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聚落遺產與價值體系的建構①

2019-12-17 09:41:27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北京100084
中國文化遺產 2019年3期
關鍵詞:記憶歷史建筑

張 杰(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北京 100084)

引言

盡管遺產一詞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法語和拉丁語中,但歷史遺產保護卻是一個近現代概念。啟蒙運動以后,西方社會出現了“公共領域”的意識,遺產不再單單是私人擁有的財產,而是全社會共同擁有的。18世紀后期,法國首次將文化遺產納入國家政府的管控。到19世紀中葉,保護古老的文化物品和不可移動的古建筑和景觀開始與保護文化傳統緊密聯系在一起。從19世紀到整個20世紀上半葉,國家對遺產的管理不斷加強。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的簽署將遺產保護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四十年來在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推動下,遺產數量激增,初步建立了與國情相適應的法規體系。

隨著遺產數量的增加,如何劃定遺產、闡釋遺產的價值也成為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本文將針對遺產劃定的一般標準、遺產范疇的演變、遺產價值的建構等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加以討論,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社會參與、以時間為主要標準劃定遺產對象是基礎

我們知道,價值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靈魂所在,一個項目能否成立,關鍵在于它是否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但從各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實踐看,確認標準普遍采取以時間為主要依據。這也很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當然要在時間維度上有一定的“歷史”。

1837年法國成立了歷史建筑委員會(Commission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根據建筑的建成年代、建筑風格及相關的歷史事件劃定要保護的建筑。當時該委員會劃定的主要是中世紀的古建筑。這種方法對其他國家乃至世界文化遺產的劃定標準均產生了影響。1870年代,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在英國成立了類似的委員會[2]。將一些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劃入保護名錄,是為了在當時工業革命城市大發展的背景下對它們加以保護,并把它們視為社會的公共財產。從那時開始,歷史建筑保護就一直在對抗大規模的拆除、損害中艱難地發展著,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的簽署正是因為“注意到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的威脅,一方面因年久腐變所致,同時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造成更加難以對付的損害或破壞現象”。197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WHC)第一次會議形成的《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以下簡稱《操作指南》)開宗明義地指出:由于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不可替代性,對它們的任何嚴重的損壞都是悲劇。其中那些最重要的、無價的遺產構成了文化、自然遺產的本體,它們可以被認為是對全世界人民都具有突出普遍價值”[3]。

作為工業革命的策源地,英國遺產保護的歷程可以很好地說明以歷史時間為劃定標準的發展歷程。英國的建筑遺產主要分為四種類型:(1)在冊古跡(scheduled ancient monument)、(2)登錄建筑(listed building)、(3)保護區(conservation area)、(4)注冊歷史公園與園林(registered historic parks and gardens)。

“在冊古跡”是英國最早被列入保護的對象,對其立法保護始于1882年的《古跡保護法》(Ancient Monuments Acts),英國建筑遺產保護的立法來源于民間團體的推動。為了搶救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消失的大量古跡,威廉·莫里斯于1877年創立了英國第一個民間建筑保護組織——“古建筑保護協會”(The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推動了民間保護運動的發展,促使英國政府在1882年通過了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古跡保護法》。

“登錄建筑”的主要構成是那些年代不那么久遠、但在城市中大量存在的歷史建筑。1930年代是英國工業城市快速擴張的年代,城市環境、鄉村景觀都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1932年的《規劃法》提出了歷史建筑的保護問題,并授權地方政府劃定歷史建筑予以保護。1947年的《規劃法》奠定了戰后的城市規劃體系,其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提出了規劃許可制度。正是在這部規劃法中,英國建立了歷史建筑的登錄制度。超過50萬宗建筑遺產被列入保護名單。

登錄建筑的選擇主要考慮以下5個方面:1)隨著古老程度與罕見程度,越晚近的標準越嚴格;2)著名建筑師的作品;3)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筑;4)與著名歷史人物、事件相關的建筑;5)具有群體價值。在英格蘭歷史建筑的標準中,所有1700年之前的建筑都包括在內;對1700—1840年間的建筑絕大部分予以登錄。19世紀中葉以后的歷史建筑由于量大,采取選取重點的原則。1840—1945年間建筑的入選標準進一步嚴格。最后,1945年以后的建筑需嚴格挑選。在蘇格蘭的標準中,1840年以前的與英格蘭相同,但將1840年以后的時期又分為:1840—1914、1914—1945,以及1945年以后。這樣的時間劃分與歷史時期劃分相吻合[4]。

英國的登錄建筑分為3級。Ⅰ級為擁有罕見獨特價值的重要建筑,Ⅱ*級為擁有非常獨特價值的重要建筑,Ⅱ級則是具有特殊價值、值得盡力保護的歷史建筑。Ⅰ、Ⅱ*、Ⅱ級分別占總量的2.5%、5.5%、92%[5]。由此可見,建造年代越早,建筑登錄的等級越高,1700年之前的建筑即使僅留存部分輪廓也可被登錄為Ⅰ類。而時間越晚近的建筑,選擇標準則更嚴格。但同時,大量Ⅱ類建筑絕大多數為住宅,而且成為保護區整體性的“本底”。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二戰”期間被認為可以拆除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筑,到1980年很多都成為保護的對象。除此之外,在英國還有大量的登錄項目是有地方制定的,它們主要是通過公眾征詢確立名單,而且主要與地方特色相關,標準與國家的登錄體系不同[6]。

“保護區”是1967年在市民托拉斯(Civic Trust)的倡議下形成的《城市宜居法》(Civic Amenities Act)中正式提出的。戰后的城市更新過程中對歷史城市的拆除達到了空前規模,造成社會的強烈反彈。1958年英格蘭歷史建筑委員會(Historic Buildings Council for England)針對一些小城市和村落景觀明確提出了群體價值(Group Value)的概念。1959年發生的倫敦圣·詹姆斯廣場(St.James’Square)事件誘發了保護區制度的誕生。另一方面,新的考古發現也促進了保護理念向群體的發展[7][8]。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在1967年頒布的《城市宜居法》明確提出了“保護區”的概念,對具有群體特色價值的歷史建筑群予以整體保護,這標志著英國的建筑遺產保護立法從單體走向整體,該法后納入1968年的《城鄉規劃法》。在這個時期,英國還對4座歷史悠久、較為完整的歷史城市——約克、徹斯特、齊齊斯特、巴斯提出了保護要求。其中針對這4座古城的保護研究報告都系統梳理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城市街巷、建筑景觀等,但不包括后來在世界遺產中強調的“價值”研究與分析的內容[9]。到1980年代,文化景觀越來越受到重視,英國設立了“注冊歷史公園與園林”制度,以保護那些具有歷史價值或景觀價值的公園與園林,要求建造年限在30年以上。目前,英格蘭地區有1500多個注冊歷史公園和園林[10]。

1983年英國政府頒布的《國家遺產法》(National Heritage Act)首次在法律中提出了遺產的概念,它將歷史建筑、保護區和古跡與各類博物館、軍工廠、皇家園林一同納入遺產的范疇,并提出為這些遺產設立管理機構[11]。目前,僅在英格蘭就有近10000個保護區,包括歷史城鎮、村落、兩次大戰期間和戰后的住宅區、老工業區、交通網絡、歷史公園和園林等[12]。

同樣,時間或遺產的歷史維度也是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考慮因素。譬如,1987版《操作指南》中,在“文化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中,第一次專門討論了有關“仍有人居住”的歷史城市保護與列入的問題,指出原則上不將20世紀新城列入名錄,因為“對20世紀新城的質量作出評價是困難的,歷史將會說明其中哪個可以成為當代城市規劃的代表。這樣的城市的申請應該不予考慮,除非所有代表人類脆弱遺產的、傳統的歷史城鎮都已經全部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3]。

我國的遺產保護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符合國情的遺產保護體系,其中保護對象的劃定也主要是考慮時間因素。我國在1960年代初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多是像故宮這樣的重要歷史建、構筑物。1980年初代在一批老專家的動議下,國務院確立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開啟了當代中國城市文化保護的新局面。1990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大規模展開,歷史城市面臨嚴重沖擊,當時的住建部及時強調了歷史街區保護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城市化的進展開始越來越直接地影響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眾多遺產,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國家于2003、2012年先后設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制度。近年來,信息工業部、中國文物學會又分別推出了“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名錄”“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各省還按照自身特點公布了省級名城、名鎮名村、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等,有的城市設立了風貌保護區等。與此同時,很多地方政府對超過50年的老建筑也建立起相應的保護機制。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34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76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31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487個、中國傳統村落6799個(包括第五批公示2646個)、國家工業遺產名單53處、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298處。除此之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96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在以上名錄②各類遺產數量為筆者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建筑學會等官方網站公布的最新保護名錄批次予以疊加統計。中,聚落與建筑遺產總量已相當可觀,為我國遺產保護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我國遺產名錄建立歷程可以看出,越早劃入名錄的項目,歷史越悠久,總體保護狀況也更好。當然,后來的工業遺產名錄則主要涉及了20世紀以后的工業建筑及其環境,這與我國近現代工業化的進程有關。

二、遺產范疇隨歷史觀念的發展而擴展

現代歷史遺產保護是社會參與的一種國家行為,必然與社會對歷史的認識密不可分。

歷史學是關于人類過去記憶的學科,各民族用不同方式敘述自己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歷史觀念也發生著變化,時間和空間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到17、18世紀西方歷史哲學興起,開始探討歷史、文化、文明等相關領域的理論。受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19世紀西方實證主義史學盛行,但隨著社會科學等相關領域的發展,相對主義的歷史觀念開始萌芽,歷史的主、客觀如何結合成為歷史學的重大課題。法語中的歷史是指“經歷過的歷史和讓這種歷史變得可以理解的思想活動”[14]。在德語中,歷史一詞既指拉丁文所謂“發生的事情”本身,又指“發生的事情的歷史”——即相關的歷史敘述[15]。

可以看出,歷史一詞同時涉及主、客觀兩個方面。中國治史傳統悠久,很早就有專門的史官,歷史著述之豐,堪稱世界之最。中文的“史”字,本為記事之意,歷史就是要把發生的事情記下來,然后再把它們編輯在一起[16]。雖然中國古代史家秉承“春秋”如實記錄、不做評論的原則,但“以史為鑒”的大義貫穿始終,其中的價值取向不言而喻。

歷史觀念的演變與后來的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啟蒙運動時期,西方在線性時間觀念影響下,“進步”的樂觀主義史觀逐步形成,當時人們對過去持否定的態度,認為那是落后的。18世紀隨著國家與民族意識的萌發,人們開始將歷史傳統與國家的起源等聯系起來,遺產也逐漸成為一個公共領域的話題。19世紀和20世紀初,民族國家的醞釀和出現,歐洲和北美國家開始將歷史保護視為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到20世紀初,在西方,遺產已成為文化或知識界一個重要的議題[17][18]。

歷史敘述,無論是傳統的以事件為主的歷史,還是年鑒學派所倡導的“總體史”,都是以排斥記憶為基礎的,認為記憶是主觀的、不可靠的。諾拉指出,從中世紀到當代,“在歷史深處,活躍著一種對自發的記憶而言具有毀滅性的批判精神……一個完全在歷史影響下生活的社會,已不再是傳統社會,它不認識記憶賴以根植的場域”[19]。正是由于“歷史”將記憶放逐,在日益變動布局的現代社會,社會記憶與歷史之間出現巨大的裂隙。

歷史試圖尋找一種“普遍性”,而記憶則與生活息息相關,總是由當代具體的群體所承載,而且可以適時發出火花。所以,諾拉指出,我們有一種記憶“是整體性的、支配性的……永遠伴隨著遺產”,它屬于過去,但沒有過去的記憶。而另一種記憶則是“我們的記憶,它僅僅是歷史,或曰經過挑選后的痕跡”[20]。在西方國家造成“兩種記憶”離析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傳統農業社會的消失。所以,建構歷史與記憶的融合成為當代遺產保護面臨的問題。

由于歷史與社會文化背景的原因,法國的遺產保護歷程很能說明這一問題。早在1830年代,面對當時工業革命和社會動蕩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法國成立了歷史古跡檢查機構,由著名小說家、戲劇家普羅斯佩·梅里美負責。當時該機構保護歷史建筑的動機是將其“看作是有待研究、有待加固、需要挽救的物體”[21]。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國遺產從最初的國家與民族記憶拓展到了社會心態記憶,而且遺產所涉及的歷史越來越近,從而使遺產與更廣泛的民眾聯系起來。19世紀時,梅里美(1803-1870)提出了四項歷史悠久的遺產保護議題,其中包括法國南部的羅馬人建造的水渠加爾加橋。1970年代后,遺產保護的社會意識凸顯,從1975到1980年五年的時間內,國家與地方確立的遺產項目數量劇增。數量的增加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護觀念的變化與視野的拓展。1980年代,時任法國文化部部長的雅克·朗格配合密特朗總統的文化政策,相應地提出了新的“四個遺產”的概念,其中包括勒·杜克修復之前的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張照片和一個19世紀外省的老式馬桶等(重點為筆者所加,下同)。雅克·朗格是想借保護那些能夠喚起普通人對過去日常生活記憶的東西,拓展遺產的內涵與外延[22][23]。在法國,民眾對于集體記憶的需求不僅拓展了遺產對象的外延與內涵,還極大地推動了各種博物館的出現。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拉對此總結說:“遺產從歷史時代……過度到了記憶時代”[24]。世界各國的遺產保護很多都是在拆除與保護的斗爭中確立下來的,這一過程恰恰反映了記憶與情感在遺產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三、價值提煉是對既有遺產的選擇與重組的過程

1977版《操作指南》指出:《世界遺產名錄》的提出,是與對各成員國保護遺產的工作相互補充,而非競爭[25]。這種互補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價值提煉是對既有遺產再認知而非普遍的保護標準

絕大多數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在成員國都經歷了較長的保護歷程,譬如保護項目在國家法律、法規中遺產地位的確立,長期的專業保護和管控都是歷史遺產必備的條件,否則它們就不可能達到《操作指南》要求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也不能滿足管理規劃的要求?!妒澜邕z產公約》在1972年才簽署,但絕大多數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的保護遠早于這一時間。各國在不同時期、在社會的推動下,以時間為主要標準建立的遺產保護體系,為世界文化遺產在“突出普遍價值”框架下的保護打下了必要的基礎。換言之,“突出普遍價值”與各國長期建立起來的“一般評價體系”是一種互補,而不是排斥。

如英國約克、徹斯特、齊齊斯特、巴斯四座主要的歷史城市,早在1967年就被列為英國重要的歷史城市保護起來,并做了系統的保護工作,但巴斯古城1987年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樣,近年來約克古城也在申報,但至今尚未被列入名錄。中國的情況也相同,如故宮、長城、頤和園、曲阜“三孔”等,也都是在國家長期保護的基礎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列入名錄需要梳理歷史脈絡,提煉突出普遍價值。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對絕大多數遺產來說,按照《世界遺產名錄》列入條件的要求對價值進行的挖掘與長期保護之間的關系與順序。

此外,很多國家包括我國的很多城市,都提出了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不得隨意拆除的規定,我國上海市最近又提出了“永不拓寬的馬路”[26]。這類遺產保護政策的提出,主要是社會對歷史記憶的需求,而不是高深遺產價值提煉的結果。這些都反映出保護歷史遺存與價值闡述之間的復雜關系。很多沒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保護對象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保護價值,其價值往往會在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才被確認。

最后,社會記憶的沉淀可以將相關的遺存或場所塑造成遺產,法國的“環法記憶”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1903年7月,法國《汽車報》為了促進報紙發行量,并為自行車做廣告,發起了環法自行車賽事。由于成功的路線和內容設計,它很快成為歐洲重要的賽事,并一直延續至今,并成為法國一項重要國家記憶遺產。諾拉對此解釋道:“環法所交織的,是關乎一片土地的回憶……賽事塑造著一份遺產的想象”“環法車賽并不僅僅展示著國家的界限與統一,也讓人們邂逅關乎國家的記憶”[27]。環法線路串聯了法國最美麗的地方,展現了它的自然與人文魅力,加強了法國人的歸屬感,為人民所熱愛。一代又一代法國人對賽事“朦朧”記憶的沉淀,塑造了這個賽事及其串聯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整個國家人民中的記憶。顯然,這里是一種“活動”而不是人為的價值提煉將一些既有的場所塑造成遺產。

(二)主題建構與遺產要素重組

關聯性是世界文化遺產系列遺產項目類型的重要特征。一項系列遺產各組成要素之間必須在同一主題下,共同支撐項目所表達的突出普遍價值。這就涉及到歷史學中的選擇性問題。這種選擇性可以分為:a)因果關系鏈條選擇性,b)對同一歷史對象的不同問題、不同方向的選擇性,c)歷史敘述自身的選擇性。下面我們有必要將這三個方面的相關理論逐一加以討論。

英國歷史學家E·H·卡爾在其歷史哲學名著《歷史是什么》中寫道:“歷史是根據歷史重要性進行選擇的一種過程。”他引用塔爾科特·帕森斯的話說,“歷史是一個選擇體系,不僅是對現實認識的選擇體系,而且是對現實原因、取向的選擇體系。就像歷史學家從浩瀚的事實海洋中選擇那些適合其目的的重要事實一樣,他也從大量的因果關系中抽繹出因果關系,也僅僅是這些因果關系才具有歷史意義?!睋Q言之,一些沒能納入因果關系的事實可能被認為是“偶然事件”,在既有的選擇體系中不具備“歷史意義”,而被忽視。卡爾進一步指出,“歷史解釋總與價值判斷交纏在一起,因此,因果關系也與解釋交纏在一起。”如果沒有價值的引導,人們就無法在歷史中尋找因果關系[28]。

有時為了對一個錯綜復雜的歷史時期或年代作出解釋,歷史學家會給它找到一個“起決定作用的概念”以便將各部分聯合為某種整體。例如,歷史學家把18世紀法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解釋為“革命”?!案锩边@個“整體”就是歷史學家對這個歷史時期主要事件的概括與解釋。但是,這樣的統一的概念并不能遮蓋一個真實的歷史時期的復雜與多面性。美國社會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指出:即使對同一歷史時期、同一歷史事實,不同的歷史學家所感興趣或研究的問題也是不同的。譬如,海斯在《唯物主義的一代》一書中,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多面的19世紀的最后25年,蘭格對此作了如下的概括:“這是歐洲的和平年代,是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是進步的時期,是逐步寬容并迅速傳播自由主義的時期……然而,從歷史上看,從批評的角度來考察,19世紀末葉毋寧表現為唯物主義時代,表現為自命不凡和盲目自信的時代”[29]。其實多面性正是歷史社會的本來面目。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對19世紀這樣評價道:“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蠢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春天,那是黑暗的冬天;那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我們擁有一切,我們一無所有;我們全都在直登天堂,我們全都直奔相反的方向”[30]。威廉·德雷認為:“歷史學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定他所劃進來的內容。這個問題是在他選擇了研究主題之后提出的,不僅在選題時需要選擇,在他研究過程中也需要選擇?!弊髡哒J為,如果不同的歷史學家選擇了不同的題材而作出自己的解釋,那么不應該說其中一個是錯誤的解釋,而應該把他們視為是相互補充的[31]?,F代史學中發展起來的各種專門史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譬如與世界史相平行,我們還看到社會史、經濟史、人口史、文化史、文明史、技術史、軍事史、藝術史、女性史,城市史、建筑史,等等。

美國歷史哲學家海登·懷特在《元史學》中,將19世紀的歷史著作呈現出的概念化分成五種,它們是:編年史、故事、情節化的模式、論證的模式以及意識形態蘊涵模式。他把“編年史”和“故事”視為歷史記述中的“原始要素”,因為“二者都表現了’材料從未被加工的歷史文獻中被選擇出來并進行排列的過程”[32]。也就是說,歷史敘述需要像講故事那樣,有一個開始、中間和結局。海登·懷特還指出:“嚴格地說,編年史沒有結局;原則上,它們沒有序幕,只有在編年史家開始記錄事件時“開始”。它們也沒有高潮和結局,而能夠無靜止的繼續下去。故事則不然,它有一種可辨識的形式(即使那形式是一種混沌狀態的情景),使得包含在其中的事件能與其他同時期內所有編年史中涵蓋的事件區分開來”[33]。所以從敘事學的角度看,歷史的敘述也是對過往的歷史素材的一種選擇和排序。

價值的提煉就是一個有始終的“故事”,它需要從廣泛的、類似“編年史”史料的既有遺產中選擇出符合支撐申報項目的“突出普遍價值”的那些要素。而這些要素絕大多數是在一般判斷標準下被長期保護的。某個要素是否被選入,取決于它們是否符合項目“突出普遍價值”所涉及的主題,并且在相應的因果鏈條中起到有力的說明作用。最后,世界遺產作為一種國際社會共同的事業,涉及行政管理、政治與外交等因素,必然影響著名錄的類型、文化背景、國家背景等因素的構成。譬如,世界遺產委員提出了的鼓勵文化多樣性的政策、遺產項目類型數量的均衡政策,各地區、國家遺產數量的平衡政策等,這些都會影響成員國對申報遺產項目的主題、類型等的選擇。

四、構筑基于三個歷史時間尺度的 聚落遺產保護體系

黑格爾指出,“進步”或一種特殊的變化是歷史的原動力[34]。一個變化過于緩慢的社會難以產生真正的歷史感;同樣,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人們的歷史感也會變得淺薄。在當下這個強調創新的時代,對過去的關注、對身份的認同和對未來的思考是每個社會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當代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是社會對快速發展的世界的鏡像與反思。要處理好“應保盡保”與選擇性的價值提煉的關系,我們需將一個合理的歷史觀念并與遺產保護的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從18世紀的孟德斯鳩開始探求歷史發展規律以后,現代史學研究都試圖通過發現歷史事件的因果及其內在的支配性規律。但這種這做法帶來的常見問題是“簡化答案、在混亂中尋求秩序的一致性”[35]。從國內外遺產保護名錄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遺產保護的評判標準變得越來越包容,它涵蓋了紀念性的單一的建構筑物、活態的城市、聚落、文化景觀等遺產類型,涉及了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它們共同構筑起了保護與傳承國家、民族、社會歷史與文化記憶載體的立體網絡。

法國的年鑒學派從“總體史”的視角提出了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歷史的概念,它們分別對應著歷史中的結構、局勢、事件。早期年鑒學派特別強調長時段歷史的深層作用,忽略后兩者[36]。1970年代的史學界意識到這樣的觀念意味著將歷史與當下脫離。諾拉的“記憶之場”正是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的。

從世界文化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六條標準看,它們其實涵蓋了三個歷史時段的遺產類型,如有的項目反映了一種重要的文化、文明,這指的是長時段的歷史;與重要的歷史階段(社會、經濟、技術、軍事等)的代表則反映了中時段的歷史;最后,代表性杰作、重大的歷史事件等則反映了短時段的歷史。

世間萬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有的瞬息則逝,甚至不能為人類所察覺;有的則超過百年、千年,或更長,或被人類視為永恒。年鑒學派認為,在人類社會中,由于不同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不同的歷史事物也存在著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時間尺度。其中,人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互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屬于長時段的歷史,而經濟模式、社會制度等屬于中時段的歷史,而人一生中的各種經歷則為短時段的歷史[37]。

依照年鑒學派的理論,作為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如文化景觀、建筑、街區、城市、村鎮等,都是相對穩定的空間因素,一般都經歷了較長的時間。人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或類似的文化遺產都是歷史的疊加而成的。它們反映的歷史信息是多元且不完整的,難以用一個體系或價值概念加以概括——尤其是對城市結構、區域性的基礎設施及其構成的文化景觀而言,它們是在長期過程中形成并起作用的,但其中發生的人與社會活動的變化與更迭則要相對快得多。而正是這種變化賦予這些相對不變的建成要素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集體和個人記憶的載體。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建筑或場所,由于特殊的功能和屬性,其中發生的活動相對單一(如北京紫禁城),更可能由于它們與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相關(如北京與紹興的魯迅故居)而變為博物館等,這樣它們會承載一種絕對主導性的歷史價值或集體記憶。但絕大多數歷史建筑和城市會承擔著多層次的歷史記憶,具有多維度的遺產價值。譬如《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將其核心價值與特色提煉為九個方面,包括: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古跡”;二、“豐富的嶺南文化和重要的文化地位”;三、“輝煌的港口歷史和著名的貿易口岸”;四、“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眾多的革命史跡”;五、“獨特的嶺南山水和優美的水鄉田園”;六、“千年的商業發展和多樣的商業街”;七、“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八、“全國著名的華僑城市”;九、“文化多元、風貌多樣的活態遺產城市”[38]。

遺產保護與展示是用一個主題線索對不同歷史遺存的全部或部分信息的串聯與提貫。同一個遺存的不同信息被組合在不同遺存的集合體中,可以支撐起不同的歷史敘述;這是遺產展示的主題線索與遺存本體信息的差別所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就不乏這樣的例子。如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就涉及兩個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北京故宮和天壇,這就是一個以不同遺存信息的不同組合,反映不同遺產主題的突出案例。所以,處理好以時間為主要標準劃定的文化遺產與特定主題為線索的遺產價值提煉與重構是不可移動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39]。不可否認,主題性價值的提煉可以深化人們對遺產內涵的認識,并使一些存在內在關聯的散的遺產要素成為一個清晰的系統;但這個系統化的前提是,那些被納入的散的要素已經被主動保護起來或“無意間”幸免于滅失。

如果我們接受卡爾“歷史是一個選擇體系”的觀點的話,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遺產自身并不是“歷史”,它是與過去人類的“活動事跡”相關的遺跡[40],它們曾經是(或者依舊是)人們活動的結果和平臺。這些遺跡的保存是集體意志的體現,要將它們轉變成“歷史”還需批判性的研究和思考[41]。但是,在當代它們構成一種“記憶之場”。跟檔案館、圖書館等其他的“記憶之場”一樣,它們為缺乏儀式感的現代社會提供了一種象征性的儀式感,可以喚起社會的回憶[42]。

黑格爾指出,沒有國家就沒歷史或歷史意識[43]。國務院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中,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老城不能再拆……做到應保盡?!钡囊骩44]。這是我國從國家政治的高度指明了北京乃至全國歷史遺產保護的方向,因為它是我們社會“鄉愁”的載體,為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歷史遺跡的信息可以喚起一個國家、民族、社會乃至個體深層的記憶,并具有廣泛的影響。“鄉愁”既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也與人們在成長、經歷過程中接受的歷史知識與教化有關[45]。它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著一個民族、社會群體和個體的精神境界——“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這是“應保盡保”遺產保護理念的根本所在。

結語

從我國聚落遺產名錄的發展,我們亦可看出以下幾點。

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一開始就注重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的統一,強調歷史與文化兩個方面的內容以及整體風貌的保護。根據《文物保護法》,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名城制度的設立,注重了歷史文化城市保護與文物單位保護在方法上的區別。2008年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一步豐富和明確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內涵。《條例》第七條規定:“(一)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三)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四)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p>

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體系具有巨大包容性。它涵蓋了國家、民族、社會不同時期的豐富的遺產。尤其是近年來公布的工業遺產名錄、20世紀遺產建筑等,則更重點關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新近歷史與集體記憶,而它們與今天的國人依舊有著真切的情感聯系。

三、我國多樣的城市歷史街區和傳統鎮村遺產反映了我國豐富的地方歷史與文化特色。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復雜的地理條件與歷史背景使不同地域的聚落及其文化與中原文化、中央政權之間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遺產既是各民族統一融合的見證,也是未來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精神源泉。

最后,《文物保護法》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強調:名城、名鎮、名村的條件是:“文物特別豐富”。這一方面突出了重要歷史遺存在聚落遺產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反映出它們在歷史主題、線索、主體等方面的多元和豐富性,為未來不斷挖掘遺存的歷史信息及其價值留下了廣闊空間。對歷史遺存的意義與價值挖掘,要以過去、現在、未來前后相續統一的歷史觀與方法論為指導,分析遺產信息及其所反映的史實,思考對當下及未來人類社會的啟示。我們必須看到,人們對歷史的認識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隨著歷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領域的理論發展必然促進人們對不同保護對象的價值的認識的深化,會出現新的遺產類型。

我們應該在三個時段歷史框架下,建立一個能夠反映國家、民族、社會歷史的記憶,促進社會文化與精神的發展。中國的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尤其是城鎮與鄉村聚落遺產,以其相對穩定的載體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歷史畫卷和文化傳統,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最為珍貴的生動素材。“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是中國式敘事的精髓。我們要保護好真實的遺產,通過合理的整合,使之成為文化回憶的空間,并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46]。

猜你喜歡
記憶歷史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記憶中的他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歷史上的6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91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青青极品在线| 伊人激情综合网|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毛片网站观看| 久草性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欧美高清日韩| 日韩午夜片|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91国内在线观看|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精品色综合|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97综合久久|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一级|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剧情伊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久综合在线| 欧美综合成人|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99久久精品美女高潮喷水| 色综合激情网|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日韩欧美91| 国产成人毛片|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福利|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99re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三级在线| 九色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色中文网| h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91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国产91导航|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日韩免费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