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翹翹 董兵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藝術歌曲是從西方傳來的一個專用名詞,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界定,理論界尚有爭議,沒有定論,通常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說法。本文是從專業藝術院校聲樂專業演唱與技術訓練的視角,應該偏重于狹義的藝術歌曲概念及二十世紀初受西方音樂影響形成的那種藝術歌曲形態。
二十世紀初葉,一批海外游學的音樂人才學成歸來,全身心投入中國近現代音樂的創作之中。他們既有著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掌握了西方作曲技術,努力尋求既有傳統音樂風格又具有西方作曲規范的創作模式,探索出一種具有中國風的新音樂形式。其中有一部分的作品選用了中國優秀古典詩詞作為歌詞,它們既有中國民族特色,旋律優美親切,同時又伴有精美的鋼琴伴奏。例如青主的《大江東去》(1920年)被稱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開山之作”,他還創作了《我住長江頭》、《臉如花》、《紅滿枝》、《憶江南》、《回鄉偶書》等;黃自也是同時代的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點絳唇》、《南鄉子》、《花非花》和《卜算子》等都堪稱精品,廣為傳唱。二十世紀中葉,留美歸國后的譚小麟是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將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融入創作中,主要代表性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彭浪磯》和《清平調》。
建國后,古詩詞藝術歌曲迎來了新的階段,羅忠镕成為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秋之歌一杜牧絕句三首》和《涉江采芙蓉》。文革后,國內動蕩混亂局面得到極大好轉,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進入又一創作高峰,例如黎英海的《春曉》、《唐詩三首》、《楓橋夜泊》,秦西弦的《行路難》、《靜夜思》,王建中的《李清照詞五首》(《如夢令》、《洗溪沙》、《醉花陰》、《漁家傲》、《聲聲慢》)等,這些作品從技術和藝術層面均日趨成熟,將中國的藝術歌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現代作曲家中,趙季平先生近幾年來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不勝枚舉,例如《別董大》、《清平調》、《幽蘭操》、《靜夜思》等,其中《關雎》流傳最為廣泛。趙季平被稱為“最具東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作曲家”①,他的創作極具民族性和時代性,《關雎》作為其代表作有著較高的藝術與研究價值。
《關雎》的歌詞取材于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關雎》是《詩經》的開篇之作,這首詩詞的地位可見一斑。孔圣人在《論語》中曾這樣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原詩如下: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四字一句,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其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廣為流傳。《關雎》所表達的內容很單純,描寫一位瀟灑“君子”對河對面“淑女”的怦然心動,他因得不到“淑女”,心里苦惱,日夜心神不寧,難以入眠;追求到了“淑女”就十分欣喜,叫人奏起美妙的音樂來慶賀。開頭運用了比興的表達技巧,拋磚引玉,先描寫了河洲上的雎鳩和鳴,后興起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表現出君子對淑女心生愛慕和追求愛情的渴望。“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和“參差荇菜,左右芼之”三句表達的含義層層遞進,且均與下一句相呼應。“流之”:荇菜隨水流動,搖擺不定,表明荇菜并未得手,正好對應了下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呼應了君子因還未追求到“窈窕淑女”而夜不能寐;“采之”:表明了荇菜已經采摘,與下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相照應,君子已得佳人,奏樂其樂融融的景象;“芼之”:“采薦菜用為饗祭,以述婦德,尤寓深意。”②整首詩詞感情真摯,用詞生動形象,將主人公內心的情感起伏刻畫的入木三分,耐人尋味。
歌曲《關雎》在音樂結構上屬于完全再現的三段體“A——B——A”,古風古色,婉轉悠揚。聞一多先生曾提出:“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③韻律美可從語言韻律和旋律兩方面來論述。漢字是一字一音節,由聲母韻母兩個部分組成,古詩詞講究押韻的特點,每句詩詞最后一個字的韻母都相同。中國的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聲調,由此一來,平仄交替,抑揚頓挫十分具有語言的韻律美感。《關雎》中還出現了雙聲和疊韻,雙聲比如“雎鳩”、“參差”,疊韻比如“關關”、“窈窕”,“輾轉”既是雙聲又是疊韻,這種雙聲疊韻的詞語合轍押韻,更為整首歌曲增加了吟唱悠揚的中國古風效果。
旋律主要是依靠詩詞本身的韻律、節奏存在的,理解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進而合理創造出來的。就拿“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這兩句來說,此處描寫君子因得不到佳人而郁郁寡歡,夜不能寐的情景,所以開頭的旋律是下行線條,音域處在中低聲區,而到“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時,音程關系拉大,旋律線條上行,音域開始往高聲部發展,“側”字落在小字二組的re上,且音值長達七拍,將愛慕思念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并引出全曲高潮,表現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升華主題。唯有此才能與古人《關雎》所要表達的內容相一致,真正做到詞、曲、情三者相融合一,從而引發聽者共鳴。
音色決定音樂作品的風格,同樣音色也被音樂作品的風格決定著。歌曲《關雎》作為一首經典古詩詞藝術歌曲,詩詞內容上主要表達意象,在保持民族聲樂“通、潤、亮”的特點上,音色要相對含蓄與清雅,有韌性且穩重,是有所控制的聲音狀態,這要與戲劇性很強的歌劇選段和色彩濃烈的地方性民歌小調等區分開來。在藝術歌曲中,音色與情感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歌曲《關雎》描寫的是才子追佳人的唯美愛情,旋律以大線條為主,全曲十分抒情,在把握音色時,尤其是高音處“采”和“芼”不能因旋律與音區的變化,導致音色尖銳,要做到張弛有度,否則會破壞它的意境美。總之,歌曲《關雎》的音色把控上要著重注重古詩詞歌曲意境表達,音色不僅要統一,還要有所控制的表現每個樂句的一張一弛。學會歌和唱歌完全是兩個層面,演唱者應認真領會每首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內涵,從而推敲出合適的音色,精細地掌握演唱中音色的處理。
語言是歌唱的基礎,字正腔圓是我國民族聲樂演唱的重要原則,演唱時應注重吐字、行腔和歸韻的過程。吐字:在咬字時,唇舌牙要放松而靈活,過于緊張會影響咬字發聲的標準,咬字時先抓住字頭,例如“雎鳩”這個詞,“jü jiü”中的聲母“j”是牙齒和舌頭發力。行腔與歸韻:咬住字頭后,要依字行腔,韻母就開始發揮它重要的作用,開頭中的“逑”字,韻母“iü”是雙韻母“i”和“ü”,所以行腔時要先行“i”腔,橫膈膜的拉力擴張,“i”無需太長,然后再迅速過渡到“iü”;“側”字,韻母是“e”,先迅速咬住字頭“c”后唱韻母,要用元音“e”的發聲位置與狀態,然后正確歸韻。只有注意韻母和行腔的規范,才能做到字正腔圓。因此,在演唱作品時要注意結合漢語言的發音特點來處理歌詞,唇齒喉舌牙五個著力點都要非常靈活,在此方面能力有欠缺的人,可以采取有感情的大聲朗誦歌詞或者練繞口令的方法進行輔助改善。
歌曲存在的主要意義是傳達歌曲的思想情感,以情帶聲是我們在演唱作品時極需認真思考的。歌曲《關雎》情感豐富,以真摯細膩的筆調描寫君子對淑女的傾心與追求,十分具有抒情性、幻想性和歌唱性。全曲的速度平緩,主人公的情感是分層次流露出來的:先是君子在河畔看到心上人時的內心歡喜,心生愛慕,此時的音量要控制得當,展現出古代男子的灑脫和些許含蓄;然后描寫荇菜在隨水左右流動,表明君子內心糾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此時人物心理是焦慮不安,夜不能寐,演唱時應該注意音色與詩意相符合;接著描寫“采之”“芼之”“琴瑟”“鐘鼓”,全曲高潮,表明君子已得佳偶,琴瑟和鳴,一派美好幸福的場景,演唱時應表現出內心欣喜的情緒;最后再現了主題,加強主旨表達,意猶未盡。因此要求演唱者學會想象,在演唱時首先把自己設想為“君子”,根據情感的遞進調整聲音,唱出古詩詞的意境美,演唱的最佳狀態就是以情帶聲,聲與詞曲合二為一。
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民族聲樂的瑰寶,其發展歷史悠遠、題材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和演唱家紛紛投入古詩詞歌曲的創作與演唱,為弘揚、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與我國的聲樂藝術事業貢獻出重要力量。希望通過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深入分析,挖掘其深刻價值,體會其人文情懷,從而進一步提高演唱者的文學素養與藝術修養,更好地促進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傳承和發展。
注釋:
① 選自紀錄片《音樂家趙季平》解說詞
② 姚小鷗.《詩經·關雎》篇與《關雎序》[J].文藝研究,2001,06:81-87.
③ 聞一多.詩的格律[J].晨報副刊(詩鐫),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