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昕媛 六盤水師范學院
在哥特風格文學作品出現后,受其影響,英美文學的逐漸發展成一種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哥特式傳統,并且逐漸成為英美文學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哥特式作品通過強烈的超自然陰郁、恐怖的氛圍來揭露社會上的陰暗面和不公平現象,這種描述方式深受文學家們的喜愛。愛倫·坡的《黑貓》則是典型的哥特小說,以主人公和兩貓之間的故事為主要線索,小說通過對主人公人性的殘忍、病態的描述來塑造驚悚、詭誕、血腥的故事情節,從而讓讀者感受到驚懼、毛骨悚然。整篇小說用恐怖的場景、病態的人格以及扭曲的道德觀把哥特小說的特征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我們將以此為基礎對英美文學中的歌特傳統進行解析[1]。
歌特一詞起源于哥特部落,哥特部落是18世紀前的一個古部落,其部落人員爭強好勝、好戰,經過長年征戰消滅了強大的西羅馬帝國,哥特部落英勇善戰、好強好戰的精神讓人覺得恐慌而痛苦,其在文藝復興時期變成了文明落后、野蠻、黑暗、暴力、嗜殺成性的象征。
從文學特征來看,英美文學中哥特傳統有兩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是哥特傳統的邊緣性,哥特傳統雖在英美文學中影響深遠,但由于其產生的目的是對現實社會的一些思想和實際進行反駁和批判,其表達方式雖與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相互融合,但寫作手法和故事情節都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和諷刺意味,并且“哥特”一詞本就代表著黑暗、野蠻等意義,其相關的文學作品也是通過暴力、血腥的場景來揭示社會的陰暗的,相關作品大多是暴力、血腥的,這些創作手法、表現手法都與英美文學中傳統的精英文寫作是不符的,這使其無法占據寫作的主流地位,始終處于邊緣的位置。另一方面,哥特傳統是在歐洲理性主義與新古典主義走向極端的特殊歷史時期發展壯大的,加上其創作手法讓人感受到猙獰、黑暗、暴力、陰郁,通過對這些場景的描寫,來達成對社會黑暗、暴力的隱喻,這使哥特傳統具有高度的批判性[2]。
哥特文學小說有很多的相同點,大多是詭異、神秘的小說背景,如在哥特小說中大多故事發生的地點都是狹窄的窗戶、陰森絕望的過道、封閉的地窖……且大多會營造一種讓人窒息、恐怖、絕望的氛圍,通過背景來襯托作品的詭異神秘。而這些神秘詭異的背景、心理病態的故事人物、崇高恐怖的藝術效果……我們將其稱為哥特因子,即哥特小說的常備因素。美國作家愛倫·坡小說《黑貓》中則處處表現出這種哥特小說的恐怖美,《黑貓》中的哥特因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哥特式小說的故事背景大多是死氣沉沉的墓穴、昏暗的閣樓、天氣詭異的荒野、斷壁殘垣的城堡等封閉場所,以此來營造作品的神秘、詭異、陰森氛圍。愛倫·坡小說《黑貓》也是通過對場景和人物心理的描述來渲染這種恐怖、陰森的氣氛的。在《黑貓》一文中就選擇了三處這樣恐怖的場景,第一處是在主人公“我”殺死黑貓后,在殺死黑貓的當晚,主人公家里就發生了火災,火災將一切燒成灰燼,但獨獨留下一面印著吊死黑貓圖案的墻,墻上的圖案和被主人殺死的黑貓一模一樣,在火災后本就倉惶、疲憊的主人公“我”看到這一圖畫后,變得更加恐懼、內疚、害怕,同時也給讀者一種神秘、詭異的感覺。第二處采用倒敘手法,在主人公的地下室,主人公吊死黑貓后,心存內疚和害怕,在酒館見到第二只貓時,就領養了這只貓。但在一段時間后,卻又因被第二只貓絆倒摔了跤,在酒精的促使下,主人公又想殺貓,卻因為妻子的阻攔誤殺了自己的妻子,而后又因為想要逃避罪罰,將妻子的尸體砌入地下室的墻體中,整個過程讓讀者覺得毛骨悚然。第三處則是在警察調查妻子失蹤案時,砌有妻子尸體的墻壁突然發出奇怪的哭聲和叫聲,警察砸開墻壁后,卻看到了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貓坐在死尸的頭上。三次場景的描述一次比一次詭異和恐怖,由此可見,在哥特傳統的英美小說中,哥特式場景是營造神秘、恐怖氛圍的重要元素[2]。
血腥和暴力是哥特小說的表現方式之一,在愛倫.坡的小說中同樣不斷展示了這樣血腥和暴力的內容,在《黑貓》一文的美學特征中,這種死亡意象也十分典型?!逗谪垺芬晃闹v述的是主人公跟貓從親密的朋友發展到在失去理智后殺死自己養的貓的故事,整個過程中,“黑貓”不再是單純的動物,而是具有人一樣的情感,它會愛、會恐懼、會復仇。主人公養的第一只貓叫普路托,養了很多年,也是主人公親密的朋友,但后來由于主人公開始酗酒,脾氣也變得喜怒無常,他在一次與普路托玩耍時,普路托的反抗和不配合讓他覺得十分氣憤,而且他感覺從普路托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醉酒后的丑態和丑陋骯臟的內心,于是他覺得普路托是在嘲笑他,氣憤之下他挖掉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然后把它吊死在樹上。作者將整個過程描述得十分細致,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丑陋內心和殘忍、暴力的手段。在普路托死后,主人公依然過著酗酒凌亂的生活,并且在一次酒后撿到了第二只黑貓,由于對普路托的悔恨和不安,他領養了第二只貓,但他依然不改暴力的行為,在主人公的暴力對待下,第二只貓的胸口出現了一塊絞刑架的圖案,這也進一步渲染了詭異、神秘的氣氛,暗示著黑貓即將展開復仇[3]。
哥特文學通過塑造可怕的場景表現了最普遍、最突出、最持久的善惡沖突,哥特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是脆弱、感性的,但卻又皆隱藏著沖動、恐懼的情緒,他們體現了人性中隱藏著的陰暗面,所以又有人說“哥特式小說是關于夢魘的文學?!痹凇逗谪垺芬晃闹凶髡唠m未對主人公進行直接的描述,但卻通過其與妻子的日常、與貓相處的日??梢钥闯?,主人公原本也是善良、有愛心的,他會養很多動物,普路托是其中之一,他會和普路托及其他動物一起玩耍,但筆鋒一轉,在結婚后,主人公開始酗酒,性情大變,丑態盡出,他的性格變得暴躁、陰冷、殘忍,他不再愛他所養的動物,他將自己的怒火發泄到無辜的動物身上,并用各種殘忍極端的方式虐待它們,并且還虐待他的妻子,普路托也對主人產生了恐懼,但主人公在看到普路托抗拒他之后,開始變得更加惱怒,惱怒普路托看出他的陰冷和暴力,也惱怒自己,在失去理智下,他挖掉了普路托的一只眼睛并把它吊死,并且自此之后這種邪惡變本加厲。主人公愛貓卻又虐貓,這種分裂的人格正揭示了人性中隱藏的邪惡本性,作為主人公,作為人類,他更愛的其實是自己,所以他在收養第二只貓后,卻又因為違背自己的意愿想要殺死第二只貓,卻又殺死了自己的妻子,更讓人不齒的是,他為了逃避責任,把妻子的尸體砌入了墻體中[4]。
在文學作品中,一般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描寫方式,然而與第三人稱“看故事”的感受不同,第一人稱的代入感極強,讀者很容易將自己代入故事,把自己作為小說主人公來想象,切身感受小說中主人公的喜怒哀樂。作者愛倫.坡在《黑貓》一文中采用了代入感極強的第一人稱來進行故事描述,作者在主人公的描述上,皆用了“我”來陳述,以“我”的視角,以一個將死的人抱著救贖的心理,然后站在回憶的角度來為人們講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這對讀者來講,代入感極強,能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主人公的陰郁情緒以及他的忐忑不安和極度驚恐的心理,使整個故事更有真實性。如在描寫主人公殺死普路托時,愛倫·坡是這樣描述的:“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貓脖子,把它吊死在樹枝上,眼淚汪汪,心里痛悔不已,就此把貓吊死了?!边@樣第一人稱的描述方式讓人切實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悔恨,同時也帶給讀者很強的心理暗示,讓讀者切實地融入了故事中。整篇文章非常簡短,簡短得沒有多余的句子,像一個瀕死之人的悔過書,但就是這樣的回憶式自述,讓讀者感受到了切實的恐怖、悔恨和殘暴。
哥特小說在18世紀就已經出現,經過多年的時間流轉,其依然存在于現代小說中,但其總體來說是對人性道德的探究,所以無論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變遷,哥特小說都沒有偏離對社會黑暗面和人性丑陋面的揭露?!逗谪垺芬晃耐ㄟ^對貓的描繪,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觀點,整篇文章雖短,卻體現了善與惡的人性沖突、死亡縈繞的意向以及主人公分裂、病態的人格,也讓讀者從不一樣的視角看到世間的善惡,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因果報應”,也警醒人們,我們生活的社會存在著各種惡行,若不控制自己,不約束自己,終會自食其果,走向墮落的終點。