生在舒展胸腹的同時,以擴胸運動方式吸氣。并用小腹腹肌力量帶動氣柱呼出,以此達到發聲得效果。要求學生以氣聲結合的方式展開發聲訓練,以發出穩定且有彈性的聲音,呼吸訓練需要重復發聲,對發聲器官的損害較大,還需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防止出現錯誤呼吸方法引起的動作僵硬與憋氣等情況。
3.氣息合唱發聲訓練中的起聲是以“激起”為主,通過在“5”音以上,以中弱或中強的音量開始。先慢慢地吸氣,吸到一定程度就要維持到不呼不吸的狀態,接著以橫膈膜的活動推動氣息發出聲音。發聲不單起聲要干凈清脆,收音也要干凈。正確的發聲必須有正確的呼吸。發聲與氣息應結合訓練,可采用連音練習。通過這種練習,使學生了解氣息的呼出是在腹肌有節制的收縮的活動中產生的,逐步培養他們控制氣息的能力,學會有氣息支持地歌唱。發聲與氣息結合訓練的基礎練習,要求保持氣息的平穩、均勻、連貫、音和音的連接沒有痕跡,練唱時,要唱得柔連、圓滑,感覺不到有跳動感。合唱是一種集體活動,合唱發聲訓練所選用的練習曲必須顧及全體學生的能力。發聲訓練必須要求每個學生傾聽鄰近同學及整個合唱隊的音響,自學地調整發聲狀態。練習的成果必須貫徹到歌曲排練中去。
4.共鳴能增加音量和改善音質。人聲的共鳴腔體可分:頭腔、口腔、胸腔三個部分。一般地講,在歌唱中是動用三種共鳴同時存在的混合共鳴。在共鳴腔體運用上應采用以頭腔共鳴為主,口腔共鳴次之,胸腔共鳴再次之的混合共鳴要求。“Hm”是練習共鳴最好的聲母。“Hm”還必須結合高位置來進行。同時可采用“嘆氣”的感覺唱出“ho”,用“打呵欠”的感覺唱出“hu”,注意保持胸聲掛頭聲歌唱發聲的姿勢呼吸發聲激起共鳴是相互關聯的。
首先培養學生聽覺敏感性與習慣,以夯實童聲合唱基礎,從而帶動歌唱水平不斷提升。要求教師從學生興趣愛好入手,在休息時間播放學生喜歡的歌曲,培養學生樂感與聆聽習慣,放松身心的同時,營造開放性與輕松和諧的氣候氛圍,提高學生訓練興趣。與此同時,穿插著尋找節奏與旋律等教學游戲,確保聽覺訓練積極性與成效,從而逐步養成聽覺習慣。
合唱中最基本的單位是聲部。在協調中我們將積壓聲部在音量的音色上的相互關系叫做均衡,將積壓聲部音準的相關關系叫做諧和。童聲合唱音響是多個聲部疊加的效果,提高合唱音響藝術效果,前提各個聲部整齊劃一,即多個聲部合理交織,最終形成理想并悅耳的合唱效果。任何一個聲部發音錯誤都會出現音響錯亂的效果;對此,要求每個同學提升歌唱水準。在合唱過程中,要求各個學生嚴格按照指揮要求發音,營造出如同一個歌唱的整齊合唱效果。學生需要注意發音的開始與收尾固定,不能拉長音,也不能早發音。并在指定地方呼吸,確保快慢漸變節奏有效過渡以及各聲部演唱力度相同。尤其是高音部分,要求發音字正腔圓,準確清晰的唱出歌詞。最終達到各要素的整齊性與協調性。
在這些年的實踐中,我對咬字吐字這方面深有感觸。我所在的是一所生源比較復雜的學校,有許多學生都是跟隨父母親打工來自不同地方。受方言影響他們講的普通話也不夠標準,口音比較重,比如:有“i”和“ü”分不清的。將“an”說成“ang”的,“ou”和“ao”相混肴的等等,但是其中不少學生的音色蠻好,很適合合唱。在訓練過程當中,我就得特別注意,規范統一他們的咬字吐字。國內外很多專家在訓練合唱的時候,都很注重歌唱的咬字吐字是否準確到位。我國著名合唱指揮家馬革順教授對合唱的咬字做了很詳盡的闡述。經過細致的揣摩,我覺得很有借鑒價值如:
(1)要求學生嚴格按照五音發音要求發聲母音,著力部分與咬字準確度明確掌握,并按照聲母性質有力地傳從。
(2)基于韻母形態的聲母發聲,是教師教學與學生訓練應當注意的。防止聲母形態產生后,再轉到韻母的形態。
(3)對于沒有聲母而由韻母開始的字,如ai(愛)、ou(歐)、wo(我)、ya(呀)清楚。
(4)韻母要求注重吐字著力點。
(5)單韻母到發音終了,始終維持不變的口型。
(6)復韻母是多個韻母音素的結合體,即混合韻母,應當嚴格按照“歸韻”原則發聲,直到發音終了,始終維持不變的口型。如家字(jia)的唱法,定為字頭j占總值的十分之一,字腹i占十分之二三,字尾a占十分之五六。
第一階段:三年級以下的學生,其歌唱音域基本在十度左右,音階等歌唱能力、節奏反應能力等基本具備,要求教師正確指導發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以此逐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與此同時,科學指導呼吸方法以及良好的歌唱姿勢,學會靈巧而彈性的起聲體會并穩定歌唱發聲的集體中感受圓潤感,初步建立有氣息支持,有發聲位置的歌唱狀態,歌唱音量應順其自然。
第二階段:小學四到六年級,學生的歌唱音域發展到十二度左右(C調的降si——fa)這是童聲最美好的階段。這一階段的氣吸,相比上階段更加渾厚,學生掌握共鳴腔發聲技巧的同時,應加強訓練,逐步向發聲高位置過渡。在提高音量的同時,確保歌唱的穩定性,從而逐步提高歌唱水平。對于“揚眉”“微笑”“打哈欠似的”“聞花香似的”等比喻都能較好理解。
在合唱教學中,以大多數學生的能力為基礎,應當顧及比較優秀和比較差的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合唱教學的興趣。聲部的確定,除了依據學生自身條件外,還必須從班或合唱隊整體出發進行調配。既考慮各個聲部人數的基本平衡,又考慮各個聲部歌唱能力的平衡。學生座位應按聲部相對集中,同聲部中男女學生應適當交錯排列。
發聲訓練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重點,為此必須選擇適合的練聲曲用于教學。
教學的合唱歌曲,首先要選擇適合學生認知水平,有益于學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長的歌曲,歌曲的藝術格調要豐富多樣,情趣高尚。將技術難易程度不同的歌曲交錯安排,這樣既能增加學生歌曲的興趣又能提高學生歌唱的水平。
教師在合唱歌曲的識譜階段,就密切結合發聲訓練的方法與要求。在各聲部初步學會自己聲部的曲調后,應盡早讓各聲部同時按譜演唱,在“合”唱中進行指導訓練。學唱歌詞可以通過按節奏朗讀歌詞的方法,熟習咬字吐字,練唱歌詞應結合發聲方法的正確運用,力求字正腔圓。
小學階段的合唱是豐富多彩的,由淺為深的學習合唱不僅積累了曲目,而且提高了藝術修養。讓學生不斷提高對合唱藝術美的鑒賞興趣和鑒賞水平,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增加少年兒童的審美能力,并且能潛移默化地啟迪他們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通過以上小學童聲合唱的三方面闡述,使我們了解到小學童聲合唱的培養訓練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以得到更大的提高和發展。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相比學生知識技能培養,更注重情感等教學目標快速實現,以此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對此,學校應該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普及合唱藝術,讓我國的合唱事業宛如一朵奇葩在校園中美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