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鋮
摘? 要:魯迅先生作為現(xiàn)代文學大家,刻畫無數(shù)經(jīng)典形象。他特別善于透過人物眼睛,通過極為凝練的描寫,展現(xiàn)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運,反映社會病因,為讀者留下豐富的解讀空間。《祝福》一文中,魯迅著力通過“畫眼睛”來刻畫祥林嫂及魯鎮(zhèn)眾人的形象。本文擬通過對《祝福》中祥林嫂等人的細節(jié)描寫和技法的分析,探究其豐厚意蘊。
關鍵詞:《祝福》;畫眼睛;技法探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1
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家,魯迅先生為我們刻畫了無數(shù)經(jīng)典人物形象,而這些形象的眼睛尤其值得關注。他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畫他的眼睛。”后來的學者指出,魯迅所說的“畫眼睛”并非只指刻畫人物的眼睛,而是說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加以描寫,或外貌,或神情,或動作,不求多求泛,但求準求精。換句話說,“畫眼睛”即是“畫龍點睛”。筆者以小說《祝福》為例,探究其中“畫眼睛”技法的運用,看魯迅先生如何從“眼睛”出發(fā),直達靈魂。
一、以“眼睛”展現(xiàn)人物性格
《祝福》運用倒敘的敘事手法,開篇寫“我”在年底回到故鄉(xiāng)魯鎮(zhèn),從第一個人物魯四老爺身上,就能一窺魯迅“畫眼睛”的高超技法。在簡單介紹魯四老爺?shù)纳矸莺螅斞笇λ耐饷灿谩袄狭诵薄拔戳艉印币还P帶過,緊接著便寫他“大罵其新黨”“所罵的還是康有為”。魯四老爺這一“罵”,直接讓一個固守封建、粗俗無禮的老監(jiān)生的形象躍然紙上。魯迅用寥寥數(shù)語,點出了魯四老爺?shù)摹把劬Α保芎玫貢炄玖巳宋锏咨Ⅳ斔睦蠣攪揽痢⒆运降娜诵院蜐夂竦姆饨ㄉ时┞对诹俗x者面前。
在刻畫主人公祥林嫂時,魯迅則著重描寫了她的外貌,重點落在那雙眼睛。祥林嫂剛到魯四老爺家做工時,“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臉頰還是紅的”。特別是“順著眼”,凝練精要地為我們呈現(xiàn)了祥林嫂——整潔樸素、安分守己、對生活抱有希望的年輕婦女的形象。
同樣運用“畫眼睛”的技法,魯迅在《祝福》中還塑造了四嬸之勢利自私,柳媽之封建無知,魯鎮(zhèn)眾人之麻木冷漠,對人物形象地精準刻畫,令人嘆止。
二、用“眼睛”揭示人物命運
《祝福》敘寫了舊社會封建禮教下,祥林嫂這一勞動婦女的悲劇命運,而突出表現(xiàn)其命運的悲劇性,依然離不開魯迅為不同時期的祥林嫂所畫的“眼睛”。
祥林嫂初來魯鎮(zhèn),安分守己、充滿希望,看著此時“順著眼”的祥林嫂,讀者或許只覺她安分,殊不知,魯迅在此處就已為她悲劇命運埋下伏筆。后來祥林嫂被婆婆強行帶回,被迫改嫁,又接連經(jīng)歷了喪夫、喪子之痛。再回魯鎮(zhèn)時,除去依舊簡樸的穿著,“兩頰上已經(jīng)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此刻,祥林嫂從充滿希望的形象轉變?yōu)閭乃ト醯哪樱@是可以理解的,是經(jīng)歷變故后的正常反應。但此時的祥林嫂依然是“順著眼”的。面對四嬸的顧忌,眾人的冷漠,祥林嫂只是“直著眼睛”,把阿毛的故事反復講述。到后來,大家都失去了興趣,那句“我真傻,真的”所包含的悲痛自責也慢慢向麻木遲鈍轉變。
而魯迅在描寫祥林嫂通過捐門檻重拾希望,以及在發(fā)現(xiàn)自己再不可能被接受后的徹底絕望、徹底麻木時,更是將“畫眼睛”發(fā)揮到了極致。“眼光分外有神”是一度淪為行尸走肉的祥林嫂重新“活”過來的表現(xiàn),“眼睛窈陷下去”是祥林嫂終于意識到自己不被接受后絕望的外露,“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則是祥林嫂連絕望也消失、行將就木的狀態(tài)。這些描寫精練獨到,揭示祥林嫂命運的“眼睛”頓時就被寫活了。
三、從“眼睛”反映社會病因
魯迅不僅用“畫眼睛”來敘寫命運,也用其來探究造成這種悲劇命運的原因。說起祥林嫂步步淪落的緣由,有命運的無常,當然也有祥林嫂周邊人物的推波助瀾。這類人物雖未直接刻畫眼睛,但直觀呈現(xiàn)了他們“眼中的世界”,他們的認知。其中最典型的是四嬸,她的“眼睛”是那句反復強調的“祥林嫂,你放著罷”。她“眼睛”里的祥林嫂失去了貞潔,這種毫不掩飾的嫌棄和忌諱,直接導致了祥林嫂最后的絕望。而以柳媽為代表的魯鎮(zhèn)眾人,他們是“咀嚼賞鑒”,一開始“陪出許多眼淚來”,后來又換上“又冷又尖的笑影”,善女人柳媽更是將陰曹地府的恐怖灌輸給祥林嫂。這些人情冷暖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重要因素。
容易被忽略的是祥林嫂本人在其悲劇命運中所扮演的角色。祥林嫂接連經(jīng)歷著變故和打擊,她不是沒有反抗,她也曾不堪婆婆的壓迫毅然出逃,她也曾在被迫改嫁時奮力抗爭,甚至聽從柳媽的“忠告”,去廟里捐了門檻,短暫地重拾了希望。但她不知道的是,從她喪夫喪子那一刻起,從她改嫁那一刻起,甚至從她第一次成為寡婦那一刻起,她就早已不被這個崇尚封建禮教的社會接受了。如此,便有了小說開篇祥林嫂寄希望于魂靈地獄,悲慘死去的情節(jié)。所以,面對外界的壓迫,祥林嫂終究還是選擇了“順著眼”應對,這一人物的“眼睛”也落在這里。這既是祥林嫂個體形象,也是那個時代和社會的“祥林嫂們”的縮影。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文學中的“眼睛”更是直擊主旨,直達靈魂。魯迅充分運用“畫眼睛”的技法,落筆在小處、細處、關鍵處,呈現(xiàn)出來的,是從個體到群體、從人情冷暖到世態(tài)炎涼的多元內容;流露出來的,是一代文學大家心系蒼生、心憂天下的責任意識。魯迅以筆桿作武器,作種子,繪下人物的“眼睛”,更點亮時代的“眼睛”,點亮人民大眾的“眼睛”。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小說全集,21世紀出版社,2010年。
[2]朱曉進,魯迅研究,中華書局,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