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燕 李錦鴻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01
論及先秦文學,就不能不談起《孟子》和《韓非子》。此兩部巨著,分別集成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均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百家爭鳴的代表。其中,《孟子》和《韓非子》所蘊含的治國思想,更是值得我們仔細地比較研究。
《孟子·告子上》有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把人性的善集中總結為“仁、義、禮、智”,并認為這些美好的品質“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即是天生具備而不是外界賦予的。很顯然,孟子所秉持的是“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這也將在他的治國理念中體現出來。至于韓非的人性觀,我們可以看看《韓非子·奸劫弒臣》中的原話:“且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韓非認為,趨利避害乃人之常情,甚至可以說是人的本能。在《韓非子·備內》里又有這樣的表述:“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在韓非看來,無論是表現為對別人愛的行為,還是表現為對別人恨的行為,都是為了利益。由此可見,他認為人都是自私的,秉持的是“性惡論”,這也成為法家思想的基石。孟子和韓非秉持的兩種不同的人性觀,也影響了他們兩人甚至儒家與法家的治國思想。
首先,我們先來比較儒法兩家治國思想的不同。眾所周知,孟子主張的是“仁政”,提倡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是“君舟民水”。《孟子·梁惠王上》曰:“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認為,君主應該施行仁政,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發展,使百姓安居樂業,從而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修其孝悌忠信”,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成為一個忠孝兩全的人,并“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即尊重兄長與君王。這樣,(國家)才能最終“撻秦楚之堅甲利兵”,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孟子會提出這樣的主張,是因為他認為人性本善,君主要做的,是教化百姓,喚起百姓心中的善,體現在政策上,就是輕徭薄賦,善待民眾。他曾說過:“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認為,統治者只要尊重農時,重視教化民眾,使百姓生活安康,就一定可以稱王。正是這一系列理論,構成了《孟子》中最核心的“仁政”學說。
孟子主“仁”,很大原因是因為他認為人性本善,而秉持“性惡論”的韓非則認為,“仁政”是沒辦法治理好國家的,一個國家若想富國強兵,就必須以法治國。《韓非子·心度》有言:“治民無常,唯治為法。”韓非認為,治理民眾沒有一成不變的常規,只有法度才是治世的法寶。他充分肯定了法度的作用,甚至將其奉為圭皋。在韓非看來,“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而賞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即民眾的本性是好逸惡勞。安逸就要荒廢,荒廢就治理不好,治理不好就要混亂。如果(合理的)賞罰不能在全國實行,國家事業就必定得不到發展。而這些,正是基于“性惡論”得出的。一提起法家,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它所推崇的嚴刑峻法。不可否認,法家的確主張依靠嚴苛的律法來治理國家,但律法嚴苛,不意味它只有酷刑,只有懲罰。事實上,韓非的法家思想的精髓,不在嚴刑與峻法,而在合理的獎懲。韓非說過:“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危而歸其利矣。”他認為君主一定要掌握大臣的賞罰大權,才能更好地駕馭他們,可見他對獎懲的重視。這也是法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盡管在根本上存在巨大差異,孟子和韓非的治國理念還是有一定相同之處的。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他們的目的是相同的——富國強兵,幫助君主稱王稱霸。在這個前提下,他們都是站在君主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孟子·梁惠王上》里有一句話:“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直接把是否尊重君主作為是否具備道義的標準,可見他對君主的維護。韓非更是如此,《韓非子》有言:“存亡在虛實,不在于眾寡”,認為一國存亡取決于君主權利的是否牢牢掌握,而不是國力的強弱。在韓非眼中,沒有什么東西是比君主權力更為重要的了。事實上,這也是大多數諸子百家的共同點。在春秋戰國時代,你的思想只有被君主采用,才有可能發揚光大,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這也難怪孟子與韓非的思想都是圍繞君主而展開的了。
最后,我們再來綜合比較儒、法兩家的治國思想。事實上,無論采用哪一種思想,都是片面、不足的。儒法并用才能揚長避短。孟子的“仁政”思想,對保障人權、發展生產具有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設,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它過分強調“仁”而缺少“法”,具有一定的軟弱性,很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的紊亂與國家的動蕩。反觀法家,雖然過于迷信權術與酷刑,但不得不承認這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猛藥”。另一方面,法家認為“治民無常”,主張變法,這也有利于執政者的施政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由此看來,儒法兩家思想的有機結合,即保障民權的同時要尊重法律的權威,通過改革變法以保持政權的活力,才是真正的治國良策。
《孟子》與《韓非子》是古代知識分子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寶庫的瑰寶。其中蘊含的思想,更是值得我們后人細細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