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麗 偃師市人民文化館
民俗文化,來源于民間,既是指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文化,也是指整個國家或民族在悠久的歷史中創新、發展和傳承的生活習慣[1]。而群眾文化則是指普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間的文化。群眾文化和民俗文化并不是相對存在的,群眾文化是在繼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之上,融合了時代特征而發展起來的。在生活中產生,在發展中變化,民俗文化獲得了與時代共同進步的生命力。在當下,我們不僅要提高對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要通過促進民俗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結合,推動國家軟實力的發展。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風俗和生活習慣,也產生了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下,不但我國民俗文化有著巨大的改變,而且在社會推進的過程中,其所依存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這迫使大量的優秀民俗文化在我國的歷史傳承中難以延續。當前我國民俗文化的現況不容樂觀,我們應當慎重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我國雖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以漢族為主體,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分布在祖國的邊遠地區。過去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化普及程度較低,我國的少數民族與外界交往較少,各個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得以保留并傳承,可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業不斷興盛,導致我們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漸消失。而在另外一些偏僻落后的地區,當地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很可能也在逐漸淡化。
在民俗文化被用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大趨勢下,民俗文化的開發過程往往存在著不尊重真實歷史、生搬硬套的現象,因此,民俗文化的淳樸一點點被磨滅。更嚴重的是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原生土壤往往因旅游景點的開發而受到破壞,當地民俗文化失去了寄生土壤,文化失傳的現象加重。
例如,我國的“剪紙”技藝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珍寶,其在視覺上能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藝術既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也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之一,這些技藝在一代一代的傳承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然而這些曾經是家家戶戶都會的技藝卻瀕臨失傳。不僅如此,我們還能找到過去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糖人師傅嗎?周圍還有人可以輕松剪出一個“福”字嗎?對于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活動,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更是中國人民為世界所作的貢獻,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2]。我們必須利用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推動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夠使群眾文化與民俗文化藝術有機結合,才能促進我國文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皇冠上耀眼的寶石,它展現了我國古老文明在久遠的歷史傳遞下,一代一代的交接。我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體現了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當我們沿著歷史發展的痕跡,縱觀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時,會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是以某種固定的、獨特的形式傳承下來,這樣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最原本的風貌,如放風箏、雜耍、舞獅、年畫、劃龍舟等活動,這些傳統的民俗直到今日在我國還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節假日,我們總能在路邊或街頭看到傳統民俗文化的表演,圍觀的人群往往把馬路圍得水泄不通,這足以說明傳統民俗藝術在民間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群眾文化要想做到“繼往開來”,一方面必須在繼承民族優秀民俗文化的同時,使自己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文化內容,并創新活動方式,這是新時代下的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我國基層群眾文化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民族特征,群眾文化繼承傳統的民俗文化藝術,既受到歷史的制約,也受到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制約,但它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它沒有隨著過往經濟基礎的改變而全部消失,而是被保留和傳承下來。所以,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傳統,尊重群眾文化對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繼承。
群眾的穩定性和獨立性大,所以繼承的價值更高。從內容來看,群眾文化活動中人們更喜歡贊美勞動、愛國情懷、純真的愛情等內容,同時人們也對傳統民俗文化藝術進行了不斷地擴充,使其擁有了時代特色和意義,更加豐富了其內涵,在民俗文化繼承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其表現形式的創新發展。這種自我衍生擴展的特性,促進了傳統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發展,滿足了人們對新時代背景下新文化的需求,推動了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和社會的發展。
在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中,我們需要結合新時期下的時代特色對其進行創新和擴充。對于群眾文化的傳承,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群眾文化的創新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對群眾文化內容的創新,就內容而言,其本身具有穩定和獨立的特性;二是對群眾文化中表現形式的創新,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是不穩定的,多變的。例如,我們每年一次的重大節日——春節,它的慶祝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但它所要表達的主體思想卻是不變的,即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我們應該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創新群眾文化的表達形式,從而更好地反映文化傳遞的本質。當我們在內容方面進行創新時,首先應找出民俗文化中的“糟粕”,即不符合時代要求的落后的思想,然后真真確確地吸收其優秀的精華,去除不合時宜的東西,這樣才能保證新形成的群眾文化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新時代下,人們對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越來越重視,人們的文化需求隨著社會水平的發展不斷提高,而群眾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對民俗文化的繼承,所以完成對民俗文化的繼承和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去粗取精的傳承方式下,只有繼承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才能豐富基層群眾文化,更好地發展群眾文化,才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