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明 常熟美術館
展覽陳列設計中,燈光是非常重要的設計要素。因為燈光的照射效果直接影響著展廳的整體風格,藝術效果強的燈光可以塑造好的展覽陳列,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光不僅是人視覺感知的必要物理條件,同時也是各種藝術外在表現形式的根基。展覽陳列的布局風格,如果離開了光的照射,那么一切都是空談。
展覽燈光相較于其他用光有其特殊性,使用時要特別注意這幾個方面:第一,對于書畫尤其是油畫這些需要展示色彩的作品,燈光顯色指數應控制在90以上,一般對色彩要求不高的展品,燈光顯色指數應在60以上;一般陳列室用的照射光源的色溫控制在5300K以下,展覽書畫文物的直接照明光源的色溫一般控制在3300K以下,同一展品照明光源的色溫應保持一致。第二,展示作品長期被照射,容易受到燈具中紅外線和紫外線的輻射,而加速老化程度,因此應將光照對作品的損害控制在有效范圍之內,如可以采用輻射合格的LED燈具,也可以在原有燈具上加裝防輻射燈罩。像對光特別敏感的書畫、紙質資料、織物等,除了要控制光害之外,還應盡量減少曝光時間,如在每周的閉館日里做到無光照。第三,炫光的控制也是展覽燈光重要的一環。可以從源頭上控制炫光的投射角度和方向,使其與參觀線路一致,也可采用蜂窩防眩網、遮光罩等解決炫光問題。
東西方文化發展至今,已形成各自完善、成熟的規律,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展覽燈光設計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在社會形成的初期,東西文化就開始分道揚鑣,以至于影響了以后的行為、思維和視覺。西方文化在社會原始初期,生產生活方式偏重于狩獵,比較注重獵物實體。在狩獵過程中,用單眼進行瞄準投射并且捕獲獵物;捕獲之后再分配時,目光集中在體量上,思維上進行著優勝劣汰的選擇。在長期的文化思維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西方文化獨有的焦點透視、塊面結構、數理哲學思維。因此,美院教學一直以“一只固定動的眼”去看特定的事物。油畫、水彩、素描都具有西方視覺特點。因此,美術館在布光設計上要符合西方文化的視覺習慣。如敘事型西方繪畫就要在故事情節、主要人物上布光;人物型西方繪畫,布光就要重點照顧五官和手;風景類的西方繪畫,除了在風景上重點布光之外,還要透視點,用點光源照射。
東方社會更偏重于采集果實和農業種植,在這種生產方式下,由于主要關注對象的相對固定,人們更在意整體對象的細微變化以及這種變化與內部變化之間的必然聯系。如秋天莊稼變黃,候鳥遠走高飛;春天魚群回游等。這樣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有規律的變化,加深了這種記憶,從而形成了東方文化重視規律——“道”的思維特點。于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義”也就應運而生。國畫是東方文化的代表,倡導通過觀察“視”的過程,產生“見”的結果,最后“悟”出真諦,形成一系列的過程。為了體現東方藝術中蘊含的自然而然表達和畫中各元素內部之間的微妙聯系,美術館可以采用自然光漫射畫面、點光源照射局部的方式,如果沒有自然光,就需要具備遠近調整的散光LED燈來布光。
美術館除了展出一些平面作品外,也會陳列一部分雕塑、現代裝置等立體作品。立體展品與平面展品有很大的不同,立體展示有肌理和凹凸。因此,美術館設計照明時,一般用多盞燈從兩側上方陣列照明,采取一般照明和重點照明的方法制造灰度不一的投影,突出立體感。在肌理處理方面,通過調整光照的輸出或者在主體后方增加輔光和背光來恰當地表現作品的肌理。在處理立體展陳時,則通過調整燈光不同的亮度對比,如灰度和明暗、光影搭配,有效映射出作品富有層次感和立體感的藝術效果,這樣燈光就賦予了作品生命和活力,使其逼真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為了滿足不同展覽空間的展示需求。美術館可以運用不同彩度、亮度的燈光設計分割展示空間,如果應用得當可以給我們帶來獨特的視覺感受。燈光不僅僅可以照明,更能體現美術館建筑的風格,展示展覽的主體和氛圍。莊重類型的展覽用色要典雅,亮度不能太亮;舉辦兒童類的展覽,色彩可以豐富多樣,亮度可稍微高一點。
同時,美術館會迎來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視覺審美、不同年齡的觀眾,他們對燈光的需求不同。因此,美術館在設計展陳照明時,要以人為本,使人在不同的空間都有舒適的感覺。畢竟展陳燈光是為人而設計,不是為設計而設計。展覽背景上充分利用光的飽和度、亮度,能在符合人眼舒適度的情況下襯托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