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錢鐘書先生作品的分析可知,在創作的主體意識中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個方面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淀和形成的意識形態;第二個方面為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文學創作理念;第三個方面為錢鐘書生活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相對于左翼等派別作家表現出來的特殊主體意識形式 。本文主要從錢鐘書先生知識分子的刻畫對錢鐘書創作主體意識進行具體研究,
關鍵詞:錢鐘書;創作;主體意識
作者簡介:周中(1997-),男,土家族,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人,湖北大學知行學院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1
主體意識是通過哲學術語抽象而來的一個概念,錢鐘書先生在西方哲學的影響下,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夠凸顯出西方文化特點。主體意識概念的范圍廣,引起問題的爭議比較大,但是具體來說可以將其理解為創作中蘊含的歷史素材,虛實處理,也包括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歷史觀、政治觀、審美觀等。錢鐘書在主體意識的體現中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方面,接下來將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塑造知識分子體現出來的主體意識
(一)人格意識
錢鐘書在知識分子的塑造中善于對這部分人主體精神的探索和揭露,比如在《圍城》中對方鴻漸人物特征的塑造中也體現出錢鐘書自身的人格魅力。在讀《圍城》的過程中,大部分人認為方鴻漸懦弱,沒有才華,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悲劇人物,但是如果結合小說創作背景來說并不是這樣的。當時正處于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安,西方思想對中國文化造成劇烈的沖擊,而方鴻漸成長在這種文化的夾縫中,在思想理念的撞擊下成長。從小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下長大,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侵染,在留學歸來后,他的思想觀念發生質的變化,但是在留學階段方鴻漸并沒有下狠功夫,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僅限于皮毛,導致他的東方傳統思想和西方思想都比較淺顯,難登大雅之堂。從他衣錦還鄉后第一次演講就可以體現出來,在他的演講中大談“鴉片”和“梅毒”,東方的學者無法接受,認為他在西方國家不學好[1]。而接受西方思想的他用如此粗鄙的講解主題也表現出他的淺薄。同時方鴻漸也是具有獨立人格和思想意識的人,他曾經與趙辛楣的交談中說到“愚民政策中不允許人民接受教育,現代愚民政策有所緩和但是也只可以接受一種教育。沒有接受教育的人會由于不識字容易上當,接受教育的人則會因為認字而受印刷品的當。”通過方鴻漸精辟的教育評論可見,他是一個具有鮮明個人思想的人,也是他接受西方教育后的一種思維升華。但是他的主體性難以被當時社會接受,所以在方鴻漸身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錢鐘書獨立人格的。
(二)自主意識
《圍城》中通過方鴻漸的事業、愛情等方面的反應都能夠體現出人物的自主意識,反映出經過西方文化洗禮后的人生觀和愛情觀。方鴻漸對愛情的追求是自由的,對家庭包辦婚姻一直采取反對的態度,但是面對家庭包辦時,在家庭的鎮壓下也選擇勉強接受。他最終沒有擺脫包辦婚姻的束縛,并不能完全歸結為他性格懦弱,而是在封建思想的鎮壓下個人力量無法反抗。在船上與鮑小姐短暫的愛情中可以體現出方鴻漸對愛情的追求和玩世不恭。在遇到蘇文紈后,雖然深知無法圓滿,但是面對蘇文紈的追求,經過掙扎后最后還是表明自己心有所屬,也體現出他對愛情的忠貞和向往。直到遇到唐曉芙他的真愛,雖然大膽追求但是最后因為自己知識分子的自尊而放棄。對方鴻漸愛情觀的描寫,不僅體現出他對愛情的自主追求也體現出他性格缺陷的一方面。
二、批判知識分子的主體意識
(一)對大學教授的諷刺
從錢鐘書的作品中可以發現很多對知識分子批判的內容,比如《圍城》中將三閭大學為模型塑造一個小型的知識分子縮影。在這所大學中教授們為了名利勾心斗角 ,一些本應該受到尊重的知識分子,內心十分齷齪,他空有一身知識內心卻是空虛的、病態的[2]。比如作為三閭大學資歷最老的老科學家高松年校長來說,在知識分子的外衣下,他習慣于玩弄權術除去方鴻漸教授的職務,同時垂涎汪太太的美色。通過對知識分子丑惡一面的描寫,使我們看到了人性自私的一面。嶄新的視角下,人性化,冷靜的審視知識分子的弊端,使《圍城》這部作品具有更深層次的思想意蘊。
(二)時代邊緣的人性認知
錢鐘書先生在散文的創作中也包含很多對知識分子的諷刺,比如在《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中,他通過魔鬼之口對自身的苦悶以及世態炎涼進行分析。散文中充斥著諷刺意味,而與錢鐘書對話的魔鬼正是生活中的觀望著,他們對待這個社會所有善惡都持觀望態度,體現出世間的冷漠和虛偽,同時也表現出那個年代人們生活和思想困境。比如“你的識見竟平庸得可以做社論”風趣的口吻中表現出錢鐘書先生對平庸文人的諷刺。錢鐘書先生結合當代的時代背景對受過高等教育知識分子病態的人格以及傳統文化的弊端等進行批判,從時代邊緣對人性進行挖掘,為世人呈現出這些人物的善惡美丑。
結語:
綜上所述,主體意識的概念比較抽象,在對錢鐘書先生創作主體意識的研究中,從知識分子的刻畫方面著手,結合當代的背景以及作品內容等對知識分子的主體性進行挖掘,同時也是對錢鐘書先生主體意識的分析。他對當代部分知識分子以及文人學者抱著批判的思想,挖掘當代人性的劣根性。
參考文獻:
[1]馬驍.《圍城》中的三個“解構者”——探析《圍城》中的人物及其創作者對創作意圖的解構[J].焦作大學學報,2015,29(4):27-29,33.
[2]胡均法.以《圍城》為例探討錢鐘書文學作品的諷刺藝術[J].赤子,2016(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