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亞環
2019年8月15日,在克什克騰旗新廟中學,我觀察了上海市世博家園實驗小學芮瑩老師的一節語文課《登泰山觀日出》。
教室中的氣息
課前5分鐘,來觀課的語文教師們紛紛向教室走去,芮老師正在組織學生,學生們面對面圍成了6個小組,學習單平鋪在書桌上,靜靜地看著文本,等待老師上課,看上去有點小緊張。
人那么多,我想擠近學生的身邊,近距離觀察學生,芮老師卻輕聲提醒道:“請把學生之間的通道讓開點,一會兒,我要走近他們,請讓我能夠接觸到每個孩子。”沒錯,教師必須走近學生,聆聽他們的思考與見解,進行個別指導,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每個學生,保障每一位學生有效學習。為學生真正創造了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空間。
課堂中的“氣息”深深吸引著我。芮老師看似輕言細語地與學生對話,卻能隨時捕捉重要的點。在以往的聽課過程中,有些課堂讓我感受不到“氣息”;有些課堂的“氣息”很雜亂、很壓抑,而在芮老師的課堂中,存在著一種輕松、融洽、和諧的“氣息”,無論是師生之間,還是學生之間,彼此都是那么默契、那么融冾。
優秀的教師常常能聚焦于教學的開端,即使學生在開始時會展現出一些無意協同學習的姿態,但因為調試“氣息”的起伏和“沖刺與挑戰的學習”卻可以形成創造性的活動。
讓學習真實發生
朗讀環節中,學生們輕聲按照自己的步調認真朗讀課文,課堂里回蕩著他們柔和且刻意放低的聲音。這是因為芮老師提醒過他們不要影響小伙伴,這是安心進入文本,與文本認真對話的保證。
我觀察的是前邊第一排的A女生。第3分鐘,芮老師指名同學朗讀課文,這是預習單上的內容之一。身邊的A女生很機靈,眼睛跟隨老師,快速舉了手,有幸成為第9名“朗讀者”,她聲音洪亮、流利地讀完第九段。而在其他同學朗讀的時候,A女生拿出筆用橫線畫出“寂靜”“似的”兩個詞語,我想這是她在記錄傾聽伙伴朗讀時的感受吧!
9位同學逐一讀完課文,正好是上課第5分鐘,芮老師邀請大家評價伙伴的朗讀。A女生仍然表現得非常主動、積極,她告訴伙伴們:“就像怕它跑掉似shì的,而不是似乎的sì。”芮老師領著大家讀了兩遍“似的”之后,輕輕拍拍A女生肩膀肯定地說:“你的朗讀水平很高呀!”隨機校正另外一個大家疏忽的發音——“掙脫”,應該讀四聲,不讀一聲。由此看出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并不忽視基礎知識,只不過要求滲透自主、互助、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在整個檢查預習單的過程,芮老師的話并不多,但卻能感覺到老師在悄悄示范,示范如何回答,如何評價。
基礎性題目為“讀課文2~6小節,圈畫出令你感受很深的描寫泰山景色的詞語或句子,簡單標注理由”。芮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圈畫,期間不斷巡視,輕聲提醒,給予幫助。
當發現很多孩子批注過長,且內容比較空洞時,她便說:“你的理由最好寫在旁邊,而且要簡單一些,要學會用關鍵詞標注,不然肯定寫不下,隨意寫的話,時間久了,會忘記的!”我旁邊的A女生在與同桌伙伴交流時,似乎有不同的見解,芮老師又走到她身旁,對其疑問進行了點撥,且提醒A女生正確地補注。最后A女生呈現的學習單是整整半個版面,記錄了她密密麻麻的見解和從小伙伴那里得來的啟發。
到25分鐘時,全班同學開始交流發表了。我覺得學生的觀點有點散亂,可是芮老師并不慌亂。她側耳細聽孩子的發言,時不時找出一個令人驚艷的點。
例如,有同學談“天有多高,山有多高”這句關鍵詞句時,芮老師就追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學生找到了相關語句,懂得了當時的時間很早,漆黑一片,抬頭只能感受到面前的泰山高大。A女生用期盼的眼神盯著老師,芮老師示意她,她仰著頭說出了四個字“泰山壓頂”,還做了一個動作。
羅列反復出現的表示山勢的句子,提問:“同樣是寫山,為什么山的形狀不是單一的呢?”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課堂上精彩紛呈,同學們表現得特別精彩,超乎預料。在靠后坐的一個小男孩歸納道:“即使是同一座山,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樣子是不同的,是千奇百怪、形態各異的。可以用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來形容。”
最后請學生思考的問題是:“這么早爬起來,攀登了很長時間就為了看日出,連白胡須老爺爺拄著拐杖,還要氣喘吁吁往上爬,你覺得值得嗎?請你給出理由。”在自主閱讀時,我發現,A女生標注了“我從‘頂天立地這個詞感受到泰山非常高大,非常雄偉”。不斷地在空白處寫著自己的發現與思考。在學生經過討論,自己進行串聯,最后在芮老師的點撥、啟發、引導下,學生回歸到“泰山精神”上:有的說幸福是自己努力得出來的;有的根據黑板上的海報總結說,山高,讓人懼怕;還有的說,會不安全的,但是我們要不怕艱險,要有勇于登攀的精神。
教師側耳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觀點,不忽視每個角落,將大量的思考時間交還于學生,使其獲得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彼此對話、相互交流的機會,這樣難題易被暴露,他們在對話中,深度學習真實地發生。
教師側耳傾聽
佐藤學先生說:“改進教師的傾聽方式和講解方式,唯有通過確立起敏感地感應他人思考的細微差異。”芮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應答、啟發等與學生進行互動,營造了彼此尊重、相互傾聽的輕松氛圍,將師生雙方放在一個平等的“傾聽關系”上,又為各不相同的學生們提供了思想碰撞,相互促進的空間。
學會傾聽是兒童應具備的基本技能,因而,教師也必須要學會傾聽,才能進一步去培養發展學生彼此傾聽的關系。我想,芮老師之所以可以在課堂中構建起彼此傾聽的氛圍,其中定然藏著有關 “傾聽關系”的秘密,那就是:她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真正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地接納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態度,以及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與表達。
“巨型教科書”(海報紙)貼在黑板正中央,芮老師將學生們“不懂”的疑問、組內想要討論的問題、感悟、心得及時記錄。她來回穿梭于板書與學生的座位之間,臺上臺下行走在學生中間,彎下腰,將自己放在一個和學生對等的位置上,來傾聽每一個孩子的發言。漸漸地,學生們的踴躍發言讓黑板上“巨型教科書”的海報紙,被填滿了,有密密麻麻、形態各異的符號以及多種顏色標記圖形。這是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多元閱讀的心得,也是他們獲得閱讀愉悅的證明。
串聯、反芻
本堂課的教學結構一點也不復雜:
1.學生自主閱讀文本,與文本對話,進行標注;
2.交流對話,相互補充;
3.集體發表,思想碰撞。
簡簡單單的課堂教學環節卻使得教學目標落實得更加明確,呈現的教學方式更為溫馨、和諧,柔軟而生動。
何時反芻?怎樣反芻?我從這堂課中找到了答案。芮老師頻繁地通過“從哪兒讓你這樣想呢?”“這個在哪里寫著呢?”“你能慢一點說嘛?我還沒有找到這個詞語。”“等一等,你能再重復一遍嗎?我還沒有聽清楚”等語言,讓學生們從閱讀的意象不斷地回到教科文本中,從而觸發形成新的意象。
一開始就有同學提到這篇課文主要是講看日出,芮老師不急于糾偏,不急不緩地滲透后面的教學,在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了深入認識,且體會到了泰山精神之后,她把這個問題再呈現,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布局謀篇有了自己的領悟。
精妙的“反芻”可以不斷地啟發學生回歸文本,回歸教材,與教材對話,師生與教材的對話與交流,呈現出讓人回味無窮的精彩課堂,更體現了協同合作的濃厚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