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殿 蘇昌榮 楊曉力 冷勁松 蘭吉玉
摘 要 立足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內林地、氣候、食用菌、地方政策等資源優勢,采用實地調查研究形式,通過經濟、社會、生態3方面效益分析,為闡述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助推全州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提出了促進黔東南州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希望能對下一步全州發展林下食用菌有所幫助。
關鍵詞 林下食用菌;效益分析;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中圖分類號:S759.8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4.061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覆蓋率達66.68%,廣闊的林下有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如松乳菌、羊肚菌、香菇、平菇、木耳等。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食用菌協會首推的“一暈一素一菌”的科學營養結構搭配,已獲人們的認可,綠色、健康、生態食用菌的消費需求逐年增加,為發展食用菌產業創造了條件與機遇。而抓好這一機遇,用好黔東南州的林地資源,規模發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種植,對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助力全州脫貧攻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林下食用菌優勢及產業現狀
1.1 氣候資源
貴州省黔東南州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4~18 ℃,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8 ℃,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4~28 ℃,氣候冬暖夏涼,年日照時間1 068~1 296 h,無霜期270~330 d,降雨量1 000~1 500 mm,相對濕度78%~84%,森林覆蓋率68%,境內林地較適宜菌類生長
1.2 森林資源
貴州省黔東南州森林資源豐富,是我國南方的重點集體林區,境內群山疊翠、林木蔥蘢,有“杉鄉”“林?!敝Q。根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規劃調查,全州森林面積達200.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6.68%,為該州發展林下食用菌種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林下可以起到防寒保濕的作用,能夠給食用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1.3 食用菌資源
貴州省黔東南州境內林地野生食用菌豐富。據調查,全州生產種植食用菌品種有20余個,主要有香菇、木耳、平菇、大球蓋谷、茶樹菇、羊肚菌、姬松茸、天麻、茯苓等,其中種植過66.67 hm2的主要品種有香菇(388.75 hm2)、大球蓋菇(152.47 hm2)、羊肚菌(97.19 hm2)、平菇(87.97 hm2)、黑木耳(87.79 hm2)等品種。截止到2019年中,食用菌種植規模達0.15萬公頃,其中林下食用菌種植0.03萬公頃。
1.4 地方政策優勢
2018年,貴州省黔東南州印發了《黔東南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鼓勵各縣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特別是香菇、竹蓀、木耳、冬蓀食用菌等的種植,開發更多有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的食用菌,并開展仿野生種植研究,積極申報綠色農產品認證,培育鄉土品牌。如劍河縣通過引進龍頭企業,采取“政府平臺公司+龍頭企業+政府選派管理團隊+貧困戶”的發展新模式,堅持因地制宜,將工廠化生產、應季生產、林下仿野生和稻田種植相結合,集中力量、集中資源打造食用菌“一縣一業”產業;此外,該縣積極盤活森林及土地資源,在全縣各鄉鎮(街道)大力開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種植試點,2019年4月試種33.33 hm2,品種有黑木耳、紫花菌、紅頭竹蓀等,計劃兩年內種植食用菌0.13萬公頃以上。目前,黔東南州食用菌產業逐漸形成以劍河縣為核心,輻射擴大形成全州食用菌的經濟產業帶新格局。
2 林下食用菌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據實地調查,林下種植食用菌經濟效益顯著。以劍河縣岑松鎮灣根村林地擺放黑木耳為例,林地每667 m2置黑木耳0.7萬棒,第一期林地黑木耳2.13 hm2,正常操作管理,每棒產鮮黑木耳0.75 kg,每667 m2產5 250 kg,按保底公司市場鮮品價4元/kg折算,黑木耳每667 m2產值達2.1萬元,扣除投入成本1.8萬元(其中菌種1.4萬元,林地設備0.06萬元,人工摘菌0.36萬元),林地黑木耳每667 m2獲純利0.3萬元,第一期林地黑木耳示范可獲純收入9.6萬元。
2.2 社會效益
走訪貧困戶調查了解到,2萬棒食用菌林下種植可以創造1個就業崗位,帶動1戶貧困人口脫貧。以劍河縣岑松鎮黑木耳種植為例,采取“政府平臺公司+龍頭企業+
政府選派管理團隊+貧困戶”的發展新模式,貧困戶年種植2萬棒黑木耳(每年可在春季、秋季各種植一季,每季種植1萬棒),產值6.0萬元,扣除成本(含菌棒4.0萬元,設備0.1萬元),年收入2.0萬元左右,按2019年貴州省脫貧攻堅經濟收入指標(年人均純收入3747元/人)計算,2萬棒黑木耳種植至少可以帶動1戶貧困戶5個貧困人口脫貧。
2.3 生態效益
發展林下食用菌,當采收完食用菌后,會產生很大菌渣。通過發酵處理,變廢為寶,將這些菌渣轉變為有機肥料,可以充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培肥土壤,促進樹木更好生長。而且,在林地中栽培食用菌可以有效保護土壤水分,有效減少水土流失現象,形成以菌促林、以林養菌的效果。
3 促進黔東南州林下食用菌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剛剛采收的食用菌,生命旺盛,若冷鮮保藏不好,易導致品質變劣,市場價格下跌,影響農戶收入。當前,貴州省黔東南州在農業基礎設施,特別是冷鏈物流設備設施還未完全配套,因此,政府部門應著力出臺優惠政策,通過多渠道融資或招商引資等形式,加大對基礎設施特別是冷鏈物流建設力度,為林下食用菌產業發展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
3.2 加強市場信息共享,做好產銷對接
農業產業通常是弱勢產業,常存在“雙重風險”,即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要在做好抵御自然風險的前提下,強化產銷對接。在市場風險方面,作為種植農戶,要做好市場風險防范,采取訂單生產模式,依托企業簽訂合同;作為企業,擁有穩定的廣闊市場,抗市場風險能力相對較強。為有效應對市場風險,政府應搭建一個食用菌銷售網絡平臺,實現數據信息共享,促使產品流通市場,保證銷售便捷。
3.3 加強培育龍頭企業,創建食用菌特色品牌
通過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培優扶強一批食用菌龍頭企業和經營主體,實現食用菌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銜接,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綜合效益。食用菌產品要制定相關標準體系,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和包裝,構建和打造“苗侗山珍”健康生態綠色食用菌產品,確保食品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努力創建和打造貴州省黔東南州林下食用菌特色品牌[1]。
3.4 加大人才引進、人才建設力度
站在發展的高度,利用貴州省黔東南州內各職業技術學校,短期開設訂單式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班,長期設置食用菌專業,通過長短結合,培養大批“留得住”的食用菌及食用菌技術職業農民。鼓勵各食用菌龍頭企業提供相關技術崗位,組織本地群眾通過以崗代訓,掌握食用菌種植、研發等適用技術。
3.5 加強技術創新研究,提升產品競爭力
爭取省、州科研院校(所)的技術支撐,開展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技術創新研究工作。目前,貴州省黔東南州還有許多市場需求量大、經濟效益好的林下野生食用菌松乳菌需撫育與馴化,要切實加強技術創新與研究,重點開展品種改良、品種選育、菌種質量評價、安全生產控制、病蟲防治等工作,為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提供科技支撐。
參考文獻:
[1] 陳嬌嬌,張燕,韋淑花,等.廣西柳州市林下食用菌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7,37(18):25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