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敏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理學院,湖北十堰442002
在以往的大學數學教學中,以應試教育為目的,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當前,傳統教學方法不能符合時代的發展步伐,難以實現大學生培養目標。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過少,教師往往會過快得出結論,導致學生缺少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削弱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對分課堂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升教學質量。
近幾年來,大學教學改革一直在持續開展,對分課堂是基于已有教學模式,針對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讓教師扮演引導者角色,克服教學中的阻力,激發學生自主性,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內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科學有效發揮教師的價值,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教學效果。對分課堂是指將一半課堂時間交給教師,而另一半時間讓學生開展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的教學包括三個過程:即教授、內化、吸收討論。
對分課堂的應用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當前,部分大學數學教學依然以傳統模式為主,數學邏輯性非常強,內容相對比較抽象,運算復雜,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開小差的現象。由于需要面對一些疑難問題,逐漸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主動積極完成作業,毫無學習興趣可言,考試容易掛科。考核方式也是通過統一的筆試考試衡量學生的學習水平,沒有體現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鑒于此,大學數學教學亟需改革,在教學中應用對分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是知識的代言人與占有者。學生的思維容易固化,在教學中只是遵循教師的講解,難以充分發揮自我的思考。
第一,為了克服傳統教學的局限,在講授環節,教師要改變以往全面教授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有限講授者,這為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水平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而備課也成為教學中的重點。比如,在工科專業高等數學教學中,由于該課程是理工科學生必修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數學修養,并為解決其他問題提供工具。教師要充分把握各章節重難點內容,挖掘教學的內在聯系,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與教學計劃,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合理分配對分課堂教學時間與內容,分析教學精要,分散教學重難點內容,合理把握教學的關鍵性方法、定理、重要概念及突出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的探究意識。
第二,在內化吸收環節,教師要以客觀態度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差異,把握學生對知識內化吸收的情況,并給予理性的評價。分析學生學習動態,以彈性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業,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反饋,提出建設性意見。以多樣化的形式設計討論問題,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第三,在討論環節,教師要積極引導、組織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主角,充分表述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并吸納其他學生的優秀想法。教師作為組織者,要引導學生進行全面探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是對分課堂教學中的關鍵,在講授環節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學生通過教師的講授了解知識內容、掌握所學知識的經典框架。與傳統教學相比,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了解面面俱到的知識細節,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知識。了解知識的輪廓,為進一步內化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內化知識環節中,學生要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與探索者。知識內化是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學生要結合自己的獨特方式、經歷。不同的學生也有不同的內化知識方式,教師要準確把握教學重難點,在教師精講的內容中,逐漸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為課后進一步探討、交流奠定基礎。在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基本內容,自主安排學習,對知識形成自己獨到的意見。同時,充分拓展教師所講授的內容,不斷發現、探索,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并鍛煉其創新意識。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成為知識的交流者。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缺乏溝通機會,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會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在課后,學生很難聚到一起,也難以保證有良好的探討環境。對分課堂的應用能夠有效克服這些缺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溝通空間,讓學生相互協作,并在完成前兩個環節之后,能夠共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充分體現團隊精神與組織能力,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協作,為教學方案下一步實施提供有效的依據。
綜上所述,對分課堂是大學教學模式中一種新的探索,這種教學模式保留傳統教學的精華,同時使教學具有更強的系統性、準確性,增強學生參與度。對分課堂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減輕教師的講授負擔,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