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霄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20世紀初,鋼琴從西方傳入中國。為了使這門外來的樂器為中國觀眾所認可和接納,中國音樂工作者遂開始了鋼琴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民族化歷程。具體到創(chuàng)作來說,一方面,創(chuàng)作是一門藝術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和民族民間音樂資源是極其豐厚的,它們正是絕佳的創(chuàng)作素材,中國鋼琴改編曲因此應運而生。縱觀其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20年代。先是由趙元任創(chuàng)作出了《花八板和湘江浪》,拉開了中國鋼琴改編曲的創(chuàng)作帷幕。隨后沈仰田和李榮壽也分別創(chuàng)作出了《中國戲劇釘缸》和《中國戲劇曲》,為后來中國鋼琴改編曲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30、40年代。該時期,在美籍俄裔音樂家齊爾品的帶動下,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賀綠汀、劉雪庵等藝術家都創(chuàng)作出了多部佳作。新中國成立后,又有陳培勛、馬思聰、桑桐等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了《越調三首》《蘭花花》《內蒙古民歌主題七首》等佳作,這標志著中國鋼琴改編曲已經成了一個獨立的類型。第三個階段是“文革”時期?!拔母铩睍r期涌現出了王建中的《梅花三弄》、黎英海的《夕陽簫鼓》等佳作,直到今天仍廣為流傳。第四個階段是改革開放至今。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藝術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鋼琴改編曲創(chuàng)作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各種題材、風格的佳作層出不窮。謝耿的《霓裳羽衣曲》、朱嵩的《雙鶴聽泉》等,都是該時期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作品?!皳Q而言之,鋼琴音樂經過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融合,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1]。”
在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音樂與文學的融合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多種類型的傳統(tǒng)音樂普遍帶有詩意美感,而由此改編而來鋼琴曲也自然保留了這種詩意的色彩。以黎英海創(chuàng)作《夕陽簫鼓》為例,該曲原為一首琵琶文曲,而琵琶曲則是根據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改編而成的。黎英海在改編過程中,對琵琶和古詩兩個母體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全部保留了原琵琶曲中的十個標題,如江樓鐘鼓、臨水斜陽、月上東山等,即便是沒有音樂,僅僅是這些文字,也足以給人以詩意的美感。在保留了標題之后,每部分的描繪都圍繞著標題而展開。如在《月上東山》中,作者使用了傳統(tǒng)音樂中的“連環(huán)扣”手法,并特意將旋律上移,真實再現了日落月升時的唯美畫卷。如果說《春江花月夜》之前的朗誦者是琵琶,那么現在又多了鋼琴這個新的朗誦者,帶給了觀眾詩意的審美體驗。
意境是東方美學的特有范疇,也是中國藝術精神的代表,它是指主體和客體共同構建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空靈飛動的境界。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意境美感的表現也是十分鮮明和豐富的。以儲望華的《二泉映月》為例,作品改編自盲人二胡演奏家阿炳的同名代表作。阿炳是一個窮苦藝人,常年在無錫的惠山泉邊以拉琴為生。儲望華在改編中,充分發(fā)揮出了鋼琴的多聲部優(yōu)勢,觀眾聽到熟悉的旋律后,眼前自然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深秋的無錫惠山泉邊,衣衫襤褸的阿炳正用琴聲向人們訴說著人世間的悲苦。也就是說,儲望華用鋼琴這支畫筆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情境,讓觀眾身臨其境,繼而感同身受,這正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此外,王建中的《彩云追月》、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等,也給人其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意境美感體驗,體現出了中國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審美追求。
鋼琴是一門西方樂器。雖然在傳入中國后,中國音樂工作者對其進行了民族化的改造,但其仍然帶有西方文化的屬性。對此,諸多創(chuàng)作者是有著明確的認識的,他們在東西兩種音樂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實現了中西合璧,完美融合。以根據古琴曲改編而成的《流水》為例,古琴曲中,雖然每段都有明確的標題,但是彼此間的聯(lián)系并不緊密。對此,陳培勛在改造過程中,重新整合內容,先劃分為起、承、轉、合四大部分,然后又加入了西方鋼琴作品中常見的再現部分。這樣一來,整個樂曲的內容更加清晰,富含邏輯性,頗有幾分古典主義奏鳴曲的韻味。
進入21世紀后,多元化的文化發(fā)展成了主流,由此也凸顯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對于中國鋼琴改編曲來說,既然在形式上是民族化的,那么就應在此基礎上全面表現出民族化的內容,包含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民族文化等。唯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以王建中改編的《梅花三弄》為例,在古琴曲《梅花三弄》中最具特色的,當屬作品中的大量散板節(jié)奏,它旨在給演奏者提供廣闊的個性表現空間。在改編中,王建中對此予以了充分保留,然后將旋律放在高音區(qū),形象地表現出了梅花那種不畏嚴寒,迎風怒放的氣質和精神。同時,演奏者也有著極大的二度創(chuàng)作自由,可以盡情展示出梅花的堅貞氣節(jié)和崇高品質,這正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
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演奏,既有一般鋼琴曲演奏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點,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技術性是鋼琴藝術的基本屬性之一。具體到中國鋼琴改編曲來說,需要做好兩方面的技術準備。第一是基本的演奏技術。雖然多數演奏者都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其演奏基本功并不扎實,所以還是要將基本功練習及時“拾起來”,使個人始終保持在良好的狀態(tài)內。第二是特殊演奏技術。在中國鋼琴改編曲中,為了實現對原型的模仿,經常會使用一些特殊技法,它們是多數演奏者平時很少接觸到的。如《百鳥朝鳳》中,就有對各種鳥鳴聲的模仿,對此,需要演奏者通過對作品的全面分析,進行專項練習,方能滿足實際的演奏需要。
鋼琴演奏是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這個“二度”自然是以作品這個“一度”為基礎的。特別是中國鋼琴改編曲,包含兩個原型,一個是被改編的曲目,另一個是改編后的鋼琴曲。所以,演奏者必須對作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體驗。以《蘭花花》為例,其原型是一首陜北民歌,表現的是蘭花花這個有著剛烈性格的陜北女子對愛情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汪立三在將其改編為鋼琴曲的過程中,將整個故事劃分為了七個段落,然后通過和聲、織體、旋律等諸多音樂要素的變化,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個動人故事。演奏者在演奏前,首先要對民歌《蘭花花》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再對鋼琴作品進行分析,獲得從宏觀到微觀的深入體驗。
諸多創(chuàng)作者之所以選擇改編這一形式,除了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極為豐厚,可以提供豐富的素材外。更重要的一點在于,通過這些改編曲能夠展示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追求、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所以,表現出這些審美特征也就成了演奏的關鍵所在。以陳培勛的《平湖秋月》為例,該曲最大的特點就在于使用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作中起承轉合的結構,使音樂呈現出了鮮明的線性發(fā)展趨勢,與西方音樂追求縱向發(fā)展效果有著明顯不同。因此,演奏者則應該對樂曲結構有清晰的把握,并重點突出樂曲的線性流暢之美,方能真正表現出作品的精華。
中國鋼琴改編曲作為中西融合的產物,對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有著較高要求。演奏者既要掌握樂理、和聲、作曲等西方音樂知識,也要對傳統(tǒng)音樂、民族民間音樂有全面的了解。以王建中改編的《百鳥朝鳳》為例,該曲并未采用西方鋼琴曲中常見的曲式,而是使用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纏達”結構,多個段落之間看似十分凌亂,其實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并有機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如果演奏者對此不甚了解,則很容易出現錯誤。所以,演奏者應樹立起主動學習的意識,當具備了豐厚的音樂素養(yǎng)后,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也就會更加全面和深入,繼而獲得理想的演奏效果。
20世紀初,鋼琴藝術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鋼琴音樂進入中國之后,這一藝術種類會有怎樣的發(fā)展及變化,是誰都無法預料的[2]。”中國音樂工作者經過認真思考后,開始了鋼琴的民族化改造歷程,并獲得了中國鋼琴改編曲這一碩果。其既具有一般鋼琴作品的共性,又具有獨特的品質和風貌,對中國和世界鋼琴藝術的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今天的鋼琴欣賞、演奏和教學中,理應對這類作品有充分的重視。特別是在演奏方面,應牢牢把握住該類作品的演奏要點,最大限度地展示出作品的價值和魅力。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鋼琴改編曲的創(chuàng)作、演奏和教學,都會迎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