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菡
檔案文化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文化的共性和自身獨具的個性,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發揮著它獨特的功能與作用。“文化”一詞,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辭海》對“文化”定義是:“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之相適應的文化。”檔案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原始記錄性,是檔案文化的特定屬性。檔案產生的原始性和來源的廣泛性,使得它的發展狀況不僅影響著檔案文化本身,而且影響著各行各業、各門各戶,在內容上廣泛涵蓋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各個方面,對其他文化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檔案文化的特定內涵和獨特個性決定著檔案文化的地位和功能,彰顯著自身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檔案特殊文化屬性,發現檔案文化存在的基本價值,以及在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彰顯檔案文化的魅力。
檔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既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人類文化、文明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檔案產生的角度看,檔案是文化積累的原始載體,為文化體系的形成和文化的繁榮發展積累了雄厚的基礎。
恩格斯說:“人類社會從鐵礦的冶煉開始,并由于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于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檔案是人們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的原始記錄,以文字為主要形式,真實而清楚地中記錄下來歷史事件和經驗、知識等文明成果及其過程,不斷積累并保存遺傳下去。目前發現的甲骨檔案,從中考證出了商代歷史文化的發展、演變。比如,在河南安陽出土的甲骨檔案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檔案,它記載了盤庚遷殷至紂王之間二百七十年的政治、軍事、生產活動和天文歷法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可見,檔案從產生之初,就承擔起了文化要素和信息的客觀記錄、長期保存和傳播交流的功能。檔案的社會記憶功能,為人類文化長期積累和不斷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檔案,也就失去了連續、直接記錄和積累文化的原始材料。所以,文字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檔案是人類文化體系和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基礎。
已故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有這樣的論述:“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方法、我們的繪畫、我們的音樂、我們的飲食、我們的社會風氣等,全來自歷史,來自檔案。”這充分說明了檔案是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這是由檔案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所決定的。
“中國傳統文化淵源于《易經》,而《易經》淵源于甲骨預測,所以,甲骨檔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檔案學院李福敏的博士論文《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中的重要論斷。《五經》之一的《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與檔案也有著很深的淵源,如果沒有周代采詩之官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也就沒有光耀千古的《詩經》。不少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也與檔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是直接根據記錄(檔案)整理而成,如“《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百度詞條中的解釋)。《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是根據中央檔案館珍藏檔案編輯而成,通過毛主席研讀二十四史時留下大量圖畫和批語,真實記錄了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火種,播撒在中國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所煥發出的勃勃生機,閃耀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的燦爛光芒。“中央文庫”是我黨從誕生起直至1933年黨中央撤離上海期間的重要文書檔案,記錄著一部中共建黨史、一部人民軍隊壯大史、一部領袖人物史,是我黨早期黨史研究主要的可靠來源。
可見,檔案是“歷史文明之母”“文化之母”,隨著檔案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其所包含的真實的豐富內容,為整個文化的繁榮不斷提供著源頭活水。
檔案是原始的歷史記錄,不是事后編寫的材料。檔案的記錄性和原始性集于一體的特點,使其獨具憑證作用,在所有文獻中最具真實性、可靠性和印證性。
歷史學和文獻學的研究表明,文字記載的歷史與歷史真相比較,有可能出現不相符合的地方,甚至有可能出現與歷史相悖的結論,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包含著太多的主觀因素,甚至會出于各種動機而有意地偽造歷史。檔案是一次文獻,是人們為記錄事件及其過程而“無意”保留的歷史遺物,在各種“歷史記錄”的真實性比較中,檔案的文字內容原本就是“事件”的自然組成部分,而非事后為記錄歷史而撰寫的,所以它才表現出一種特殊的和與眾不同的真實性。
對古代歷史斷代,往往應用現代科技,如放射性碳素斷代,但偏差較大,檔案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史墻盤上的銘文(銘文檔案)清楚地記錄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和述墻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敦煌殘卷”為季羨林先生撰寫《糖史》確定歷史事件的內容和時間提供了確鑿材料。鄧小平留法檔案,為《法蘭西萬歲》紀錄片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再現了小平同志在法國留學期間工作生活學習和參加革命活動的歷史畫面。
檔案文化的歷史印證性,源于檔案的真實記錄性和憑證作用,是其它文化門類無法比擬的。
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歷史無聲,檔案有痕,每一件檔案,都鐫刻著真實的記憶,再現鮮活的歷史畫面。《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記錄資料片中,人民領袖毛澤東莊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當這個歷史畫面再現時,無不為之動容,無不感受到黨和祖國的偉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真實的東西最容易觸動人的靈魂,檔案文化的真實性決定了其“以文化人”的鮮活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檔案文化信息全面反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反映了中華民族古代創造的無數輝煌成就,近代所經歷的苦難與挫折,以及當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反映了中華民族歷來所具有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傳統民族精神,是向人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動素材。將閃爍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文化、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檔案文化資料發掘整理出來,推出一系列群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檔案文化產品,對于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使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啟迪,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認同并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意義十分重大。同時對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修養等為主要內容的個體教育也具有很強的啟迪和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