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大運河是農耕時代聯結中國南北方的一條航運大動脈。它起自杭州,終于北京,全長1797公里,跨越江蘇、浙江、山東、河北以及天津、北京四省兩市,不僅帶動了沿線各地的商貿繁榮以及農業經濟的進步,而且也為沿線人民留下了許多精神文化方面的遺產。其中,散布在運河沿線的民間音樂,就像運河柔波化作的甘甜蜜汁,為沿線一代代民眾帶來了豐富而深遠的審美享受,成為了沿線人民重要的精神資糧。當時光流逝一千多年后,今天的大運河早已走過了其航運的黃金歲月,但它在悠久的農耕時代所造就的璀璨音樂遺產,卻散放出了歷久彌新的藝術魅力。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先后做出兩次重要指示:保護大運河是沿線各省市的共同職責所系。而工作的重點,則是要傳承并弘揚大運河沿線包括音樂在內的各項文化遺產,將大運河重新建設成為流動的“文化之河”。乘著這股東風,也拉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序幕。而衡水段作為大運河北段的主干道之一,自然也成為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鑒于此,本著弘揚運河衡水段音樂文化的宗旨,下文將在探討運河衡水段文化區位優勢的基礎上,嘗試給出保護、傳承、弘揚、發展大運河衡水段民間音樂的對策與措施。
京杭大運河自山東省臨清市向北即轉入被稱為“南運河”的北段河道,流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境內,歷故城、景縣、阜城三縣地境,進入滄州市下轄的泊頭市境內。流經衡水市境內的這段南運河,實際上既充當了河北省與山東省的界河,也扮演著了衡水市與山東德州市以及河北滄州市界河的角色。由此可見,大運河衡水段正處在冀魯兩省之間衡水、滄州、德州三地的交界處。在傳統的農耕時代,流經這里的運河曾將南方不遠處的“臨清時調”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東北方向的天津,演化成為了今天仍傳唱于津門的“天津時調”;在這里,原本流行于衡水景縣等地的《大逛燈》、《哈爾虎》等特色民歌,也渡過一衣帶水的大運河,流傳到了對岸的山東德州境內,成為冀魯兩省民間音樂交流的典范案例。由此可見,衡水段作為大運河的主干道,其地處冀魯兩省以及衡水、滄州、德州三地交界處的地理位置,促使其成為了多元音樂文化的碰撞、交流之地,也對運河兩岸傳統民間音樂的演化與創新、發展發揮著不容小覷的支持功能。
而在大力推進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今天,曾經聯結不同地域文化的衡水段運河,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運河兩岸音樂流變史的見證者這一角色。所以,依托衡水運河沿岸的民間音樂作為支點,將上、下游沿岸德州、聊城、滄州等地的運河音樂文化串接聯系為一體,則正是構建大運河北段文化帶的可行之路。由此可見,衡水段運河貫通南北、聯絡冀魯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其獨特的文化區位優勢。而衡水市相關部門正應適時把握、發揚這種區位優勢,努力發掘、傳承、弘揚運河沿岸的衡水民間音樂,在大運河北段文化帶建設頂層設計的宏偉藍圖中,為衡水市贏得應有的重要席位。
上文談到,大運河衡水段流經冀魯兩省以及衡水、滄州、德州三地交界處,正處于民間音樂沿運河北上、南下傳播的樞紐地帶。這就很自然地使衡水市的民間音樂,具備了運河沿岸多地音樂的文化“基因”。比如,流傳在故城縣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就和流行于滄州市滄縣捷地鄉一帶的運河船工號子,在調式音階、旋律等方面具備很多相似、相通之處。如果放眼向南則又會發現,與衡水毗鄰的山東德州、聊城等地,也流傳有數量可觀的運河船號。例如,流傳在德州市的《大號》、《十字花》、《落蓮花》;流傳于夏津縣的《快號》和《慢號》;流傳在臨清市的《八大窮》;甚至是更向南一些流傳于濟寧市微山縣的《蹦蹦號》等,都是山東境內運河上游各具特色的船工號子。
在以往運河航運的黃金歲月里,創生并傳唱上述各類號子的船工們往來于山東、河北、天津之間的運河水面。他們把下游的民間音樂元素傳到上游,同時也將上游的民間音樂元素傳播到下游地區。這一方面促使運河沿岸各地市的民間音樂產生了交流與融合,在音樂藝術現象的層面上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動狀況;另一方面也促使大運河沿岸的民間音樂表現出了更多的相似性,從而自然地形出了一條沿大運河分布的民間音樂“共生帶”。近年來,有音樂學者已選取山東、河北運河沿岸的《茉莉花》民歌為例,采用音樂藝術現象分析的手法,梳理了《茉莉花》歌曲沿運河分布、流變的歷史軌跡,有力地揭示了運河沿岸民間音樂的“共生”現象,也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富有價值的探索方向。有鑒于此,衡水市相關部門應積極引導本地大中專院校的教師及音樂科研人員,循著當年運河船工們的航跡,北上、南下搜集、整理運河沿岸的各種民間音樂,并比較它們與衡水民間音樂的異同之處。這樣,就有望以衡水為支撐點,梳理出一條民間音樂沿運河航道傳播、流變的軌跡和脈絡,從而將大運河沿岸民間音樂的“共生帶”明確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也為構建運河北段文化帶提供豐厚的一手材料支撐。
這樣,通過梳理、呈現運河沿線民間音樂“共生帶”,衡水市的文化工作者就有望占得運河沿岸音樂文化建設工程的先機。在此基礎上,在市政府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之下,按照生態化規則建立衡水市暨運河北段音樂文化博物館,日后則可順理成章地成為目前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還有望凸顯衡水市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從而在大運河北段文化帶建設的頂層設計中,為本市爭得應有的席位。
與衡水市暨運河北段音樂文化博物館相配套,還可開發建設再現運河航運盛況的沉浸式的音樂旅游項目。具體方案建議,將文化博物館周邊的特定河段開辟為景區,招募專業演員駕駛木質帆船,模擬表演往昔運河航運的盛況。同時,聘請民間藝人作為景區音樂教師,專門培訓游客學唱運河船工號子。經培訓掌握號子演唱技巧之后,游客即可代替部分演員,親自上船搖櫓揚帆,一邊唱著古樸的運河船號,一邊欣賞兩岸秀美的風光。開發此類允許游客親身參與體驗的文化旅游項目,可為衡水市運河沿岸民間音樂的保護、傳承工作提供急需的資金,提升民間音樂傳承、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從而為弘揚衡水運河音樂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大運河衡水段流經冀魯兩省以及衡水、滄州、德州三地交界處,得天獨厚的文化區位優勢為衡水市搜集、梳理、呈現運河沿線民間音樂“共生帶”提供了充分的便利條件。所以,衡水市相關部門應積極把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有利機遇,與駐桃城高校音樂院系聯手啟動并推進大運河音樂文化“共生帶”項目建設工程,并隨著任務進展情況積極推進籌建運河音樂文化博物館和相關沉浸式音樂旅游項目的工作。這樣,就不僅能夠為衡水市運河沿岸民間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更為豐富的資金來源,而且還能凸顯衡水音樂文化的獨特性與重要性,從而為本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頂層設計藍圖中爭得應有的位置,為進一步弘揚衡水運河音樂文化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