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余 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中國民族歌劇在20世紀初就已經形成了,之后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加之受社會環境、聲樂條件以及信息技術因素的影響,其演唱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中國民族歌劇由最初的天然原生態開始,之后與傳統的戲曲藝術相結合,融入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現代化的通俗唱法后,逐步邁向成熟,迎來了多元化發展?;诖耍疚闹饕獙γ褡甯鑴〉难莩L格演變進行了分析。
21世紀,國際文化藝術實現了多元融合,這對民族歌劇的影響非常大,歌劇藝術的演唱風格無論是在創作、演唱方式,還是在音樂風格上都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F階段,我國著名歌唱家譚晶創作的民族、通俗與美聲唱法融為一體的“融合唱法”,獲得了歌劇藝術的歡迎。
在中國歷史上,20世紀是文化思潮比較洶涌的一個時期,我國在壓迫和痛苦的境遇中開始覺醒,開始接受現代化,走向了文化轉型的發展階段,并嘗試和強勢西方文明開始文化上的溝通。國人已經開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藝術方面邁向現代化的潮流,大眾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審美等,已經開始轉變。
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國民族的歌劇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是《白毛女》,其中,王昆飾演的“喜兒”,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正是因為這一角色的成功,激發了觀眾對復雜社會的共鳴。對王昆來說,其演唱風格就是其演唱的方法,其獨自創作的“土嗓子”唱法,有效地融合了傳統的民間曲藝、戲曲與民歌等演唱的長處,該唱法在演唱中的主要特點是:以本嗓演唱,呈現演唱者的音色,在演唱的時候,音色音質和說話類似,讓人有一種非常淳樸、豪放和粗獷的感覺。同時,這一演唱風格還是王昆在民族歌劇演繹過程中的演唱特色。
這一時期,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藝術家開始探索學術理論,并嘗試在藝術作品的學習下表現社會存在的真實人物和情感。該階段,有一些音樂精英在世界各地學習和深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音樂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民族歌劇開始向專業化與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此時,民族歌劇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導致文藝事業從創作規律中偏離出來,歌劇藝術在創作過程中被強制要求必須從戲曲音樂上加強探究。該時期中國民族歌劇藝術主要代表人物是郭蘭英,她融合了傳統的民間唱法和戲曲唱法,并對歌劇演唱的“戲歌唱法”風格進行了轉換。在王昆的“土嗓子”唱法上,郭蘭英對傳統的民間唱法進行了優化,同時,還把戲曲藝術身段和山西梆子當中具有的唱腔進行了完善,形成了一個“以字代聲、以韻潤聲”的戲歌唱法。
這一時期,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主要有兩種發展模式,也就是以“戲歌唱法”為核心的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和以“民族唱法”的美聲化為主的演唱風格。我國一級演員女高音家萬山紅,將美聲唱法作為基礎,融合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之后,衍生出新的唱法。就其呼吸分析,萬山紅把美聲唱法中的橫膈膜呼吸和傳統的聲樂演唱“丹田”相互結合,還在周小燕呼吸理念的前提下,借鑒西方國家聲樂唱法的理念,形成了一個自身獨有的聲樂呼吸理念。就歌唱聲音層面的共鳴來分析,萬山紅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與美聲唱法相互結合,使觀眾與演唱的整個過程形成共鳴,進而形成了一種理想的歌唱狀態。
當今社會民族歌劇的發展,迎來了更加明顯的“歌劇”藝術探索趨勢,著名歌唱家譚晶,在民族歌劇中開創了民族、通俗與美聲融合的唱法,主要特點是,通俗味道更加濃厚,并且在真聲演唱時對“氣聲唱法”進行融合,讓演唱的音色和說話的聲音一致,我國民族歌劇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加多元化。
綜上所述,民族歌劇的發展使歌劇作品創作的空間得到了一定的拓展,無論是創作題材還是演唱方式,民族歌劇的選擇都更加多樣化,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多元化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