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嬰 趙 君 浙江理工大學
古往今來,任何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都與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息息相關。民間故事作為人們早期的藝術創造,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經濟的反映,代表著不同社會不同時代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和道德風貌,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意志和愿望。
原始社會時期,受生產力和知識能力水平的限制,人類長期處于自然的支配之中,無法正確認知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流以及身邊的動植物等,因而對自然產生了信仰崇拜,如太陽、風、雨、雷、電等。而出于對自然的崇拜和戰勝自然的需求,早期的人類虛構情節,創造形象,用自己的語言和思維,解釋了這些現象,表達了人們的愿望和思想,也表達了人們在自然面前頑強抵抗、永不屈服的氣勢,如《后羿射日》《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都是人們幻想對自然的抵抗與征服[1]。于是有了最初的民間故事——神話故事。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南北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分別為長江以北的北方文化,和長江以南的南方文化,他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2]。南北文化上的差異無疑對中國民間故事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無論在什么時代、什么社會,民間故事的產生和發展都不是單獨的行為,而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及各種習俗、水土密不可分的。換言之,民間故事即是人們生活最直接的反映,甚至是生活的本身。
北方生活條件惡劣,土地貧瘠,造就了他們獨立堅韌的意志和慷慨豪邁的性格。從題材上來說,北方的民間故事傾向于表現英雄崇拜和愛國精神,如《大禹治水》《楊家將的傳說》等。北方民間故事中主人公的個性特征非常鮮明,通常都是豪邁、堅毅、勇敢,如《大禹治水》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孟姜女哭長城》中以命赴死表達愛情堅貞的孟姜女等。南方生活條件優越,河流眾多,因此南方人性格開朗活潑,感情細膩柔和,做事委婉含蓄,生活富有情趣。南方的民間故事則多是細膩纏綿的愛情故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清風楊柳、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白蛇傳》講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的愛情故事等。民間故事的差異反映出南北方人民的審美特點,也顯示出故事產生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中所說的外來文化不僅僅是指其他國家文化,還包括少數民族文化。這些文化的融合使中國民間故事內容和體裁更加豐富,從而造就了民間故事多元化的格局[3]。中國少數民族眾多,在多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本民族文化與其他國家文化不斷碰撞和融合,因此,豐富和完善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內容和體裁。鼠婚故事來源于民間鼠婚俗信,人對老鼠亦恨亦敬的雙重態度,貫穿整個鼠婚故事的始終。其中,對鼠婚熱鬧場面的渲染是中國鼠婚故事的一大特色,招婚情節及其獨特的循環式敘事結構源自印度。中印文化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如今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老鼠嫁女》。而眾多少數民族的文化使中國民間故事的內容更加多元化,如苗族的《螂螂蟲的肚子為什么是空的》《孔雀的尾巴》《水牛為什么沒有上齒》等故事都是苗族人民豐富的想象。由此可見,在各個民族和其他國家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民間故事才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面貌。
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寫到“一物品之所以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在人類活動用得著它的地方,只是在它能滿足人類需要的地方。……所有的意義都是以它在人類活動的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它所關聯的思想,及所有的價值而定”。民間故事廣為流傳,不僅僅是因為民間故事中蘊含著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情感,承載著時代及民族歷史記憶,還因為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4]。而這些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作為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學活動,民間故事的知識傳播和道德教育作用不容忽視[5]。前輩們將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融入故事之中,賦予其深刻的哲理,在古時人們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情況下,可以使人們通過民間故事的形式豐富民俗知識,增強道德觀念。如《人心不足蛇吞象》《臘八粥的來歷》《福字倒貼的由來》等。民間故事的知識傳播和道德教育功能在現代社會仍具有積極意義,其貼近生活的知識傳播方式,比起單純的理論敘述更加深刻。如《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鷸蚌相爭》等,這些故事情節和寓意往往達到渾然一體的程度,其幽默風趣,發人深省。
民間故事的經濟效益也不容小覷。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故事與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等有著不解的淵源,一些名勝文化風景區也會以此來吸引大批游客,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如西湖斷橋的《白蛇傳》、天封塔的《天封塔與斬妖的傳說》、泰山的《盤古開天》等。
民間故事也是時代及民族歷史記憶的載體,它不僅為當代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創作的思路,還推動了文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故事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是探究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資料和文本。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民間故事的形式被繼承、發揚、提煉和升華,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構成了我們精神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