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佳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8)
贛中花釵鑼鼓樂的產生與發展源于贛中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并受當地環境氣候及經濟條件所影響,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孕育發展豐富,是江西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吹打樂種。此外,其樂器組合十分豐富且具有地域特點,并擁有大量市場化的班社和完整的曲牌。最為重要的是,在大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非市場化,無法活態傳承的大環境下,贛中花釵鑼鼓樂還是“活”的,它不是以標本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而是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在鄉民的生活當中。例如:婚喪嫁娶、節日慶典、龍燈社火、朝仙敬神、重大儀式等特別的場合中,還有著花釵鑼鼓樂的身影,它是當地鄉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隨著對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問題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其中強調:“加強國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1]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贛中花釵鑼鼓樂,作為江西傳統吹打樂中鮮明特色的代表,有著其獨特的生存環境與傳承語境,在新時期下如何進行活態傳承與保護成為了我們的重要任務與使命。
贛中地區有著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悠久的歷史孕育著樸實的人文內涵和風俗文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的出現與新奇特音樂文化的沖擊,獲得娛樂活動的形式和渠道也更為廣泛,人們的審美意向開始發生變化,傳統的贛中花釵鑼鼓樂備受“冷落”。尤其是年輕一代人群的審美趣向,娛樂關注點不同,他們對于民族音樂的興趣較低,更不用說花釵鑼鼓樂為代表的鄉土情懷民間音樂,他們認為這些內容不具備時代潮流發展的特征。
缺乏對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自覺性。“科學對事物結構和運行規律的理性揭示、藝術對于對象和生活的自覺的審美意識、哲學對任何世界的命運與本質的反思,都是自覺地文化因素,自覺地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占據比較重要的地位,它不是自在自發地,而是通過教育、理論、系統化的道德規范,有意樹立的社會典范等等而自覺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引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2]近年來江西各級政府部門對于傳統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從技術、經濟、制度方面都采取了相應的保障措施,但具體的實施效果有待商榷。具體來看,各地市區縣對于花釵鑼鼓樂及其音樂文化的保護工作認識不足,缺乏文化自覺性。另一方面,與現代新媒體相比較,花釵鑼鼓樂所流傳的部分地區的年輕人,他們在文化觀念上存在盲區與缺失,這也是缺乏文化自覺性的一種表現。對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僅僅依靠政府或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讓贛中地區的人民意識到花釵鑼鼓樂的重要價值,如何讓其傳承與保護具備自信,并獲得堅實的基礎,這將是首要任務。
孕育土壤的縮小。贛中花釵鑼鼓樂有著高亢激昂,豪邁歡快,音色豐富等特點,在各類風俗活動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例如:村民們的婚喪嫁娶,祭祀儀式,時令節氣,慶祝活動等。花釵鑼鼓樂豐富著人們的生活,展示著這一方水土人們的精神面貌。但是近年來網絡科技電子樂的發達,各種慶祝活動,婚喪嫁娶都選用科技電子音樂或音畫結合的多媒體技術,其潮流性和豐富性大大受到人們的追捧。一些能給花釵鑼鼓樂帶來商業經濟活動以及擴大影響的生存土壤也在逐漸的縮小與消失。缺乏實踐的土壤,這就嚴重阻礙了花釵鑼鼓樂傳承與發展的動力以及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力。除此以外,人口結構的變化,一些時令節氣,村民日常的祭祀儀式也由繁入簡,由多至少,承載著社會儀式功能的花釵鑼鼓樂逐漸沒落。
傳承人的減少,受眾范圍縮小。隨著城鎮化經濟發展的增速,社會經濟文化與結構的變革。贛中地區的城鎮,大量的年輕人向發達城市外流,輸出勞動力,學習花釵鑼鼓樂無法給他們帶來僅能維持生存的經濟效益。隨著年長一輩的民間藝人相繼離世,傳統的花釵鑼鼓樂面臨著嚴重傳承危機。于此同時,年輕群體大量進入城市生活,也讓花釵鑼鼓樂的喜愛者逐漸減少,影響力逐漸弱化,年輕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文化觀都在發生轉變。對于傳統祭祀、時令節氣等活動形式存在文化缺失,缺少對傳統音樂文化理解的語境,認為這是“土”的東西,逐漸失去的強大的群眾基礎也是花釵鑼鼓樂傳承發展的面臨的巨大困難。
明確對傳承人的培養與支持。現如今花釵鑼鼓樂的傳承沿用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形式,嗩吶演奏沿用傳內不傳外的規則,其它打擊樂器演奏的傳授也未有規范。對于花釵鑼鼓樂活態傳承的主體,首先就要從傳承人的保護開始,對傳承人所要傳承的音樂演奏技巧與傳統文化含義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可運用科學的教育學方法論進行傳承方式的覆蓋,同時也要區別于專業音樂院校的樂器演奏教學,突出傳統文化“原汁原味”體現。關于傳承人的界定,“對于原本就是家族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人的界定不存在什么大的問題,但對于那些原本就是群體性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傳承人的界定就存在爭議。”[3]花釵鑼鼓樂既有單個的民間樂器演奏藝人口傳心授的模式,也有6-8人組合的小合奏形式。對于傳承人來說既有個體演奏傳承藝人,也有以班社為整體的傳承,不同的班社也有其自己的特點。對傳承人提供演奏技術培訓支持和經濟支持,提供相應的鼓勵制度,開辟使其絕活和技藝獲得贊揚的途徑。明確傳承人的工作,除了傳承花釵鑼鼓樂的嗩吶,鈸等樂器演奏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傳承花釵鑼鼓樂所包含的傳統文化,配合有關部門及專家學者做文化搶救與資料整理工作。
突出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新時代背景之下,我們需要意識到花釵鑼鼓樂的傳承是一項系統化、長期化的工作。花釵鑼鼓樂來源于民間,服務于群眾,傳承傳統音樂文化應由教育陣地為主要區域,培養文化的自覺性。“文化自覺是指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的文化一起,取長補短,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對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4]重視社會教育和民眾認知間的聯系,讓花釵鑼鼓樂傳承工作成為一項社會層面的行為。例如,在中小學建立花釵鑼鼓樂隊,設置民間音樂欣賞課程等,開設學習民間音樂文化及家庭教育的環節,進行科學傳播,文化部門發揮輔助作用等。
擴大植根花釵鑼樂的土壤。廣泛開展各類慶典,民間賽事,豐富多彩的文化傳承等活動,擴大花釵鑼鼓樂的群眾基礎與影響力。開發出一條適合花釵鑼鼓樂的產業道路,讓傳承的同時具備一定的經濟效益,才能可持續發展下去。同時尋找花釵鑼鼓樂的發展創造點,利用科技結合讓傳統民間音樂“活”起來。謹慎的尋找出讓花釵鑼鼓樂與現代科技結合發展的點,利用現在的VR科技技術全方位展現音畫立體結合的“活”動態。
投入對江西傳統吹打樂口述史的研究。運用音樂人類學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通過對民間音樂進行深入的訪談,記錄,獲得直觀資料。例如1979年全國藝術學科科研項目《中國民族音樂集成》規劃的實施,其中《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江西卷》,把花釵鑼鼓樂進行了初步的整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縣文化館干部對花釵鑼鼓樂進行收集、記譜,并對其歷史追溯、分類特征、體裁內容簡單記錄。花釵鑼鼓樂其單一的傳承方式和老藝人的相繼減少,口述史的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口述史方法進行資料搜集,和歷史研究記錄,補充資料上的不足,豐富花釵鑼鼓樂的文化內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錄音錄像,獲得更鮮活的史料形式,并展開各類型的學術討論活動,促進更加全面深入科學的跨領域學科的合作與研究。
加強對民間音樂文化的宣傳,提高民眾保護意識。花釵鑼鼓樂植根于人民,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對花釵鑼鼓樂的保護不僅僅是個人或專業組織的責任,還要源于強大的群眾基礎。開展各類宣傳展示活動,舉辦具有傳統音樂文化的慶典儀式,祭祀活動,鼓勵民眾參與。同時利用媒體宣傳手段,擴大花釵鑼鼓樂的影響力,打造當地特色的音樂文化生態旅游區,展演具有社會功能的花釵鑼鼓樂,置身于不同語境中,“活”現與各種世俗文化緊密結合的儀式活動,讓民眾了解她,喜愛她,保護她。
構建明確的保護體系,提供保護場域。花釵鑼鼓樂的保護需要良好體系的支持,將其分解到不同的文化監管部門與項目管理過程中,可以明確多層監管機制的作用和保護重點,制定項目管理體系,保障科學合理的花釵鑼鼓樂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規定:締約國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造、延續和傳承這種遺產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5]政府部門在這一過程中也應該加大文化扶持力度,發揮其文化建設的基礎職能,以多元化保護體系與制度建設要求作為工作展開的前提性條件。提供保護場域,開展花釵鑼鼓音樂文化活動,最大限度的讓更多人參與。針對于當前存在的環境變更問題,可以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方案來進行花釵鑼鼓樂區域的基礎保障工作,探究創新發展基礎,促進其長效利用。
音樂文化的存在是因其所處的環境所形成,花釵鑼鼓樂伴隨著贛中人民走過了風風雨雨,生生不息的音樂情懷也提醒我們需要對其傳承、保護、謹慎創新。傳統音樂的發展腳步不會停止。在傳承、保護與發展的連接過程中,花釵鑼鼓樂將始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音樂的瑰寶,人類傳統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們將為其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