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鳳蓮 孫華
2004年,廣東離休老干部屈干臣斥資20多萬購買了一套三居室,并訂制了14個柜子,用于存放自己多年保管的檔案材料,由此揭開了我國建立私人檔案館的序幕;2012年,82歲的退休老人吳淑琴在9平方米的家里,建立起自己的“煙緣閣”,將收藏的5000枚煙標陳列于其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4年,浙江88歲老人葉長連在自己家中將多年珍藏的反應歷史變遷的票據、雜志等陳列出來,以希后人銘記歷史。隨著私人檔案館的建立,對于它的一系列問題也隨之產生。筆者擬通過本文,淺析私人檔案館內涵和價值,以引起社會關注私人檔案館的建立與發展。
對于私人檔案館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義,但顧名思義,就是管理私人檔案的地方。國際檔案理事會將私人檔案的定義為,“非官方性質的機關、團體、組織所形成的和非官方來源的檔案?!蔽覈鴽]有采用私人檔案的概念,而是采用個人所有檔案的概念,我國《檔案法》所采用的個人所有檔案概念等同于國際上所指的私人檔案。由于私人檔案館在收集范圍、管理原則、提供利用等方面完全由形成者掌握,而且各有所異,因此私人檔案館并非檔案學意義上的檔案館。
私人檔案館主要有三種類型。一類是承載個人檔案的私人檔案館。這類檔案館一般是存放個人收藏的具有紀念意義的檔案。就像開篇所說的三位老人將自己收藏的獎勵證書、工作證、商標、選舉證、文件等保存起來或展示出來,便于后代銘記歷史。這類檔案館也稱為家庭檔案館,本文要探討的正是這類檔案館。一類是保管私人檔案的檔案中介機構。這類中介機構提供個人檔案建檔、整理、保管等問題的咨詢或私人檔案的代管和寄存,有的還為私人檔案信息化提供技術支持。一類是保管私人檔案的檔案館。近年來,檔案館在向社會征集檔案的同時,也在幫助部分名人整理保存個人檔案,使之成為館藏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字面意思來看,私人檔案館就是私人所有的檔案,其所有權是屬于個人的。由于私人檔案館保存的多是有關個人隱私、公民財產等藏品,因此具有內容上的私密性。另外,私人檔案館的地址多為個人家庭所在地,也有著一定的地域私人性。
首先是形成主體的多樣性,既有組織團體,也有家庭個人。其次是內容的多樣性,既有書信、日記、家譜、獎狀、照片、視頻等個人形成的資料,也有與個人喜好或社會發展有關的藏品。再次是保存形式的多樣性,既有珍藏式的封閉保存,也有展覽式的開放展示。
私人檔案館的建立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是基于對往昔的留戀,以檔案保存的方式留住過去,多見于一些保存型的家庭檔案館。也有的是為了盈利,比如一些藏展出型的私人檔案館或檔案中介機構等。
社會上每個個體都處于一定的歷史環境之中,每個個體生活實踐活動都存有一定的歷史印記。私人檔案館保存的藏品,或是個人歷史的見證物品,或是社會發展的印證物品,對后代和世人都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比如,屈干臣老先生收藏的各種獎勵證書、獎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屈老輝煌的過去,感悟到成功源于不懈努力的真諦。而他收藏的1950年“廣州海珠橋重建通車典禮觀禮證”,是廣州第一座跨珠江大橋復建復通的見證;他收藏的詩集,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那個火熱時代的文化特色,是一個時代文化的印記。屈干臣老先生根據自己的收藏經驗,編輯出版了《文史檔案之收藏》,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比如,吳淑琴老人收藏的從民國時期西洋煙草進入到保護民族工業興起的5000多枚煙標,是廣州煙草企業發展的歷程縮影,其中南洋煙草公司的煙標、股票等,都是考證廣州煙草企業歷史的重要物證,可以讓我們從中了解煙草行業的變遷興替。比如,葉長連老人收藏的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60年《關于進一步鞏固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的決定》文件,早期的《紅旗》《共產黨員》雜志及《浙江日報》《人民日報》,靖居公社人武部的任職命令、坑里生產隊開具的砍伐許可證,等等,不僅反映了新中國風雨兼程的發展軌跡,還展現了解放后浙西農村政治、經濟、生產、生活各方面的歷史脈絡。由此可見,這些私人檔案館所珍藏的各類藏品完全擁有檔案“今世賴之以知古,后世賴之以知今”的歷史作用”,可以成為現實生活中很好的教育實踐場所,成為弘揚中國特色文化、優秀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作為國家檔案資源重要組成部分的綜合檔案館館藏,須依據檔案收集的規則進行收藏,因收集標準的一致性導致了檔案保存的單一性和各綜合檔案館館藏的相似性,這一直是國家檔案資源組成中的不足之處,而私人檔案館館藏的隨意性恰恰可以彌補這種不足。通過私人檔案館的建立,可以把散存在社會或個人手中的檔案資料集中保管起來,使之成為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補充,兩兩結合、強強聯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反映社會萬象的檔案資源保存下來,為社會服務,供后人品讀。另外,提高社會檔案意識是檔案部門的重要職責之一,為此檔案部門做了不懈地努力,但效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公有檔案館的莊嚴和神秘,讓世人有距離感和陌生感。私人檔案館的建立,可以在無言與無形之中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檔案就在自己身邊,自己就是檔案的形成者、收集者和保護者,縮短了檔案與自己的疏離感,使檔案輕松地進入公眾的視野,潛移默化地提高全社會的的意識。
私人檔案館的建立源于建立者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其保管人員大多不懂檔案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術,對檔案藏品的整理保管不科學、不標準、不系統,保管檔案的場所也達不到恒溫恒濕控制和檔案保管的“八防”要求,僅僅滿足于用柜子把檔案放起來就行了。檔案保管人員的非專業性和檔案保護場所的隨意性,是私人檔案館難以發展普及的最大障礙。
我國目前還沒有對私人檔案和私人檔案館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或相關的法規條例也沒有對私人檔案或私人檔案館做出有關的法律規定,可以說在私人檔案館建設這一塊存在正法制盲區。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缺乏相應部門的協調管理,私人檔案館都在一種自由的狀態下自生自滅,無法健康有序地發展壯大。而若將私人檔案館納入綜合檔案館的絕對管理之下,又恐會因特色丟失而讓私人檔案館失去存在的優勢和價值。
私人檔案館多半是由私人個體依據興趣愛好所創,因藏品數量不多,大都采用傳統的手工管理模式就可以應付了,因此一般不會有檔案資源信息化建設的做法。另一方面,由于私人檔案館屬個人所建,本身資金有限也少有外資扶持,因此也不敢有對檔案進行數字化建設的奢望,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私人檔案館步入現代化軌道的可能性。
私人檔案館的建立應從立法著手,完善對私人檔案館的法律、法規、標準制定。比如,可以在《檔案法》中,增加對于私人檔案整理、保管、開發、利用等權限的條文,使私人檔案館的建立、管理、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私人檔案館應加強與當地綜合檔案館的合作交流,綜合檔案館也應加大對私人檔案館的業務指導力度,讓私人檔案館能規范、有序、科學地發展,以達到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豐富館藏的目的。
私人檔案館管理人員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用專業化的技能保護管理所收藏的檔案藏品。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改善的檔案保管環境,比如購置適合檔案保管的設備、密閉庫房的門窗、放置防蟲防霉藥劑等,為檔案藏品提供一個安全適宜的保管環境,以延長檔案的壽命。
私人檔案館應借助于數字化的技術與設備,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水平,構建便于檔案信息整理、保管、利用和共享的現代化私人檔案館,以便于與綜合檔案館接軌,與時代發展的腳步合拍。同時,綜合檔案館應加強對私人檔案館的規劃和管理,投入必要的資金和技術,以助推私人檔案館信息化的建設。私人檔案館也可以通過對利用者收取費用或與檔案編史修志部門合作等方式獲取部分資金,以維持檔案信息化的建設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