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沁怡 蘇州大學
“視覺藝術心理學是從視覺藝術的角度進行心理學角度的闡釋”,在影視藝術領域,影視藝術創作者在對作品的創作實踐中往往會形成特殊的心理氛圍,這種心理氛圍通常是通過創作者們對影片內容、形式、風格的選擇來表現和營造的。影視藝術的創作中抓住了人們體會藝術美感時極為重要的兩點——視覺與聽覺,在有些美學研究中甚至把視覺和聽覺定義為審美感官,認為嗅覺、味覺、觸覺等與審美無關。由此可見,影視這一兼有視聽表達的藝術形式在受眾接觸時帶來的審美影響和沖擊十分之大。
《捉迷藏》是一部韓國驚悚電影,講述了男主人公因尋找失蹤的哥哥,發現了一個躲在別人家生活的神秘陌生人后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捉迷藏》電影的創作者在劇情設置中埋入了許多細節暗示,片段情節暗示或是部分細節暗示讓觀眾對之后將發生的事情產生模糊的猜測,有意識地影響著觀眾的心理氛圍。創作者以對神秘人真實身份的暗示、對之后劇情的暗示來推動劇情的發展。
觀眾在觀看電影時,因種種情緒暗示和心理被逐漸發展的劇情影響,開始對劇情產生種種猜測,驚悚氛圍也隨劇情的推進而產生。創作者在設計電影情節時,借助這些暗示來推動情節,并通過一些目的性暗示增加電影的趣味性和懸疑性,有時也會埋下伏筆或是利用觀眾的猜測讓劇情產生一波三折的效果。
電影中的許多細節都由“看”來呈現,“看”不僅指影片表現給觀眾的、主角所注意到的細節暗示,更是指電影人物通過眼睛反映出的心理活動,以及電影人物表現出的眼神對觀眾心理的影響。
“眼神”輻射出的情緒感染力十分強,電影中人物的眼神對觀看者的心理影響很大。影片中恩慧面對危險時驚恐的眼神、白成洙驚恐的眼神、浩世秀雅面對未知危險時驚恐的眼神……讓觀眾的心理跟隨著電影中人物的情緒起伏。
《捉迷藏》電影的各種情節片段中還存在著許多的呼應之處,這些情節的呼應起到了重復強調的作用,加深了觀眾心理情緒的渲染,有些甚至讓觀眾產生后知后覺的、毛骨悚然的心理感受。
電影片名以“捉迷藏”命名,題目的一語雙關讓電影耐人尋味,給人以深刻印象,使觀眾琢磨良久。
電影中出現多次的“全家福”照片也在各個劇情節點中形成呼應,四張幸福美滿的圖片成為貫穿整個影片劇情的重要道具之一,引導推動著劇情的發展。而觀眾通過反復加深全家福照片的印象構成強烈的對比。第一,白成洙錢包中他和妻子兒女的全家福;第二,白成洙從錢包中照片背后抽出的他和養父養母以及哥哥的全家福照片;第三,拜訪哥哥鄰居珠熙時看到電視柜上擺放的母女合影和男人的單人照;第四,珠熙母女搬走時抽出照片后,照片背后房子真正主人的全家福;第五,小女孩筆下繪畫的她和媽媽的全家福。這些全家福照片彼此呼應,而幸福的畫面與悲慘的現實又形成了強烈對比。
白成洙與珠熙的經歷也形成呼應,身為養子的白成洙撒謊說哥哥非禮女孩,從而取代哥哥繼承父母的遺產,而失去父母信任和愛的哥哥孤苦伶仃,身患皮膚病,白成洙一直隱瞞著哥哥的存在,白成洙用謊言騙來的幸福生活使他的心理受到壓迫,患上了嚴重潔癖。珠熙殘忍地殺害他人,強占別人的房子,搶奪別人的東西,以殘忍的手段獲取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甚至還把自己掩飾成被別人偷窺的受害者。白成洙和珠熙都想要有一個幸福安穩的家庭,但獲得的過程本質上是一樣的——鳩占鵲巢。
電影是集視覺和聽覺于一體的現代藝術,電影畫面的藝術設置讓種種細節影響著觀眾的心理,觀眾通過觀看電影可以較好地體會藝術作品表現出的藝術美感。電影作品往往能更直接、更深刻地對觀眾的心理造成影響。
通過對《捉迷藏》這一電影創作手法和劇情細節等方面挖掘,我們可以看出電影的劇情設置和各種情節片段對觀眾的心理影響。創作者通過采用設置情節、轉換視角、細節暗示、呼應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制造出驚悚的藝術氛圍,讓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產生相應的心理反應,思維也跟隨作品想表達的內容發展。創作者通過電影的畫面與聲音輕而易舉地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并帶動觀眾情緒,由此可見,電影這一兼有視聽表達的藝術形式在對觀眾的心理情緒帶動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是其他形式的作品難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