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博
“大家好,現在我來向大家分享我們小組的學情觀察,我觀察的學生叫江洛汐。整節課下來,我覺得他是個好奇又膽小的孩子。上課前幾分鐘,他一直在觀察身邊的老師,整個上課過程,也不斷地觀察其他同學,在老師要求回答問題的時候,他有發言沖動,但一直不敢舉手……”
“我觀察的同學叫朱宇航,這位同學聽課比較認真,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內容他都能很快記錄下來,但我感覺他只是機械記憶,其他同學發言的時候他似乎在傾聽,也在學習單上記錄,但捕捉不到重點……”
我坐在臺下,看著臺上展示學情觀察的老師,內心有按捺不住的沖動,當我們談論學生的時候,我們該談論什么?
分數?名次?優秀率及格率?不是,我們在分析一個個孩子的學習行為,我們試圖尋找這個行為背后的密碼。在老師的描述中,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孩子的形象:勇敢自信、內向膽怯、粗枝大葉……
我想起了我觀察的那個孩子,她叫蒙欣,座位就在講臺下面。我推測,敢于坐在老師眼底下的,肯定很有自信。上課了,程春雨老師說,大家和你身邊的老師打個招呼吧。她轉過身,微笑著向我點頭致意——這是個陽光可愛的孩子。
桌上是老師發的課文《背影》,上面密密麻麻地批注著,我注意到她寫錯了一個字——“躊躇”的“躇”忘記了草字頭,而旁邊就是正確的寫法,莫非她有點馬虎?
程老師說:“大家先認真讀課文,然后用一個詞來表達你的感受。”滿屋子都安安靜靜,學生開始閱讀文本,蒙欣很認真地讀著,不時用筆勾畫一下。
老師開始找其他同學分享感受了,她的眼睛追隨著老師,偶爾小聲回應著老師的問題——她是有著良好聽課習慣的孩子。
老師開始向文章的更深處引領:同學們,你們在閱讀的時候,有什么問題嗎?她思考了一會兒,寫下了這樣的句子:“為什么父親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其實答案就藏在文本里: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這印證了我剛開始的判斷:她有點不細心。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她能認真傾聽,一板一眼地執行老師的每一項要求,卻在自我學習時淺嘗輒止,馬虎大意。如果不是坐在她旁邊,我想我是發現不了蒙欣的這一面的。
小組交流開始了,她仿佛是天然的領袖,主導了整個小組的討論進程。她先說了自己對黑板上大家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的理解,然后問大家:“你們聽懂了嗎?”其他三位組員點點頭。這個問題并不太難。
然后她對自己的同桌說:“你來說吧。”第二個同學開始了,但她說著說著,思路有些混亂,有些說不下去了。蒙欣表現出了領導才能:“你想表達什么呢?要不你先想一想,讓別人說,你想好了再說好嗎?”等到其他兩位同學都說完了,她讓自己的同桌說清楚了自己的觀點。
很了不起,蒙欣能體諒別人,也慮事周全,記得自己的同桌剛才沒有表述完整。
當我寫下以上文字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雖然我是第一次踏入這個教室,第一次遇到蒙欣同學,但我卻仿佛成為了她相識多年的朋友,我了解她的優點,也知道她的不足。如果我有機會給她提一點建議,我會說保持你的勇敢自信和傾聽習慣,但要注意細節,讓自己的學習更扎實一些。
我想這是學共體的價值所在,尊重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被關注的那個。在學情觀察分享時,一位觀察員談道到,自己觀察的學生被老師肯定后,那個孩子有了明顯的自信和學習主動性。張華教授作講座時也說,要謹慎地給學生貼標簽。
學生的成長狀態是會發生變化的,而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向上,向著光明前進,讓他們呈現出這個年齡該有的自信樂觀。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者要把比較和度量撇在一遍,去關心學生本來的樣子,只有這樣,他和學生的關系才是直接的,完全不同的。
須知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當我俯下身子,看清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看懂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一顰一笑,我才真正懂得了懷特海教授的那句話:學生是有血有肉之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
當我們談論學生的時候,我們該談論什么?我想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