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凈伊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在變奏形態上不出古典樂派變奏曲的慣例,屬于在不破壞主題輪廓的范圍內,以音型裝飾為中心的“嚴格變奏”。在完全以大調呈示的主題之后,先由十六分音符轉成三連音,經音型變化的旋律分左右手彈奏,在用小調、速度轉緩的變奏之后,由八度音程及兩手交錯形成的華麗技巧部分,轉入大致上拍子都已經改變的急速變奏,再以主題結束。變奏次數由6—12次,以12次為最多。
本曲是莫扎特在巴黎時所作,是一連串變奏曲中的第2首。主題來自法語歌曲《哦!媽媽,讓我告訴您吧!》,是描寫年輕的少女想把愛人的事情向母親表白的歌曲,在我國則以“小星星”之名改編成兒歌,廣受人們的喜愛。
樂曲主題采用C大調,2/4拍,結構是主題與12個變奏。主題的表情單純率真,被公認是以童謠而非情歌形態呈示。第一、二變奏分別以十六分音符將主題分割、裝飾;第三、四變奏由左右手彈奏三連音呈示;第五變奏是由對位法構成的兩手對話;第六、七變奏以快速音群為中心;第八變奏轉為平行小調的c小調,形成一個高潮;第九變奏回原調,主題是兩手模仿彈奏;第十變奏是兩手交錯呈示的華麗的主題;第十一變奏轉為柔板,其中并加入精致的裝飾音,構成典雅的音樂,此處兩聲部同樣以模仿形態導入主題;第十二變奏指定為快板,右手、左手以十六分音符快速音群,到最后的終止和弦一氣呵成。
1783年3月30日,莫扎特在維也納的一場音樂會上,演奏了兩首變奏曲,當時奧皇親臨欣賞。兩首曲子中,有一首是以喬瓦尼·帕伊謝洛(意大利作曲家)歌劇中的旋律為主題而寫成的F大調變奏曲K398,另一首是G大調變奏曲K455。
樂曲采用F大調,3/4拍,結構為主題與6個變奏。穩重的主題用三度重疊的方式在右手呈示,隨之漸漸轉為活潑。第一變奏是十六分音符的分割;第二變奏由前后兩段構成,其前段是兩手輕快跳躍的音流,后段為三連音的分割;第三變奏的左手是分解和弦;第四變奏經平行小調、柔板短小的自由樂句之后,再回到原來的速度與調性;第五變奏是顫音與主題的組合,經自由華彩的經過部進入最后的第六變奏;第六變奏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以兩手十六分音符快速三連音分解和弦音型為主體的第一部分、指定為隨想曲而以幻想曲形式展開的長大華彩以及主題后半再現的部分。
這是莫扎特1778年旅行巴黎時所寫的4首變奏曲之一(其他3首是K264、K265、K353)。本曲是根據博馬紳、皮埃爾奧古斯坦·卡隆·德(1732—1799,法國劇作家、音樂家)的喜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的浪漫曲《我是蘭多兒》而來的。
主題是2/4拍,稍快板的旋律。原來的浪漫曲為G大調、17小節。此處轉為降E大調、22小節的二段體。后面的變奏也一概是要反復的二段體。開始的變奏是右手、左手依次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修飾主題;第三變奏是右手的音型裝飾;第四變奏以兩手的三連音為中心,但同樣加入兩手交錯彈奏的部分;第五、六變奏是右手與左手八度展開;在以三十二分音符令人眼花繚亂的快速音群形成的第七變奏之后,是第八變奏,用小步舞曲的速度,首次突破2/4拍。經過華彩段的自由部分之后,回到2/4拍;第九變奏采用平行小調,傾向于傷感;第十變奏與第十一變奏是以兩手的震音形成的最后的高潮;最后的變奏如“如歌的行板”所示,是幻想風格的沉思樂段,然后反復稍快板的主題結束全曲。
這是莫扎特在巴黎所寫的最后一首變奏曲,是最能發揮超凡技巧的變奏曲。從本曲的作曲技法可以看出,莫扎特當時一直在追求演奏者所需要的技巧與演奏形態,而他在這方面也的確下了一番功夫。
主題來自由尼古拉·杜瑟克作曲的喜歌劇《茱麗》中的小詠嘆調《李生睡在森林里》,由原來的A大調改為C大調,2/4拍,主題長達32小節,旋律等大致未變,照原曲采用。第一與第二變奏照例是先右手,再左手彈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變奏;第三變奏以右手為重心,并加入八分音符組成;第四變奏是由右手與左手同時奏出長達10小節以上的顫音旋律,形成全曲前半部分的頂點;第五變奏以小調呈現,雖同樣采用平行小調,但其中的半音階動態與切分音,卻使此部分的表現更為充實;第六、七變奏用左右手呈現八度音程;第八變奏放慢速度成為柔板樂段,其中出現的長顫音與快速音群的組合以及三度的連續、快速斷奏等,是融合了多種鋼琴演奏技巧的大規模的展開;終曲的第九變奏轉為快板,3/8拍,由主和弦導出莫扎特常用的當時鍵盤音域至最高局限度的華彩樂句,近結尾處甚至出現六度滑奏。以七和弦的顫音開始,仍以快板反復主題,不過開頭的主題并非以原型再現,而是隨處都可以發現刻意修飾的痕跡,直到最后,這種華麗雕琢的趣味一樣絲毫不減。
這些莫扎特的變奏曲是在他在世的時候出版的,這不僅說明莫扎特的變奏技巧已臻圓熟,作品已達到相當水準,更主要的是表示變奏曲在當時相當受歡迎。
(通訊作者:曹翎 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