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古詩中,抒情與敘事密不可分。文章嘗試從Mona baker的敘事翻譯理論出發(fā),探討許淵沖譯版《唐詩三百首》中思鄉(xiāng)詩歌的敘事翻譯策略,發(fā)現(xiàn)其主要運用重新定位敘事視角、增刪文本成分和釋義文化負載詞三種翻譯策略傳達原詩所蘊含的情感。
關(guān)鍵詞:許淵沖;思鄉(xiāng)詩歌;敘事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胡慶鳳(1995-),女,廣東韶關(guān)人,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語義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2
1、引言
《唐詩三百首》的眾多外譯版本中,許淵沖英譯版享有較高的聲譽。思鄉(xiāng)類詩歌在《唐詩三百首》中共計40首,是詩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類詩歌中,詩人喜愛借助景物、事件委婉地表達遠方游子對故人的思念之情。但由于中國古詩獨特的語言特點,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往往會省略詩歌的邏輯連詞與敘述視角,將人、景、情融凝于詩歌意境之中,給譯者帶來了不小的難度。Mona baker(2006:3)認為,翻譯的本質(zhì)是再敘事。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框架設(shè)定策略來“詮釋”和“改寫”源語文本。然而經(jīng)CNKI檢索發(fā)現(xiàn),雖然目前國內(nèi)對許淵沖英譯版《唐詩三百首》的研究較多,且角度紛繁,卻鮮有學者從敘事角度對許譯版中特定類型詩歌的翻譯策略進行研究。詩歌翻譯亦是敘事。為此,本文擬從敘事學的角度出發(fā),對許淵沖英譯《唐詩三百首》中的思鄉(xiāng)類詩歌進行評析,探討其中的敘事翻譯策略。
2、古詩中的抒情與敘事
一般認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前者以抒發(fā)主觀感情、抒懷詠志為主,如屈原的《離騷》,杜甫的《石壕吏》等;后者則注重客觀世界和內(nèi)容講述,如李白的《長干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然而抒情詩離不了敘事成分,敘事詩也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只是由于古文獨特的語言特點,古詩中的敘事成分往往會被淡化。中國古詩重意和,習慣將意象直接拼合,將起連接作用的虛詞省略,而英語詩歌重形和,不僅不會省略邏輯連詞,還會輔之以時態(tài)、語態(tài)及人稱變化。
3、文本敘事翻譯策略
根據(jù)Mona Baker對翻譯敘事的闡述,敘事建構(gòu)過程主要包含四種策略,即時空建構(gòu)、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標示式建構(gòu)和參與者再定位。本文主要從Mona baker敘事翻譯建構(gòu)視角探討許譯版思鄉(xiāng)類詩歌是如何實現(xiàn)對原詩歌情感態(tài)度的傳達的。
3.1確立詩歌的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指的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的敘事立場,一般分為第一人稱視角、第二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翻譯敘事離不開敘事角度的選擇。王建平曾指出,“同一詩作完全可能因為譯者選定的人稱視角的不同而產(chǎn)生意境上的差異,并且可能因此而使讀者獲得不同的主觀感受,產(chǎn)生不同的讀者反應”(王建平,2002:80)。然而,古詩詩句是由意象組合而成的,所以其敘事角度一般來說并不是十分明顯。
例1: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許譯版:My boat is moored near an isle in mist grey;
Im grieved anew to see the parting day.
原詩以舟泊暮宿為背景,抒發(fā)了主人公對羈旅的惆悵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首句承題,交代背景,次句則與上句相呼應,烘托了主人公舊愁未滅、又添新愁的感傷之情。可以說,詩歌主人公是詩人本人,也可以是詩人描繪的第三者。許譯版通過“My”和“I”的增添,將詩人確立為主人公,描繪了“我”的所見所感,不僅拉近了詩人與讀者的距離,給讀者營造了一畫面感極強的敘事場景,還更好地抒發(fā)了詩人仕途失意的感傷之情與思鄉(xiāng)之情。
而另一名翻譯學者傅浩則將此譯為“Moving the boat to moor by the misty islet;The traveler feels his sorrow renewed as the day becomes old.”可見,傅譯版是從旁觀者的角度進行敘事,借此表達詩人的羈旅之思。聯(lián)系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可知,孟浩然當時正處于仕途失意的階段,此詩是其漫游吳越時所作。為此,許譯將敘述者理解成詩人本人更加符合歷史史實,傳遞詩歌意境。
3.2增刪詩歌的敘事成分
在文本素材的選擇性采用策略中,Mona Baker指出譯者在翻譯時為了抑制、強調(diào)或者鋪陳原文中隱含的敘事或更高層面敘事的某些方面,可以對文本素材進行選擇性挪用,對原敘事進行刪除或增加(Mona Baker,2006)。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言氣質(zhì),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本也。氣質(zhì)、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也。”許淵沖先生本人也認為好的譯文應該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達到和諧統(tǒng)一。可見,詩詞的靈魂在于意境。然而,中英文讀者具有截然不同的背景文化知識,詩歌意境的傳達顯得尤為不易。
例2: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許譯版:Meeting you on horseback, with what brush can I write?
I can but ask you to tell my kin Im all right.
例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韓愈《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許譯版:To the Celestial Court a proposal was made;
And I am banished eight thousand li away.
在例2中,許譯版刪減了書寫工具“紙”,例3刪除了時間名詞“朝”、“夕”。因為“brush”足以表達原詩中的紙筆之義,而例3的“一般過去時”與“一般現(xiàn)在時”兩種時態(tài)也可代替原本的時間名詞“朝”、“夕”,這樣的譯文不僅簡潔,還更加合乎目的語表達,更助于讀者對詩人內(nèi)心失落的體會。雖在信息傳遞上有所折扣,但卻更有利于目的讀者理解詩句意境,領(lǐng)會詩人對故人的思念之情。
此外,譯者有時也會增加詩歌細節(jié),加深目標讀者對原詩的理解。
例4: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許譯版:You ask me when I can come back but I dont know.
The pools in Western Hills with autumn rain overflow.
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 dreary night of rain?
《夜雨寄北》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親友所作。詩的開頭以問答形式寫景,闡發(fā)詩人孤寂的情懷及對遠方友人深深的懷念。后兩句講述來日故友重逢談心的歡悅,與詩歌前兩句形成對比反襯雨夜的孤寂。許譯版增加了“me”,“I”,“our”,“we”,“this”四個代詞及“when”,“but”,“and”三個連詞,將故事串聯(lián),增加了詩歌的邏輯性。中國古詩重意合,重主題,多省略主語和邏輯關(guān)系,而英語重形合與邏輯,不但主語完整,而且還會有較多表達邏輯關(guān)系的連詞。詩歌的目標讀者是西方讀者,自然是要選擇合乎英語的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出讀者樂于接受的敘事文本,使其建立起對詩歌意境的聯(lián)想。
3.3釋義復雜詞匯
在古詩中含有大量的中國特色文化負載詞,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由于文化空缺,西方讀者易于按照自己的文化預設(shè)去理解譯文內(nèi)容,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甚至有可能誤解原文。那么這些文化要如何進行移植呢?許譯版傾向于采取釋義方式,對其進行解釋性翻譯。
例5: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許譯版:How can I send word to my friend? Homing wild geese,fly westward please!
例6: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許譯版:Im grieved to think our little children are too young to yearn for their father afar.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洛陽”、“長安”是再熟悉不過的古都城市,但對于西方讀者來說卻是完全陌生的地理文化負載詞。若譯者不巧妙譯出,他們對該詩的理解將會是片面的,更不要說傳達詩句中濃厚的思鄉(xiāng)之情了。為此,許淵沖先生將“洛陽”釋譯為“westward”,“長安”釋義為“afar”,使得原本復雜的地理信息一目了然。雖然在傳達文化信息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從敘事層面考慮,卻是很妥帖的處理,再現(xiàn)了原詩歌的情感意義,使譯文讀者獲得了較為相近的情感體驗。
4、結(jié)論
本文基于敘事學對許淵沖英譯《唐詩三百首》中思鄉(xiāng)類詩歌進行了解讀,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三種敘事翻譯策略:重新定位敘事視角、增刪文本成分和釋義文化負載詞。敘事與抒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在中國大步走向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有效地舞臺中央的今天,如何結(jié)合敘事理論對中國古詩進行翻譯對中國的譯者和學者而言都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
參考文獻:
[1]Baker,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2006.
[2]黃海軍,高路. 翻譯研究的敘事學視角——以林語堂譯本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90-94.
[3]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王建平. 漢詩英譯中不同人稱視角對意境的作用[J].社科縱橫,2002 (1)75-80.
[5]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