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偉翔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本文主要是調查主觀條件對一個人經濟狀況的影響,主觀條件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識儲備水平,一個人的世界觀等等。而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和這些東西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積極向上,學識豐富的人內心會感覺到幸福洋溢。這種幸福是精神層面的,不是單純依靠金錢衡量的物質層面的幸福。因此為了調查分析數據。將這些主觀條件分成了幾個模塊,心理層面、世界觀、錢權觀等。并分化出15道題目,每一道題目都對應著相應模塊,每一題總分是100分,得分越接近0分則該模塊表現越差,越接近100分表示該模塊表現越好。而這15道題總分是1500分,各模塊的加總得分則是一個人內在的幸福指數。幸福指數越接近1500分者內在世界充實向上,反之墮落消極。
其中在該研究問卷中有相關收集被調查者的經濟水平信息。將不同人的經濟水平數據和各項內在指標單獨進行回歸分析,研究主觀條件中比如世界觀、心理健康、錢權意識等對經濟水平是否具有影響。最后的幸福指數則單獨作為數據組和被調查者的經濟水平信息進行回歸分析,由此可以研究一個人內在世界充實與否,優劣與否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經濟水平狀況。在文章創作之前也有不少對人的幸福指數和主觀條件進行了研究。這些幸福指數大多是研究客觀上的幸福指數。比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2011年5月24日在巴黎發布一項名為“幸福指數”的在線測試工具,普通民眾可以根據個人關注度對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等11個因素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然后得出的指數可以用來衡量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并在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之間進行比較。“幸福指數”涉及的11個因素為:收入、就業、住房、教育、環境、衛生、健康、社區生活、機構管理、安全、工作與家庭關系以及對生活條件的整體滿意度。經合組織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在介紹這一指數時說,這個測算工具可謂一項“創舉”,專家花了10年時間研究才取得這一成果,但指標還需進一步完善。物價也影響著幸福指數。
心理學家卡爾和皮特設計了上面四個問題,在訪問了1000多人之后,心理學家得出了結論。他們認為,只有愛情、大筆經濟或者一份好工作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概括:
幸福=P+(5×E)+(3×H)
在這里:
P——代表個性,比如你的世界觀、適應能力以及應變能力。
E——代表生存,包括健康狀況、財務狀況和交友的情況。
H——代表更高層次的需要,比如自我評價、期望、雄心和幽默感。
因此這篇文章更基于從內在角度而不是外在角度去分析一個人的各項內在指標和經濟狀況的聯系。所以本論文對于探索經濟的意義和強化個人內心世界培育具有強化作用

表1 各文化水平調查者收入占比情況
此表是在問卷的相關問題中摘取學歷水平和個人收入的變量所做的圖標。從圖標中可以發現中低收入群體中學歷層次最為復雜,但是主要表現為高學歷者占比少,中低學歷占比多且種類復雜,而中高收入群體中主要成員則多為高學歷者,也存在少量的中低學歷人群。從此表可以看出隨著一個人的教育水平的提升將大大減少該人落入中低收入圈的風險,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則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低收入的圈子之中。

表2 主觀條件得分和經濟收入水平的相關性
*P<0.05**P<0.01。
此表是通過分析人們各項精神指標和其經濟水平得出的相關性表格,其中精神指標分一個人的精神健康、精神壓力、社會性、生死觀念、經濟觀、人際關系等多個方面分析,每一指標滿分為100,根據實驗者的填寫情況得分從0分到100分不等,最后進行累加。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經濟水平和知識水平對幸福指數的影響呈現正相關的效應,而兩者相關的程度差別不大。僅僅經濟收入的變化對幸福指數的影響略大一些。說明一個人追求幸福的過程是多樣的。并非以金錢的多少來論高低,具備很高精神境界的人群一樣可以過得非常幸福,處于一個比較理想的生活狀態。很多時候大家都會諷刺一些大學生群體用一麻袋的錢來上學回去不一定能買得到一個麻袋。而有些沒有怎么上過學的人一樣有車有房。這種歧視精神文明建設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不僅物質層面的人幸福指數高,那些精神層面豐富的人幸福指數一樣非常的高。所以多讀書和多掙錢對過上幸福人生的效力是同樣的。物質和精神本身不具備可比性。而從之前的研究數據表明,那些具有負面情緒的人的收入會偏低,而那些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的人們更容易掙錢。那就說明精神層面的增加會直接增加個人的經濟值。因此可得出富有內涵并且健康積極的個體內在條件對個人的經濟發展和經濟預期都有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