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打擊樂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同時也是千百年來流傳在中華大地上的一種文化符號。本文從編鐘的前世、重現、今生三個角度著手,探討其所蘊含文化精神。
關鍵詞:編鐘;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王敘雅(1990.10-),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文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32--01
一、編鐘——你不了解的稀世珍寶
提到中國古典樂器,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古箏、二胡、琵琶,很少有人會提到編鐘,這可能與編鐘的歷史有很大關系。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然而隨著秦始皇橫掃六國,青銅時代結束,先秦之后鑄造的編鐘在音樂性能上完全不及前代,編鐘也逐漸從歷史上淡去了。直到1978年5月23日凌晨,當時在地下沉睡了2400多年的國寶編鐘隨著曾侯乙墓的發現、發掘而重放異彩,人們才有機會重新聆聽那雄渾又浪漫的聲音,也才有機會見到代表中國古代音樂最高成就的宮廷樂器。
曾侯乙編鐘及大批類似音樂文物的出土使我們了解到,編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打擊樂器,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形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木錘和長棒分別敲打銅鐘的正面和側面,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多位樂師操作配合便可演奏出美妙的樂曲。有文獻表明,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1978年發現的曾侯乙編鐘是目前出土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鑄造最精美的一套編鐘。全套編鐘由65件大小不同的銅鐘組成,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
《周禮·春官》中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俗稱“八音”。那么在這么多樂器中,究竟哪個樂器是中國古典樂器中的“王者之音”呢?“八音之中,金石為先”,先秦時代的金、石類的打擊樂器,往往被視為“國之重器”而得到重視,其中青銅鑄造的編鐘是典型的金類樂器,所謂“鐘鳴鼎食”就說明鐘與鼎在古代社會是同等重要的青銅器物。因此,“堂下之樂,以鐘為重”,古代的編鐘多用于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祭祀等重要活動都會出現編鐘的身影,并在表演時被放置在最顯要的位置。
那么,為什么編鐘在當時的社會及政治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呢?它究竟被賦予了怎么的政治文化意義?這還要從編鐘興盛的時代說起。
二、編鐘——來自孔子時代的聲音
公元前500年左右,當曾侯乙編鐘第一次被奏響時,中國正處于政治混亂、戰火連綿的時期。諸侯為爭奪霸權,不斷挑起戰爭,社會普遍動蕩不安,諸子百家為理想社會的形態爭論不休。而諸子中影響力最大、最有名的一位便是孔子。他極為推崇和平與和諧,并把音樂作為其政治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禮記·樂記》中說:“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笨鬃诱J為要用禮調節人的性情,用樂調和人的聲音,用政令實行管理,用刑法防止犯罪,禮樂刑政相輔而行,毫無沖突,其終極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實現政治清平的理想?!皹氛?,天地之和也”,對孔子來說音樂是和諧社會的象征,可以讓社會更美好。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讓每個人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上,這樣社會才會和諧,國家才會強盛?!抖Y記·樂記》中又說道:“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痹诳鬃涌磥?,音樂的道理與政治是密切相關的,他用宮、商、角、徵、羽“五音”來比喻社會中各種角色,音階各在其位,五音協調不亂就不會有不和諧的聲音。也許正是這種思想,讓編鐘這一宮廷樂器具備了一定的政治文化意義:大小不同的扁圓形銅鐘按照音調高低有序地排列起來,經過調試后依次奏響,樂聲豐富而和諧。就像社會中每個人都應各司其職,各守其責,這樣人和人之間就不會有沖突,國家也就安定了。所以,人們很容易就從這些音階分明、樂聲和諧的銅鐘里看出孔子對理想社會的隱喻。
隨著孔子所提倡的禮樂制度的確立,青銅鑄造的編鐘被推到了“國之重器”這一至高無上的地位,被廣泛運用于重大場合、宴會和宗教儀式上,以編鐘為主要演奏樂器的廟堂雅樂成為中國禮樂文化的一部分,所謂“禮非樂不履”,就是說沒有樂來配合,禮是難以實現的。那時候,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擁有一整套銅鐘,并擁有一整支能演奏它們的樂隊,無疑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那么,在現代社會,編鐘有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內涵呢?
三、編鐘——代表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編鐘重回人們視野,被世界所了解是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交接典禮上。當時英國用軍號獨奏了《最后的崗位》,中國則用曾侯乙編鐘的原件演奏了由著名音樂家譚盾先生創作的交響樂《1997——天、地、人》,很明顯英方選擇了一支表現戰爭和沖突的樂曲,而中方則用編鐘表現了和諧社會觀念,告知世界香港將要回歸一個怎樣的政治和文化傳統。可以看到,曾侯乙編鐘歷經兩千多年,其代表的周代禮樂制度也一直影響至今。
編鐘及其所傳遞的中國文化特有的精神至此之后多次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G20峰會等重大外交文化交流場合,都少不了編鐘的身影。編鐘在世界面前奏響的“中國聲音”,不僅展露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神,彰顯出泱泱大國的文化自信,更代表中國向世界傳遞出我們堅定踐行“和平友好,共建和諧”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4版)[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0.
[2]于蕾,呂逸濤.國家寶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3]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