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昊 韋 婕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建筑大師梁思成在對人民大會堂設計提意見時提出過建筑藝術形態的優劣順序,他認為風格上“中而新”最好,其次是“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這里最上品的“中而新”中的“中”,便是對中國傳統古典建筑的繼承,對中國傳統歷史文脈的發揚與延續,是中國傳統審美的體現。“新”則代表了新時代的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設計與世界先進的設計思想相結合,體現在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等方面。總體而言,“中而新”是中國傳統元素與新時代的建筑設計的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新的建筑形式[1]。
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新被人們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新中式建筑應運而生。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新中式建筑趨于商業化,許多仿古、復古建筑隨之出現,并披上了新中式的外衣。這些建筑設計方式雜亂無章,并被伴隨著許多問題,如一些設計者在新中式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僅僅淺顯理解了新中式的表層含義,模仿中國傳統建筑的樣式,設計出的建筑不符合現代生活和社會的需求。許多建筑一味以新中式為噱頭,將中式建筑符號與現代建筑生硬結合,在不美觀的同時拉低了審美水平。所以,新中式建筑不應該只停留在表層階段,設計者在設計時需要發掘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并通過對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將其與現代建筑相融合,最終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中式建筑。
符號學出現于20世紀初,起初人們對符號學沒有相對統一的定義。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對符號進行研究,著重研究符號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美國哲學家皮爾士從邏輯學的角度對符號進行研究,著重研究符號的邏輯意義。直到20世紀60年代,符號學才開始真正成為一門學問研究。從設計的角度上來說,可以將設計手法和設計的基本元素便看符號,設計的過程就是對這些符號元素加工、重組與整合,進而達到表達、傳遞信息的目的[2]。設計符號作為人類文化積淀的產物,是文化傳播的介質,同時也可以映射、表達人的思想與內心世界。符號學在設計中的應用就是整合這些符號,將其作為空間語言,從而實現傳情達意的目的過程。
符號的外延一般具體指符號所具有的、外在的、確定的、有共識性的意義,是文脈中特定元素的直觀性體現,通過設計作品中的具體符號可以直接對作品本身的內容進行說明[3]。
符號的內涵一般指具體符號同特定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之間的聯系,如特定符號中所包含的個人的聯想、特定的意識形態、特殊時期的社會文化與歷史文脈等潛在關系。
中國南方古典民居具有很強的建筑藝術特色,粉墻黛瓦,雨巷幽深,小橋流水,疊落山墻都是其特點的體現,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以這些符號為元素,并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運用新技術、新材料,使其既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筑的意蘊,又符合現代建筑的要求。
1.造型符號
疊落山墻,又稱馬頭墻、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等,為徽派建筑的典型標志之一,其特點是建筑兩側的山墻高出屋頂,沿著屋頂瓦當的斜坡呈兩側對稱的階梯狀排列[4]。蘇州博物館在建造墻體時,提取傳統馬頭墻元素,對其進行簡化、重新排列,形成高低錯落的疊落山墻。蘇州博物館選取這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符號,沒有將其直接運用在建筑中,而是將其與現代設計思想相結合,去掉繁復的部分,將其簡化和抽象,在保留其造型感的同時與建筑完美契合,使建筑既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抽象的線條之美。
片石假山,堆山疊石一直是中國傳統江南園林設計建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擁眾多經典園林的蘇州,傳統園林中的假山已達到很高的水平,蘇州博物館的片石假山將造園中的堆山疊石與中國傳統的水墨畫相結合,將石頭嵌入墻中,以壁為紙,以石入畫,加上水面的倒影,呈現出一幅立體的水墨畫卷,將中國傳統元素符號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加以表達。使看慣了傳統園林假山的人們眼前一亮,獲得新的視覺體驗,同時又傳達了中國傳統審美觀念。
2.色彩符號
粉墻黛瓦。蘇州博物館不僅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造型符號,同時也運用了色彩符號[5]。粉墻黛瓦,雨巷幽深,是蘇州江南水鄉古老韻味的真實寫照,江南民居的建造取材講究因地制宜,發揮地方建筑材質特征,與周邊山水環境相協調。因此,白色墻面搭配青瓦成了傳統江南民居的主要色調。同時,這種自然的色調也源于江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吳文化,并與蘇州太湖水系清雅秀麗、青黛秀逸的主體色調相互搭配。同時黑與白的應用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的體現,道家主張“知其白,守其黑”,在色彩觀上喜好黑白等平淡素凈之色。
蘇州博物館采用了這種色彩符號,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將其簡化,使其兼具東方水墨意境美和西方抽象畫的形式美,傳統的色彩符號加上現代的造型處理,真正做到了“中而新,蘇而新”。
中國文化傳統富于象征表現。通過各種記號手段傳達思想和感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和宗教文化是影響中國傳統建筑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所以新中式建筑在注重表象中傳統文化元素符號元素運用的同時,還應注重對符號內涵的運用,即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表達。
1.虛實相生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將虛實結合這一觀念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在設計中有意縮小了建筑的面積與高度,增加了庭院和水池的范圍,在它們上方形成留白空間,這些留白空間減少了建筑的壓迫感,增加了場所氛圍中的靈氣,留白空間為“虛”,建筑為“實”,虛實相生,相互結合。
2.隱喻內斂
對中國傳統精神人格的追求是蘇州園林及南方地區傳統建筑的特征之一,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提到“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對中國傳統精神人格內斂、不張揚的體現。蘇州博物館在設計時注重同周圍環境的協調,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與忠王府完美相連,做到了中而新、中而古的完美銜接。同時在選材和色彩運用方面,也盡量保持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各文化間的交流更加頻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尤為重要,在接受外來文化沖擊時,更應做好對于自身本源文化的傳承與發展[6]。通過對蘇州博物館設計及新中式建筑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符號學在新中式建筑中的作用不僅僅是在建筑外觀加入中國傳統符號,而是以符號學作為理論支撐,從符號的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入手運用符號學理論。
內涵方面,在注重外在文化符號表現的同時,也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的表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優秀的成分,并將這些觀念用符號語言表達在新中式的建筑中,營造一種氛圍。外延方面,因地制宜,選取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藝術符號,并非將其簡單地直接運用,而是像波普藝術創作一樣,通過變形、抽象、夸張等手法,將其與當代設計及審美相結合,并通過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激活古老的文化符號,賦予其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