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

2003年,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兩位教授拉古拉邁·拉詹(Raghuram Rajan)和路易吉·津加雷斯(Luigi Zingales)出版了一本名叫《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的書。他們認為資本主義所包含的自由市場、私有制等概念本身是很好的,也是目前人類所設想出的最好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制度。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以資本家為首的既得利益者往往會選擇干預甚至是破壞自由市場,阻止新的潛在對手進入競爭,確保自己的壟斷地位。所以政府需要確保建立和實行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來保護自由市場,但很多時候這是很難的,因為政府往往也會受到資本力量的影響,而資本家經常把那些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家視為他們的敵人。這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希臘悲劇。
香港現在的困境實際上很大程度體現的就是拉詹和津加雷斯的觀點。2013年,一名香港小學生寫的作文《李家的城》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文中,這名小學生帶有嘲諷意味地寫道,“李嘉誠,名副其實,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們的上帝,萬物都是他所創造。當然,香港傳說中的三位一體就是他們:李嘉誠、李澤楷、李澤鉅。他們的力量遠超人類,為打工仔遮風避雨,使香港免受風球、暴雨的侵襲。他們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們可以準時上班,不準時下班。這都是誠哥的偉大。”
這名小學生的作文點出了香港經濟和社會的一個頑疾所在,那就是資本家對香港經濟的壟斷。在過去二十多年里,香港一直被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經濟自由指數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而《福布斯》雜志也將香港的商業環境評為世界第三。在很多人眼里,香港是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運作的模范。誠然,在香港做生意很容易,香港商業領域的稅額也很低,政府干預相對較少,這些都是有利商業自由發展的因素。然而,這些因素都不能掩蓋香港壟斷資本主義的這一現狀。根據彭博社2016年的統計,香港最富有的十個商人的總財富占據全香港GDP的35%。這在私有經濟體中是最高的。排在第二位的是瑞典,比例是25%,也是遠低于香港的。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也都沒有超過5%。據報道,在2016年和2017年,香港最富有的五名富豪僅僅依靠股息(Dividends)就獲利2360億港元。
香港的幾大富豪家族很多是依靠房地產業起家,然后迅速將自己的生意擴展到其他領域,比如電力和零售業等,并在多個不同領域形成壟斷,阻止后來競爭者進入。而這些富豪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商業領域。根據《經濟學人》的數據顯示,香港政府27%的政府收入是來自地皮出售。香港政府對于土地出售業務的依賴某種程度上擴大了香港幾大富豪家族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以香港的幾大富豪家族為代表的壟斷資本主義并不是香港回歸以后的產物。香港的壟斷資本主義形成于英殖民期間,遠早于1997年。甚至早在香港本土企業家還沒有崛起的20世紀50年代,香港經濟的眾多命脈就被當時少數的幾家英國資本所掌控。
在世界各個資本主義經濟體中,資本家們的很多行為正在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運行誤入歧途。這需要政府站出來通過制度改革來改善資本主義制度,但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要有真正獨立于資本家的影響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