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麗
武川縣第三小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1700
根據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實驗結果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兩者加起來有94%,而多媒體信息技術既能提供看得見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又能提供聽得見的音頻信息,學生還能自己動手操作,如在三年級講授下冊Unit3、At the zoo,在導入環節利用PPT展示ZOO的動畫和音頻,讓學生在優美的歌聲中真實體驗at the zoo,同時,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達到動腦、動口和動手。
眾所周知,思維與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人們的思維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現代技術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在小學階段進行英語直觀教學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學習環境與條件。
現行的小學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并配有大量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插圖。而多媒體技術可以把這些“死”的資源轉化成接近于生活的“活”的交際情景,將真實的生活引近課堂,縮短了教學與現實的距離,充分滿足了學生好奇、那動、好勝的心理,以身臨其境的直觀教學幫助他們加強記憶,也給他們提供了使用英語交際的機會,如有三年級下冊Unit4 At the zoo,在講Let’s talk時,利用PPT創設情境,Miss white 帶著John,Zhang peng等參觀動物園,在PPT出示elephant時,學生會不由自徑地說:Wow elephant好大呀,教師趁機說:“Look at the elephant,Wow!It’s so tall”。讓同學們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了這個句子。這樣使學生腦海中出現的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無味的靜止圖片,而是動態形象的內容和真實的生活體驗。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從而促使他們能大膽自如地相互交流。
在日常生活的交談過程中,談話者需要有話可說,聽話者或覺得話中有新鮮的內容,值得一聽,這些新鮮的內容我們稱之為“信息”,新鮮的內容越多,信息量就越大。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互通信息便是交際。交際的目的是疏通二者之間的信息溝。因此“信息溝”在外語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對新授內容感興趣,在練習時積極性就會降低,因為沒有新鮮感了。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努力創造學生間、師生間,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信息溝,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復習動物類單詞時,我沒有直接出示圖片或實物,而是播放了該動物的聲音,實現了學生與所學內容的信息溝建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雖然信息技術的運用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英語教學的缺陷,可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對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起負作用,成為課堂教學的絆腳石。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時機,具有與傳統教學在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能最佳結合的能力,要能夠以英語課程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改善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在英語課程實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