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鍶逸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表演系
“廣場舞”“壩壩舞”已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形式,因其在社區體現最為明顯,成為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其定義為社區舞蹈。
就社區舞蹈來說,它的存在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界尚未有明確的分類,可按照參與人員的組成、舞蹈內容的差異、舞蹈所起的作用等進行分類,而傳統歌舞、廣場舞蹈是最為主要的存在形式。歌舞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以載歌載舞為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緊密結合,廣泛流傳于我國各民族、各地域的藝術形式。其音樂多采用本地民歌,具有濃郁的傳統藝術風格。歌舞形式從古至今不但從未減退,而且歷代都有豐富和發展。比如說,從載體結構到演出程序,逐漸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規范,并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尤其是在漢朝、唐朝,已有較大規模的訓練演員的樂府、梨園等專門音樂訓練機構,這也構成了歷代歌舞文化藝術長盛不衰的基本條件。廣場舞蹈延續著傳統特色,成為當今社會最廣泛的一種社區娛樂活動。只要有人們喜愛的流行音樂出現,就會在短時間內促成新舞蹈的產生,例如《走進新時代》《一晃就老了》等。有學者認為:“我國的社區舞蹈脫胎于廣場舞蹈,正在從廣場走向社區,從體操走向舞蹈,還未形成成熟的形態[1]。”雖說其主要目的是起到健身作用,但在健身過程中又推進了舞蹈的普及和發展。
社區舞蹈作為群眾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自身的文化特點,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濃厚的地域色彩,社區舞蹈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兼備了社會文化共性和地域文化個性。它主要受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所處的地理條件、居住人口、風俗習慣、基礎設施等因素影響而形成,城市社區與新農村社區的舞蹈就有著顯著的區別。在社區發展過程中,歷史淵源、文化積淀、居民聚合度有著重要的作用,社區舞蹈的地域性特色也同樣受其影響。社區舞蹈展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使社區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二是顯著的融合性趨向。社區舞蹈作為一種聚合化的群眾文化,必然會接納和融合多種多樣的文化因子。雖然現代化城市人群,受從事職業、教育程度、經濟水平和價值觀等影響呈現出異質化現象,由于文化活動頻繁開展,舞蹈者廣泛接觸交往,彼此逐漸容納了對方的文化環境。這就使本社區舞蹈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高雅文化、公益文化等文化形式進行了有機結合。三是典型的熏染性特色。社區舞蹈文化是一種群眾性文化,它體現出群體的價值觀念、精神信仰、道德習慣、行為規范的互相影響和改變。
社區舞蹈與現代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作為一種藝術存在形式,勢必受現代生活方式、科學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社區舞蹈的形式和特點能有效提升城市現代生活質量。社區舞蹈文化與城市現代生活相互依存、相互推進。
眾所周知,我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科學技術,更離不開社會環境。社區舞蹈的各個環節同樣依賴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無論是日常生活上,還是精神娛樂上。現在新的媒介技術進步的空間越來越廣闊,為了排出更好的節目,組織者在上網搜集舞蹈視頻,經過自己獨立學習消化吸收,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創編出適合大眾人民群眾鍛煉娛樂的新作品。人們在追求舞蹈的同時也追求了更高的精神娛樂,促進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形成團結、統一、集中的正能量,而不是破壞、離散與分裂。
各種社區舞蹈出現得相當頻繁,李麗瓊在談論群眾舞蹈指導時認為:“社區舞蹈受眾為廣大人民群眾,并且舞蹈活動的目的在于使參與其中的廣大人民群眾獲得身心的放松[2]。”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社區舞蹈活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群眾自發性的組織日常性舞蹈活動,因其動作姿勢通俗易懂,簡單好學,同時具備大家認可的審美標準和娛樂心理,頗受社區群眾喜愛;二是文化自信的建構推進了政府及文化部門對舞蹈的重視和組織,文藝會演、舞蹈比賽等活動使普通群眾予以關注并參與進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都是推動社區舞蹈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能歌善舞,吹拉彈唱”已成為現代生活的一種精神追求。在不同時段與地點,都能看到舞蹈愛好者的身影,其樂融融地在一起舞動著。在節假日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文藝演出,有社區舉辦的,還有一些商業承辦的,無論是社區的還是其他的形式演出,都會有很多的觀眾圍看。
隨著國力的強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精神文化的需要已成為一種趨勢,舞蹈便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區舞蹈對現代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比如說,集體舞蹈不僅僅是鍛煉身體,也是人們娛樂的一種方式,它給人們生活添加了樂趣。當然,舞蹈者跳的舞蹈不止一種,有平時大家跳的健身舞蹈,還有交際舞、民族舞等多種形式。他們很善于創編舞蹈,例如,把我國古典舞融合在健身舞蹈中,把拉丁舞和健美操融合在一起,還有的將爵士舞與民族舞進行重組。編排改進后的舞蹈不但有益于身體鍛煉,還有獨特的審美特質,正是由于舞蹈的樣式多種多樣,才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青睞。
現代人通過技術的更新提升了物質生活水平,但各種新增的壓力也迫使他們在精神生活上尋求安慰。例如,從開始只是單純地學習舞蹈慢慢地演變到成立自己的舞蹈團體。練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同時也是為了豐富娛樂方式。舞蹈團體偶爾也會去參加商鋪或是酒樓的開業典禮,對他們來說不是為了得到演出的費用,而是一種精神追求。不難看出健身舞蹈是現代社會的非物質文化產物,它是精神文化的支柱,換言之,社區舞蹈是社會和人的產物,往往通過舞蹈藝術的存在影響著社會和個人。
社區舞蹈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普及傳承群眾舞蹈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塑造良好的社區形象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居民的現代生活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一是教化作用,社區舞蹈影響著社區成員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行為習慣,只有通過文化的教化,才能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及高素質的現代社區居民。二是凝聚作用,社區舞蹈文化很容易把居民融合在一起,群眾文化活動能形成居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消費作用,文化消費已是一種時尚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消費便成了普通群眾的消費形式,而且還是一個很大的空間。四是宣傳作用,社區舞蹈能增添社區的知名度、美譽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能起到一種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
推進意識形態工作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社區的重要工作。各社區發揮獨有的舞蹈文化資源優勢,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現代生活幸福指數不斷升高,正所謂“成熟優秀的社區舞蹈文化體系建設起來,最終推動著整個社區氛圍和諧、健康持續發展[3]”。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送文化下鄉”等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不少社區組建了樂隊、舞蹈隊等群眾文化團體,但我們也不難發現社區舞蹈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對社區舞蹈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往往忽視了文化育人,膚淺地認為只要經濟一發展,社區文化就自然發展壯大起來,沒有必要單獨去搞社區舞蹈。二是投入社區舞蹈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偏少,如多數社區缺乏活動場所,多數屬于群眾自發娛樂活動,極不方便廣大社區居民參與活動。三是社區舞蹈的普及和深入不夠,很多居民把自己的文化生活限制在狹小的天地里。
張弛、耿越等人認為,社區群眾舞蹈文化的建設不僅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也提高了群眾的精神享受,促進了人與人的交往能力,親近了鄰里之間的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提高民眾認知水平,豐富社會文化元素,繼承傳統舞蹈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何進一步推進社區舞蹈建設,使之更全面,更有效地影響現代生活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點入手: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社區管理者要把社區舞蹈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因為幸福現代生活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社區文化繁榮。社區文化建設得好,能加快居民現代生活的進程,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其次,要營造良好氛圍,加強普及宣傳。大家要群策群力營造一個利于社區舞蹈發展的文化氛圍,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群眾邁出居室的狹小天地,滿足他們求樂、求美、求知的不同需求。再次,提升居民的現代素質。只有居民的素質高,才能更好地推動社區舞蹈建設,促進精神文明。最后,加大社區投入。要盡量增加必要的文化設施,改善現有的文化設施條件,在軟件支撐上應強化舞蹈培訓與指導隊伍建設。
總之,在看到社區舞蹈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提高人們現代生活幸福指數的同時,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氛圍,加強普及宣傳等推進策略為社區舞蹈發展進行富有實踐價值的探索,推動社區和諧、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