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文學瑰寶的“和歌”是日本民族的詩歌,是日本韻文學最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在世界詩歌中也享有很高地位。和歌雖簡短,但表達內涵豐富,而且表現手法多樣化,歌人對不同表現手法的嫻熟運用使得和歌的表達收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效果。具體藝術表現手法除了調節韻律、音調和節奏的七五調和五七調外,在本文主要圍繞“掛詞”(雙關語)和“相關語(縁語engo)”這兩種修辭法在表達“情”與“景”時的運用技巧和表達效果。
關鍵詞:和歌;修辭法;雙關語;表達技巧
作者簡介:周曉杰(1964-),男,漢族,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日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語言文學、日本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2
被稱為日本文學瑰寶的“和歌”是日本民族的詩歌,是日本韻文學最早的傳統形式之一,在世界詩歌中也享有很高地位。和歌作為文學表達的一種固定形式被收錄的《萬葉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初“和歌”的表現形態有多種形態,如長歌、短歌、旋頭歌、片歌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漫長的歷史淬煉中,其它表現形態逐漸被淘汰,只有從開篇到結束五句三十一音節的短歌作為主流詩歌被傳誦下來。現今保存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倉百人一首》收集了從天智天皇(在位公元668-671年)至順德天皇(在位公元1210-1221年)各個不同時代最著名的百名歌人所創作的和歌,每首和歌都是由五句三十一音節組成的。據說,被收集成冊前每首和歌曾張貼在小倉山莊的紙窗上,這本和歌集因此而得名。
和歌雖簡短,但表達內涵豐富,而且表現手法多樣化,歌人對不同表現手法的嫻熟運用使得和歌的表達收到了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效果。本文以和歌中的短歌為例,具體論述一下具體的表現手法。
一.韻律的表現技法
在論述具體藝術表現手法前,先談一談和歌審美和欣賞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要素—— 韻律、音調和節奏。和歌五句31音節的固定音素決定著定型詩的本質,因此產生了獨特的音韻與節奏的美。而且,和歌通過上下句的銜接也形成了和諧的連續的韻律。這樣,樂感十足的和諧美與連續的韻律美并存于和歌之中。因此,每首和歌朗誦和吟詠都能朗朗上口,余韻悠長。
由于日語(字母假名)每個音節發音間隔大致相同,語調平緩,聽起來總體感覺音調高低強弱的差別不太明顯,沒有中文和歐美語言那樣鮮明的抑揚頓挫之感。日本詩人(歌人)為了營造出韻律美,便采取了在節拍停頓法,通過一拍左右的時間停頓形成有規則的節奏感,這種韻律感、節奏感成了和歌獨特的表現形式之一,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手法可以取代它成為和歌的審美傳統和審美手段。
我國的詩歌最講究合轍押韻。而日本和歌則沒有漢語的平仄現象,主要依靠“KUGIRI”(斷句)調節節奏和韻律。總體來講,就是指在文章或詩歌中,根據內容進行斷句。特別是指在一首短歌表達兩個內容,在前面內容結束部分要斷句。這就是和歌中的“KUGIRI”(斷句),其主要形式可分為兩種,即五七調和七五調。從時間上講,在八世紀被編撰完成的《萬葉集》中大多都是五七調的和歌,在和歌的第二句或第四句斷句。其節奏特點是雄偉粗獷、男性風格。到了十三世紀,《新古今和歌集》中所收錄的和歌幾乎都是七五調,基本上都是在第一句或第三句斷句。其節奏特點為優美流暢、柔和婉轉。
1.“五七調”和歌的技法
在八世紀被編撰完成的《萬葉集》中,“五七調”的和歌占絕大多數,基本上在和歌的第二句或第四句斷句,這已成為定型。其節奏特點是雄偉粗獷、男性風格。例如,被收集在在《萬葉集》中的以下這首和歌就屬于五七調,為第二句斷句。作者是飛鳥時代的歌人柿本人麻呂(生卒年不詳)。他被日本國民尊崇為“歌圣”,是《萬葉集》中當之無愧的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歌人。
淡海の海 夕波千鳥 汝が鳴けば情もしのに 古思ほゆ
(譯文:斜暉日遲遲,淡海水層層,鸻鳥聲切切,我心尤戚戚。鸻鳥為誰悲,此心為那般。[1])
這首短歌 “夕波千鳥”是作者自創詞匯,是兩個名詞連接在一起,中間沒有助詞介入。這種獨特的男性風格式的表現使得全詩韻律明快有力。歌人到近江大津憑吊故都,見景生情,悲歌當泣。近江大津是天智天皇建都之地,毀于“壬申之亂”。冬日的黃昏時分,千鳥在碧波上飛舞哀鳴。此時歌人見景思情,懷古念今,通過情景交融、現實與歷史的融合,表達景仰天皇的心情。寓情于景,惟妙惟肖。
2.“五七調”和歌的表現手法
以下這一首和歌是源宗于朝臣創作的,屬于七五調,為第三句斷句。前三句描寫獨處山里的歌人在寒冬時節倍感孤獨寂寥之情。而后兩句則通過倒裝句的表現手法,寫景。正因為眼前的人跡絕、草木凋的自然景物,才觸景生情,歌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油然而生。
「山里は 冬ぞさびしさ まさりける 人目も草も? かれぬと思へば」
(譯文:我住深山里,冬來更寂寥。 空山人不見,草木盡枯凋。[2])
歌人源宗于朝臣是光孝天皇之孫,是忠親王之子,894年降為臣籍,賜源姓。三十六歌仙[3]之一,與紀貫之等人交好,但官位不顯,從政之路可謂郁郁不得志。和歌描述的是一幅萬物凋敝人跡罕至的冬日景色,孤獨感躍然紙上。此外,在此首和歌中,歌人還巧妙地利用日語諧音,一語雙關。「かれ」是「離れ(離開)」與「枯れ(枯萎)」的諧音雙關語,既指人跡蕭索漸無來者,也指草木凋敝荒涼。更體現出歌者的駕馭文字的獨到智慧。
二.和歌的修辭手法
每一種文學形式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和歌也不例外。如“掛詞”(雙關語)和“縁語”(相關語)就是和歌的藝術表現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藝術手法。下面結合具體和歌進行詳細闡述。
1.“掛詞”(雙關語)在和歌中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借用日本最有權威性的辭書之一《大辭林》的注釋,“掛詞是一種修辭法,是一個詞匯同時賦予兩種含義”(筆者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4]以下結合具體和歌,談一談雙關語(掛詞)的運用語言和藝術表現。
在原行平(818~893),是一位日本平安時期的歌人,也是一位日本律令制下太政官的副職,位于大納言之下。下面這首和歌是他創作的,列《小倉百人一首》中第16位。
「立ち別れいなばの山の峰におふるまつとし聞かば今帰り來む」
(譯文:別君遠赴因幡國,心似稻葉山頂松。天邊若聞君相待,自當速速就歸程。[5])
據說,在原行平三十八歲時,因公務在前往因幡(現今的鳥取縣東部)赴任前,在京的友人為他舉行了送別會。席中他以歌致謝,便吟誦了這首和歌。和歌中的“いなば(yinaba)”這三個假名,就是利用了這一同音多義的條件,使其同時承載著“遠赴地方因幡(いなば) 赴任和離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雙重含義。與當時的語言環境和氛圍非常契合,很容易引起在場友人的共鳴。不得不說,歌人對語言的把握是駕車就熟,善于詼諧幽默的表達。“まつ(machu)”是同音多義,含有“因幡山上的松柏”和“期盼再次相聚的期待”雙重含義。通過前后兩次的雙關語的活用,惟妙惟肖地發揮了藝術表現效果。歌人既告訴了在場的京城友人自己即將遠赴因幡地方,緊接著在后半句馬上就表明此刻內心情感。自己在因幡山的松柏下,時刻期待各位的召喚,并且收到大家的音信后會片刻不停地趕回來。通過這一修辭方法,使得短短的三十一個字符承載了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這可能是這首短歌被收集在《小倉百人一首》中且流傳至今的魅力所在吧。
2.“相關語(縁語engo)”在和歌中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相關語(縁語engo)”也是日文或和歌中的常用的修辭方法之一。“大辭林”是這樣注釋的:“在和歌等表現中,同時采用與主要詞匯有關聯的多個詞連用來達到疊加效果的修辭技法”(筆者譯)。主要通過相關詞語產生聯想,靠關聯詞語相互呼應來達到歌人追求的表達效果。下面結合紀貫之創作的一首和歌,談談和歌的“相關語”(縁語engo)的運用和修藝術表現效果。
「糸による物ならなくに別れ路の心ぼそくも思ほゆるかな」
(漢譯:柔絲無可系,何處有柔情。別路相思苦,心中竟未生。紀淑望? 譯)
紀貫之是一位日本人喜愛的平安前期的歌人,也是三十六歌仙之一。他的很多短歌至今都被人們傳誦。這首和歌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它的藝術魅力在哪里呢?
在這首和歌中,歌人巧妙地采用了相關聯想的修辭法,靠關聯詞語相互呼應來達到歌人追求的表達效果,即表達出了歌人當時即將背井離鄉、踏上征途、奔向遠方的惶惶不安之情。在日語中,「よる」(捻)和「ほそく」(細)都是「糸」(絲線)的相關語。此歌寫出了歌人的細膩情感世界,也是人之常情。讀后不免令人遐想萬千,回味無窮。路途之遙遠、依戀不舍的纏綿之情、對陌生之地的惴惴不安之情等等。
再看看以下這首和歌。作者是中納言藤原兼輔藤(877~933),紫式部的曾祖父。三十六歌仙之一。官位升至中納言兼右衛門督。是日本十世紀左右的核心歌人。
「みかの原 わきて流るる いづみ川いつ見きとてか 戀しかるらむ」
(漢譯:泉河波浪涌,流水分瓶原。 何日曾相見,依依惹夢牽。[6])
全歌表達的是一種無法名狀、朦朧飄渺的一種戀情。歌中提到一個地名——瓶原,泉水在此分流而去。歌人來到此處,觸景生情。這首歌的“ 分き”是“湧き”的雙關語(諧音),恰似聽到了泉水涌出的聲音。“いづみ川”(yizumi)是“泉”“出水”的相關語,利用“相關語”(縁語engo)的修辭法表達了歌人內心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像泉涌。使讀者能想象出歌人的內心情感難耐的強烈感。
總之,在和歌中,歌人為了抒發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涼的景物;抒發離別之情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所描寫的景物之中融入歌人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在短歌中運用的比較普遍。運用這些修辭方法,能使情與景高度融合,所寫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發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從而達到景中有情、情以景顯、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和歌通過以上的修辭運用,使表達效果進一步提升。“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景中含情,情寓于景”這一點被完美地體現在和歌的創作之中。和歌能流傳至今,而經久不衰。就是和歌的這種魅力使然。
在我國,讀者欣賞和歌,絕大多數只能通過譯本來理解。與原汁原味的和歌韻律和修辭法所表達的效果還是有一定差距。這對于只能通過漢語語言媒介欣賞和歌的讀者來說,不得不說是一點點遺憾。
注釋:
[1]本譯文借用網絡作者之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c422e0100nipj.html. .
[2]本譯文借用網絡作者之作。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93622.
[3]三十六歌仙? 日本平安中期,藤原公任遴選的36位著名歌人的總稱.
[4]黃伯榮·廖序東編《現代漢語(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P256.
[5]《直譯小倉百人一首》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03725.
[6]紀貫之《古今和歌集》 https://www.fox2008.cn/ebook.
參考文獻:
[1]高木市之助? 小野晉等 校注『萬葉集一 日本古典文學大系4』 巖波書店 1957年5月.
[2]中西進編 『萬葉集 鑑賞日本古典文學第3巻』角川書店 昭和57年6月20日発行.
[3]黃伯榮·廖序東編《現代漢語(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