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長海
健康扶貧檔案是指在健康扶貧工作中形成的,對國家、社會具有保存意義和實際價值的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主要包括文字、圖表、音像、電子數據等,是健康扶貧工作的真實客觀反映,是精準扶貧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健康扶貧工作深入推進,其檔案體系建設和作用發揮愈發重要[1]。規范檔案管理,真實記錄和指導健康扶貧工作,對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以黃河三角洲區域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程為研究示例,以衛生服務供給側為研究視角,討論健康扶貧檔案邊界拓展,分析應用價值。
根據全國健康扶貧三年攻堅工作部署和國家衛健委《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等要求,健康扶貧工作要聚焦貧困地區衛生健康服務薄弱環節,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和資源整合,加大政策供給和投入支持力度,組織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進修學習、聯訓代培,加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的技術水平,保障貧困人口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根據國家檔案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做好精準扶貧檔案工作的意見》,精準扶貧檔案是國家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其記錄歷史、服務社會的作用。各級扶貧部門要統籌協調,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主動與相關專業主管部門協商溝通,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努力推動精準扶貧檔案信息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
為落實國家部署,鞏固健康扶貧成效,我省多地市開展基層和貧困地區衛生服務人員業務能力提升工程,對醫務工作者進行專題培訓和繼續教育,為健康扶貧檔案邊界拓展提供了詳實的基礎數據和扎實的客觀依據。以黃河三角洲地區濱州市為例,通過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共確定550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46個市定扶貧工作重點村,貧困人口21.6萬人。為精準舉措持續攻堅,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自2012年起,依托駐地的山東省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對下轄的十個市縣區、5700余名貧困地區基層醫務工作者進行了三個輪次全面培訓和專題精準輔導。目前培訓工作正在持續進行中,且已輻射至周邊淄博、東營、德州等地市。
經檢索萬方、維普和CNKI等中文數據庫文獻,百度查閱相關媒體資料,目前我國健康扶貧檔案領域工作關注重點是針對健康扶貧服務客體,即服務對象本身,主要著力點是為扶貧對象建檔立卡,建設貧困人口檔案數據庫和診療識別、報銷結算系統等,工作主要內容是對實施貧困人口健康監測與動態管理,較少關注政府、主管部門和基層衛生工作人員等衛生服務供給側主體,檔案體系相對不健全,檔案價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健康扶貧工作既包含幫扶對象,又包括實施主體。拓展檔案工作領域,全方位、多角度記錄健康扶貧工作全過程,有助于全面、真實記錄歷史,存憑留證,更準確地呈現扶貧工作。
檔案工作對象從健康扶貧對象延伸到扶貧工作實施主體,關注政府工作政策、服務投入,記錄衛生服務主體培訓、培養和作用發揮,有助于開拓全新工作視角,搭建更加科學完善的健康扶貧檔案體系。
以黃河三角洲地區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工程為例,通過完善檔案體系建設,有助于一形成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人力資源報告;二科學研判并持續改進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果;三提高基層人員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鞏固健康扶貧成效;四精準評估投入產出價值,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健康扶貧檔案主管部門,要參照精準扶貧檔案管理辦法和健康扶貧工作客觀實際,探索完善基于衛生供給側的貧困地區基層衛生人力資源、能力提升培訓內容與培訓體系、衛生服務作用發揮和效果追蹤等檔案內容,健全檔案體系。在實踐中,應形成目錄清晰、流程規范的檔案管理規范,指導基層一線。確保文書檔案、健康扶貧項目檔案、建檔立卡檔案、會計檔案、音頻視頻檔案等歸檔內容符合要求,門類和屬類劃分清晰,檔案內容應收盡收、歸檔全面準確[2],分類科學便于利用,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掘檔案價值,服務實際工作。
主管部門和基層機構主要領導要提高認識,加強對檔案工作重視和領導[3],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工作體系,健全工作責任制,明確檔案機構和責任人員,完善檔案管理規章制度,配備設施設備,保障檔案工作場所和經費,加強日常督導考核,為檔案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環境。
依托政務專網和數字檔案管理系統平臺,在“雙載體”歸檔確保檔案資源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健康扶貧紙質檔案資源數據化進程,不斷提高檔案管理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積極探索實體管理與信息化檔案優化管理的方法途徑,逐步實現檔案內容信息化檢索和信息化有效利用,不斷提高檔案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